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亮
西灣村與著名的三峽船閘僅一“山”之隔,這“山”便是壇子嶺。
站在山脊上望去,三峽雙線五級船閘呈階梯狀,將萬噸巨輪上托至巴渝,下?lián)崴蜑t湘。船閘雖日夜繁忙,但輕巧巧閑悠悠,南北二閘仿佛在音樂中張、閉,輕托慢撫,順暢安穩(wěn)。岸沿上,一簇簇大理菊爭奇斗艷,一盆盆云松枝條虬勁,細葉蒼碧,使人感到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如此得靈動、穩(wěn)捷。
轉身回望,那點綴在山霧煙云中的村落,就是一九九二年從大壩陳壇路上遷過來的許家沖西灣村。這個村落是可以和大壩一起載入史冊的。經(jīng)國務院批準,西灣村斜坡防治被納入《三峽庫區(qū)地質(zhì)災害防治總體規(guī)劃》,投資277.4萬元,于2002年10月動工,歷時一年,通過對大面積陡坡進行網(wǎng)絡骨架設置,排水溝構筑、護坡植被等一系列措施,大規(guī)模改善了西灣村的環(huán)境。如今的西灣村,隨處可見整齊美觀的小樓,樓前樓后,坡上坡下林木蔥郁,桔紅菜綠。當年陳壇路上的山民,從此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
西灣村地形獨特,雖說面積不大,但地形陡峭,山套山,嶺銜嶺。站在山脊上往下看,毛栗、松柏、柞檀,滿山皆是,四季常青。尤其是藤蘿,沿著灌木環(huán)繞,盤龍一般。正值初冬,芝麻已經(jīng)收割,山坡上只剩下豆莢稠密的黃豆和深藏不露的紅薯。紅薯地是松沙土,只要腳尖一探,它就露出頭來。紅皮個大的紅薯,像三峽少女紅潤微笑的臉龐。
山坳升起了丁蘭煙,三峽人在燒畬積肥。這景象,不禁讓人想起晚唐大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至今,西灣人的耕作還帶著些許的遠古色彩。
勞作之余,西灣人愛看船閘過船。老人在山梁上干活,閑暇之余,抽袋土煙,久久地看著氣象萬千的大壩,看著大船過閘,聆聽閘室里的大船鳴笛,仿佛覺得這是老鄰居在和自己對話。日子久了,他們對船閘產(chǎn)生了濃濃的近鄰情感,往往要一直看到閘門打開,大船被托進水天一色的平湖,后舵攪起了碧浪,才心滿意足。
山腰上,一群大嫂用背架背著堆成小山似的苕藤,沿著山梁逶迤而下,三峽人在背秋。太陽下山了,清漂隊的男人們歸返田園。三峽的女人們在給一家人備好晚飯后,又開始剁紅薯藤,喂圈里的豬仔、柵欄里的土雞。
夜深了,船閘里依次而上的巨大碧池里,倒映著天上的銀河。此時,你可觀“白虎”眥目,“朱雀”臨風,“玄武”爬行,北斗轉柄。這是人間的瑤池啊。大客船里旅客也入睡了,船閘就是旅客的搖籃,搖得客人酣夢連連。夢中,神女正在給他們斟酒哩!
夜深沉,此時的西灣村里,千峰生煙,百坳流云,如仙山瓊閣的西灣,微風吹拂著山梁,巴茅蒿草沙沙作響,芭蕉葉在拍掌……三峽女人睡了,雞呀,豬呀也睡了,山谷小樓里發(fā)出的輕微鼾聲與船閘中的陣陣江濤遙相呼應,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安祥。天、地、人,現(xiàn)代與遠古,在西灣村構成一幅和諧靜美的畫面。
天露曙光,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山那邊過閘的過閘,山這邊背秋的背秋。不過,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西灣村平添了兩處現(xiàn)代特色,一是沿山近百畝的塑料大棚里,漂亮的木瓜一串串地掛著,煞是喜人;二是占地近百畝、年產(chǎn)1500噸茶籽油的油廠里,機器聲轟鳴。這說明如今的西灣村已不是過去只種紅薯的村落了,她正伴隨著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步伐,大踏步走在富裕的道路上。
這就是三峽工程的近鄰,庫區(qū)第一村——西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