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羅杰昌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510060)
金盆互通立交位于花都—東莞高速公路(以下簡稱“花莞高速”)與北京—香港—澳門高速公路(即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線位,以下簡稱“京港澳高速”)相交處,本立交的設置主要為滿足兩條高速公路之間的交通轉(zhuǎn)換。
花莞高速公路為廣州市公路規(guī)劃“四環(huán)十六射十二條重要公路”的高快速路網(wǎng)系統(tǒng)中的第七條重要公路,起于廣州市機場高速太成立交,經(jīng)白云區(qū)人和鎮(zhèn)、鐘落潭鎮(zhèn),蘿崗區(qū)九龍鎮(zhèn),增城市中新鎮(zhèn)、新塘鎮(zhèn),最后至增城市石灘鎮(zhèn),接增莞深高速公路?;ㄝ父咚僭O計車速100 km/h,路基寬度為33.5 m,雙向六車道。京港澳高速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為100 km/h,路基寬度為33.5 m。本立交范圍內(nèi),京港澳高速采用路基形式,平面線形由兩個圓曲線(半徑R分別為5 000 m和5 250 m)和一段直線構成。
立交中兩相交道路夾角約為63.5°。
金盆互通立交用地條件復雜,多方面制約立交的布置形式。場地北側(cè)(京港澳高速兩側(cè))為軍事用地;西南象限為金盆村,房屋密集區(qū)距立交中心不足350 m;村中有兩處宗祠,其中一處為宋氏祠堂,均需避讓;東側(cè)為山體,與京港澳高速路面標高的最大高差為75 m,項目主線在立交范圍縱坡為1.9%,與京港澳高速交叉處標高高18 m;主線南北兩側(cè)各有一座高壓電塔(110 kV)位于山體上,路基挖方邊坡將影響到電塔。
見圖1。
圖1 金盆互通立交2034年交通量(單位:pcu·d-1)
根據(jù)遠景交通量預測結果,互通總的轉(zhuǎn)向交通量為38 805 pcu/d。其中北京方向往返東莞的交通量最大,最大轉(zhuǎn)向交通量為6 093 pcu/d;北京方向往返花都的交通量最小,最小轉(zhuǎn)向交通量為3 208 pcu/d。
1)金盆立交西北象限和東北象限均為軍事用地,立交設計應盡量避免占用軍事用地紅線范圍。
2)金盆立交西南象限有兩處宗祠,考慮到金盆村村民拜祭等因素,應盡量避免拆遷或者征用宗祠用地。
3)京港澳高速與村道相交處,現(xiàn)狀設置有涵洞通道。本項目立交的建設,對該通道影響較大,立交的設置要考慮周邊村民出行需求,結合匝道布置改造過路設施。
4)項目主線與該村主要的縣級道路相交,同樣需要考慮對縣級道路的改造。
5)立交東側(cè)為帽峰山,最高峰海拔534.9 m,是廣州市老八區(qū)的最高峰,海拔200 m以上的山峰20多個,形成復雜的地形,山的絕對高度不大,但相對高差大,山坡陡峭,溝谷幽深,山勢險峻。立交的設計應本著減少山體開挖、保護自然景觀的原則,避免對山體造成破壞。
6)根據(jù)相交公路的等級和立交在路網(wǎng)中的功能,本互通立交不設置收費站。
7)從交通流量預測分析,立交匝道的布設,對于車速高、流量大的主流向應采用定向或半定向匝道,而相對車速低、流量小的次要方向則可采用環(huán)形匝道。當受到建筑物、山體、軍事用地等限制因素影響,不能滿足定向匝道設計標準時,在預測交通量滿足小于匝道設計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可以改為標準較低的環(huán)形匝道。
在互通立交位置、主要設計原則、匝道選取形式確定的前提下,金盆互通立交的設計初步擬定了4個方案。
3.2.1 方案一(混合式)
如圖2,方案一為東側(cè)設置環(huán)形匝道的三層半混合式樞紐立交。本項目主線最高,位于三層半,上跨京港澳高速;兩環(huán)形匝道,為最小的左轉(zhuǎn)交通轉(zhuǎn)向,且符合用地條件;其余兩左轉(zhuǎn)采用半定向,最小半徑為120 m;避免匝道直接侵占軍事用地,A匝道半徑最小為100 m;避免拆遷宗祠,E匝道最小半徑為80 m;立交高差較大,盡量減少匝道長度,出口匝道縱坡最大3%,入口匝道縱坡最大3.5%。改善環(huán)形匝道與主線相連時的行車變速條件,變速車道長度采用高一個檔次(120 km/h)標準,漸變段暫不提高。房屋拆遷集中于西南側(cè)金盆村。
圖2 金盆互通立交方案一
本方案優(yōu)點:避開軍事用地及金盆村宗祠;布置環(huán)形匝道符合用地條件和交通量;立交形式緊湊規(guī)模小。
本方案缺點:線路穿越山體較高,挖方邊坡高度約為66 m,金盆村拆遷量略有增加;立交層數(shù)為三層半。
3.2.2 方案二(混合式)
如圖3,該方案為主線下穿京珠高速公路。受縱坡坡度控制,立交范圍主線高差與東側(cè)山體高差較大,故立交東側(cè)主線為隧道方案。
根據(jù)交通流量預測,考慮到避讓相關建筑物,在西北、東南兩個象限設置環(huán)形匝道,立交共3層。
圖3 金盆互通立交方案二
方案優(yōu)點:降低了立交高度;減短了與主線相接匝道長度;除主線出入口匝道拓寬部分外,基本未占用軍事用地面積,也避開了宗祠、電塔等建筑。
方案缺點:右轉(zhuǎn)匝道線形較差;立交東側(cè)路基段標高較低,同時,為滿足匝道出入口與隧道洞口間距等規(guī)范要求,需將東側(cè)山體開挖約520 m,平均開挖高度約60 m,最高開挖高度接近90 m;主線隧道段長約750 m,但其中有約260 m長范圍的山體偏壓段。本方案實施的代價較大。
3.2.3 方案三(全定向式)
如圖4,該方案為全定向式立交,共四層,主線上跨京珠高速公路,位于最上層。
圖4 金盆互通立交方案三
方案優(yōu)點:與方案一、二相比,線形指標高,行車流暢;匝道布置明確,司機易于辨識車道;與方案二相比,無需開挖山體,景觀較好。
方案缺點:因?qū)訑?shù)較高,受縱坡影響,立交匝道長,占地面積大。
3.2.4 方案四(部分定向式)
根據(jù)路網(wǎng)圖(圖5)分析,經(jīng)過本項目起點太成立交的交通,往北可直接由機場高速北延線轉(zhuǎn)入京珠高速公路,往南可通過北二環(huán)高速到達京珠高速公路;若本項目建成,可在擬建的太和立交處轉(zhuǎn)入新廣從路到達京珠高速公路。
圖5 項目路網(wǎng)分析圖
結合以上路網(wǎng)分析,在本立交線位處,可通過路網(wǎng)解決京珠高速公路與本項目主線西側(cè)交通的轉(zhuǎn)換。另外,考慮到軍事用地、宗祠等因素限制,故立交方案四取消主線西側(cè)與京珠高速公路的交通功能匝道。見圖6。
圖6 金盆互通立交方案四
方案優(yōu)點:本方案的優(yōu)點與方案三一樣,不再贅述,同時,造價比方案三低。
方案缺點:立交功能不全。
1)功能要求方面:方案一、二、三均能保證互通功能,方案四只能實現(xiàn)部分互通。
2)交通量分布、線形標準方面:方案一、方案三、方案四線形標準高,能滿足交通量大的左轉(zhuǎn)交通順暢、快捷;方案二標準較低。
3)工程規(guī)模、環(huán)境保護方面:方案一、三占地較大;方案二立交高度小;方案四占地最小。
綜合以上分析推薦方案一為推薦方案。
結合金盆互通立交的設計,對建設場地限制因素諸多的互通立交設計,總結以下幾點思路,供類似工程參考:
1)簡化立交形式,優(yōu)化匝道布設,在立交整體的高度和范圍上進行對比,選取適合場地條件的立交形式。
2)靈活處理限制建筑物處的匝道設計,在滿足通行能力的條件下,可以適當降低匝道標準的要求,選取環(huán)形匝道。
3)如果既要保證匝道設計標準,又要避讓限制因素,則可以考慮結合周邊路網(wǎng),取消非主流方向的匝道布設,但這種方法除非無計可施或者全互通代價太大的情況下,其他情況下僅為參考,應盡量保證立交,尤其是樞紐互通立交的全互通功能。
[1]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術標準[S].
[2]JTG D20-2006,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S].
[3]王兵,吳善根,楊崇民.花山北樞紐互通式立交設計[J].公路,2011(5).
[4]白浩晨,張?zhí)萌?,江賢章.連州樞紐互通式立交設計[J].公路,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