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慧
(瓷都畫院 景德鎮(zhèn)市 333000)
藝術的源泉來源于生活,青花瓷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它的民族氣魄,帶著濃郁的東方魅力,名揚中外馳譽藝林。自元明清到現(xiàn)代,歷久不衰。
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奴隸社會原始瓷器,都是古代勞動人員的智慧,創(chuàng)造自東漢、西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沒有官、民窯之別,到了五代末期才由單一民窯分化為民窯和官窯兩大體。
景德年間宋真宗時期,景德鎮(zhèn)就奉命制瓷進貢,當時只是奉命燒造并沒有司務所,督窯官什么的但也稱官窯瓷。元代以后,景德鎮(zhèn)進入了民窯瓷的鼎盛時期,基本上到明代洪武年間,在珠山設廠燒造宮廷用瓷才正式稱為官窯,正德年間,所建立的專門生產御用瓷的瓷廠。
民間青花藝術和官窯青花藝術語言是相對的,是人民大眾生活的需要。從內容到形式,從材質到工藝從造型到裝飾,它既滿足了人們的生活審美情趣又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需要,美化了人們的生活。
民間青花藝術來自于民間,根植于人民大眾的土壤中和其他陶瓷裝飾藝術一樣有著表現(xiàn)中國民族圖案的特點的表現(xiàn)手法,融進了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以其簡練生動的意韻,瀟灑爛漫、自然豪邁、大膽夸張的藝術形式給人以美的想象境界陶醉人們。
在人物、山水、花卉、動物、圖案、書法等表現(xiàn)陶瓷藝術裝飾的圖案中大都以寓意吉祥幸福的手法,來反映了中華民族應有的習俗愛好。贊美生活反映民俗風情。一花一鳥,一人一物,一樹一石,既生動又形象,用凝練的筆法把一幅幅優(yōu)美而又富有詩情畫意的作品,恰到好處的布局描繪在一個個坯體之上。給人以姿態(tài)萬千和詩情畫意的美妙情。線條運用上剛柔并濟,淋漓奔放,用筆毫不拘束,自然瀟灑,像書法一樣講究快慢輕重,頓挫轉折行云流水揮灑自如,毫無雕琢之感,根據(jù)畫意,隨手落筆,運筆坦露,不重小節(jié),而取大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大處著眼信手拈來,揮筆而就。民間青花采用寫意抽象形式裝飾除講究筆法,用線處還善于利用鈷料,繪在坯體上燒成后,呈青色的濃淡散暈的色調變化,產生富有瀟灑放逸的水墨美感。
青花采用鈷料,配合不同的釉料,不同燒成溫度,不同工藝技術上的掌握,產生不同青色。
元代的民間青花色彩總的來講呈青翠,濃艷,青色中略帶紫味,并兼有黑色斑點,產生一種濃而不俗,艷而不浮的青色美,明初青花色調不及元代的濃艷,凝聚,偏深偏暗,黑色,斑點較小較大,永樂宣德年色調濃艷清新,明麗,優(yōu)雅,凝聚不散。正統(tǒng)天順年間色調又轉暗變得深沉了,似湖水清澈。成化年間色調清淡明快,清秀雅麗。嘉靖年間,色調又轉為濃艷,深重,青中冷紫。明代晚期色調具有青翠幽靜明朗優(yōu)雅之感。
民間青花的青白釉,青料,綜合效果,給人和諧統(tǒng)一朦朧之感。利用青白關系,形成青花藝術色彩的形式美。
民窯瓷繪,開創(chuàng)了中國大寫意的先河,中國畫給民窯瓷繪生產產生了不言而喻的影響,中國畫的表現(xiàn)技法,融合民間藝術優(yōu)秀傳統(tǒng),不同的風貌給人以嶄新的藝術情感空間。
一朵奇葩在陶瓷的百花園中盛開青花瓷,自元明清至今,七百年的繁榮,是制瓷業(yè)的名師巧匠,以推陳出新,刻苦鉆研,總結經(jīng)驗的藝術結晶,而它的流傳,評價,影響的高度是任何一類名瓷難以相比的。青花瓷器自誕生之日起就結束了,我國瓷器的以單色釉為主的裝飾局面。從白瓷時代進入了彩繪時代,更深入人心的成為有藝術價值的珍藏藝術品。
現(xiàn)代寫意青花藝術吸取中國繪畫技法技巧及景德鎮(zhèn)民間青花營養(yǎng),大膽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在色彩運用以及現(xiàn)代構圖和造型布局上都獨具魅力,意韻無窮。
藍色的青花瓷主要原料是鈷特定的材料和制作工藝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品種狀貌,有它自己的藝術語言。(1300℃左右)的高溫燒成后呈現(xiàn)藍色的礦物質。制作時再把這種礦物質色料繪制在胚胎上,然后再吹上一層透明的青白釉進窯燒成。通過繪者用青白對比的手段表現(xiàn)大方純潔素雅的藝術效果堪比中國的水墨畫,有過之而無不及。
映帶而生寫意青花瓷先承的是中國繪畫和書法的筆韻。特別是中國畫中文人畫筆下描繪形象的同時最講求,筆墨情趣,最典型的線條藝術,相承起伏,跡斷勢續(xù),筆斷會連。梅蘭竹菊是藤本植物在中國畫中最能體現(xiàn)書法的線條性格,而山水,人物的線條和書法也是。寫意青花藝術家們結合青花與中國畫的藝術表現(xiàn)特點,運筆墨技巧,使富有濃厚現(xiàn)代藝術氣息的寫意青花瓷更有中國書畫的文化底蘊。
一種意境美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再現(xiàn),而是,境界層深的創(chuàng)構,也是說,特定藝術形象所觸在藝術作品中,意境是藝術想象的空間不拘泥于形式,追求另一種意境,不規(guī)則形體美,神韻,情趣融為一體。使人從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裝飾美,并不是一目了然,一覽天余的。
當代的藝術家們踏著藝術的發(fā)展軌跡。把藝術的生命力,用滿腔熱情融注于筆端,描繪出一幅幅具有高度審美充滿濃郁氣息的畫面,使陶瓷藝術在中華悠久的歷史錘煉中升華。成為有青春瑰麗色彩,雅俗共賞的新時代特征藝術品。反映了每一個時代獨有的風格經(jīng)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