劉圣中
任何城市都需要建設一套完善的自我保護和保護他人的救助機制。這是城市生存安全性和保存人性尊嚴的底線。這一套機制必須將所有人都納入其中,不加任何區(qū)分地對待所有居民,乃至外來人口。
在廣州白云機場高速黃石南入口,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怪現(xiàn)象:水泥錐隊列森然如矛尖。原來在高架橋的上橋處和下橋處的橋面下,有近200平方米的平地上長滿了森然的“牙齒”,約2000個水泥錐整齊地排列其上,每行約100個,每列約20個。底座呈正方形,邊長及錐體高度約10厘米,每個間距約10厘米。從遠處望去,如同一排排讓人不寒而栗的矛尖。另外,在馬路正中間,機場高速橋面下,同樣布滿的是長方形水泥磚,長約100米、寬約2米的地面上,水泥磚交錯排列,密密麻麻。
如此有創(chuàng)意的城市空間設施,一開始讓人摸不著頭腦,為啥要不惜耗費寶貴的公共資源來造這樣丑陋不堪,而又一無用處的尖錐呢?說它丑陋,任何人只要一看到就會想到尖銳的牙齒和尖矛,心里產生一種凜然的緊張感。說它一無用處,這些東西既不是交通設施,又沒有其他功能,反而占據(jù)了空間,讓人無法使用。那么,管理者為何要如此做呢?尖錐到底對準了誰呢?
據(jù)廣州當?shù)孛襟w記者在廣州巡城后確認,不僅這里有尖錐,在天河區(qū)五山路與翰景路交界處的高架橋下、廣州大道北五仙橋下等多處天橋和高架橋底下,都澆筑了很多水泥錐塊。而且,這些水泥錐塊已存在一定時間,附近居民和商戶均不知其用途。而據(jù)附近街坊稱,兩側橋底在沒水泥錐前,常有流浪人員聚集露宿,堆放雜物。對此,有人猜此舉是為了“不讓流浪者在橋底睡覺,怕影響市容”。盡管此猜測無法得到進一步證實,但是我們在排除了各種答案之后,可以合理地認為,這一猜測是對的。將橋下澆筑水泥錐,流浪漢們自然就無法躺在上面睡覺,也就無形中將他們趕走了。這對于急于讓城市美化的管理者來說,無疑是一件省心省力的事情。除了這種功能,實在找不出其他的功能了。
原來如此!管理者們花了不少心思構思和澆筑的這些詭異的尖錐原來對準的是城市的流浪漢!毫無疑問,城市流浪漢是當今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現(xiàn)代城市病之一。一些無家可歸的人跑到城市中來,以城市街道的角角落落為家,到處聚居。所以無論從政府還是市民來說,大多數(shù)人都不喜歡這些流浪漢。尤其是政府,更不喜歡流浪漢破壞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影響城市管理的考評成績。所以,采取各種怪異手段來驅趕流浪漢,就成為很多地方的慣用手法。
從表面上看,按照目前的城市思維和慣性,這種做法是“合理”的。為了創(chuàng)造所謂的衛(wèi)生文明城市,各地在正常的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和改造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措施之外,還紛紛出臺各種怪招,例如有的地方在檢查評比的當天讓部分沿街小商店關門,以免弄得臟亂差;有的地方則派城管四處驅趕小商小販,不讓他們在重要的交通地段擺攤設點;還有的地方甚至做出規(guī)定驅逐城市流浪漢,不一而足。與這些怪招相比,廣州澆筑水泥尖錐的做法就令人叫絕!這一做法既沒有那種直接驅趕小商販和流浪漢的暴力性,不至于引來濫用公權力的爭議,又沒有花大成本來造假應付檢查。只不過在這些流浪漢長期聚集的地方澆筑了一些成本并不太高的尖錐而已。
然而,這種方式一經(jīng)公布立即引來圍觀,引來社會批評。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們深思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所帶給人的心理刺激并不亞于其他那些違法或者違規(guī)的不文明手段。這種方式刺傷了我們社會那根脆弱的神經(jīng)!這是城市社會管理的反人性化弊端。無論流浪漢處于什么狀態(tài),其外表與我們的感受要求有何距離,他們都是屬于我們這個社會的同類。他們也曾經(jīng)是光鮮的市民或者農民,他們可能因為貧困、疾病或者其他原因而失去庇護、流落街頭。為了照顧我們這些所謂健康人和政府的感官感受,我們各個地方都采取各種手段來將其從自己的地盤上驅逐出去。至于他們有什么樣的遭遇和他們的結果如何,沒有人去關心。其實他們是一根根秤,我們對他們的態(tài)度恰恰是衡量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和道德水平有多高的基準。
從水泥尖錐以及其他做法可以看出,我們的城市管理是多么的冷漠!城市變成了缺乏人性和溫情的冷冰冰的聚集地。這里只歡迎富人、有身份的人、有住所的人和衣著整潔的人,而排斥那些窮人、地位低下的人、無家可歸的人和衣衫襤褸的人。一個根據(jù)人的財富和衣著來判斷是否接納他們的城市到底是人的聚居地還是財富的聚集地?一個用冰冷刺骨的水泥尖錐來驅趕流浪漢的城市到底是人的世界還是水泥的叢林?排斥這些比我們狀況更差的人、驅逐這些無家可歸的、無醫(yī)可賴的、無人可靠的群體不僅不能給城市帶來文明,反而讓我們感到了城市管理的違反人性。對他們的排斥其實恰恰是對人的不尊重,恰恰是人的同情心泯滅的反證!任何人都可能淪為這種狀況,換一個立場想想,當你被驅逐出這個人類的聚居區(qū)的時候,你還能對你的同類懷抱尊敬和同情嗎?沒有比這種待遇更能帶來仇恨與敵視的了。對弱者的蔑視和排斥恰恰是對人的生命的蔑視和排斥!
其實,這種做法在很多城市中并不是孤立的。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反人性的城市社會管理問題的存在。長期以來,我們在城市管理中更加注重的是城市的表面效應,例如,城市的道路是否暢通?城市的路燈是否亮堂?城市的建筑是否高大和氣派?城市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是否干凈整潔?我們不惜花重金來打造和建設城市,很多地方都提出振奮人心的打造“世界某某中心”的口號。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歷史。城市規(guī)模日益擴大,城市建設日益現(xiàn)代,城市人口越來越聚集和提升。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過程中,我們越來越被這種表象所陶醉,被這種能夠產生政績效應的表面城市化所迷惑。于是就產生了各種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而手段怪異的做法。
但是,這種表面城市化在追求城市擴張速度和建筑物
空間大膨脹的同時,
卻把市民的感受棄之一旁。忽略了城市居民生活在這些表面化的城市中的生活感受和生活質量。我們忽略了城市發(fā)展中是否給市民們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忽略了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和空氣質量;忽略了城市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忽略了更加符合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社區(qū)建設和資源平衡配置;忽略了城市的宜居性、便利性和舒適性;更忽略了檢驗城市文明的公平指標,忽略了對弱者的幫助和包容性,嚴重缺乏救助弱者和包容弱者的機制、場地和資源。當前,我們很多城市都陷入了建設有余而發(fā)展不足的陷阱。交通問題、環(huán)境問題、醫(yī)療教育問題、安全問題、甚至垃圾處理問題嚴重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面臨著重重危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長期忽視城市居民需要,推行反人性化戰(zhàn)略、建設過度而發(fā)展不足導致的結果。
這種表面城市化在追求城市擴張速度和建筑物空間大膨脹的同時,卻把市民的感受棄之一旁。
城市流浪漢的問題實際上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城市管理人性化和可持續(xù)性的大問題。轉變對待流浪漢的態(tài)度,制定對待流浪漢的救助方案和措施,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和互救性,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質,提升城市管理的人性化水平,恰恰與未來城市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方向是一致的。
任何城市都需要建設一套完善的自我保護和保護他人的救助機制。這是城市生存安全性和保存人性尊嚴的底線。這一套機制必須將所有人都納入其中,不加任何區(qū)分地對待所有居民,乃至外來人口。這一套機制是高度包容的。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機制,例如城市安全防衛(wèi)的地下應急防衛(wèi)系統(tǒng),當城市居民遇到安全威脅時,都可以迅速轉移到地下防衛(wèi)系統(tǒng),保障生命的安全;還有如一些城市的食物救助系統(tǒng),對于那些無力購買食物的居民免費發(fā)放適當?shù)谋U掀渖氖称?;還有如一些城市的居住救助體系,對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建設免費的暫居場所,為他們提供能保障基本尊嚴的庇護所。這套機制的建設和存在為所有城市居民創(chuàng)造了一個能確保其基本安全需要、生存需要和尊嚴需要的保護網(wǎng)。只有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中,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安全和尊重。缺乏這些基本條件,城市就是不完善的和殘缺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不適合居住的。
當然,除了建設救助機制的硬件以外,還需要能夠真正體現(xiàn)人文關懷和真正將救助落到實處的軟件,即城市自我保護和保護他人的救助組織。與當前我們城市管理中只知道運用行政強制和暴力手段的城市管理隊伍不同,一個理想的救助組織是社會化的,不是強制的,而是志愿、互助和社會性的。這些組織的構成是由社會自發(fā)組建,由公民們志愿參加的,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遍布在城市社會的各個角落,發(fā)揮及時救助的社會功能。不僅對于那些弱勢到不能自保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衣食住行的保障,更能夠在更多方面(例如城市安全、社區(qū)養(yǎng)老、未成年人保護、教育、醫(yī)療、垃圾處理等方面)提供滿足居民日常需要,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幫助。這一組織不僅是一種底線性的幫助體系,更是一種提高生活品質,共同打造的高質量城市生活的升華體系。人們既是這一體系的參加者、行動者,也是這一體系的被保護者和被救助者。只有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中,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更多人居住在一起的快樂!沒有這樣的機制,任何城市都是空心的,都是沒有靈魂的!不要說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就是有家可歸的人,家財萬貫的人也不能找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所以說,城市是人的城市,不是建筑物的城市;城市是所有人的平等共存的聚居地,而不僅僅是少數(shù)人的享樂地。城市是大家的,大家才是城市的。城市的發(fā)展遠不是要為少數(shù)流浪漢提供照顧之地那么簡單,它包容著更加復雜的、更加深層次的人文、歷史、環(huán)境、生態(tài)的規(guī)定性。
當然,回到最初的話題上來,首先我們還是要給城市提供一個檢驗城市發(fā)展的指針。這是我們中國城市發(fā)展中遇到的最現(xiàn)實的問題,是當下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問題??梢哉f,如何對待弱勢者就是這一指針。所以,就此看來,城市的發(fā)展為何不能給以更多的人,尤其是給那些弱勢到無以自保的流浪漢們留下一點立錐之地?
(作者系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