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陳 靜 陜西省安康市中醫(yī)院 (安康 725000)
慢性腎功衰(CRF)是發(fā)生在各種慢性腎實質疾病后期的一種臨床綜合癥。以腎功能持久性減退,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產生各系統(tǒng)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根據(jù)中醫(yī)時辰理論,我科予以實施不同時辰中藥保留灌腸,以尋求最佳灌腸時間,提高中藥保留灌腸對慢性腎功衰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48例慢性腎功衰的住院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納入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的中醫(yī)診斷標準,排除對中藥保留灌腸組方過敏的患者、透析患者以及未按規(guī)定用藥者。病例退出標準為灌腸期間接受透析,以及未按規(guī)定時辰進行中藥保留灌腸者。操作過程中,治療組:1例中途開始透析,2例未達到一個觀察療程。對照組:2例中途透析,3例未達到一個觀察療程,共8例退出,40例納入統(tǒng)計分析,其中治療組22例,年齡50.56±8.48,性別男14例,女8例。對照組18例,年齡50.42±9.36,性別男10例,女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觀察組在酉時(17:00~19:00),行中藥保留灌腸。對照組時間不定。兩組灌腸藥物均采用我科腎功衰患者灌腸方加減:生大黃、牡蠣各15g,丹參30g,濃煎為150mL。灌腸前均囑兩組患者盡量排空大小便,灌腸時采取左側臥位,壓力為液面不超過肛門30cm,插入深度25~30cm,藥液溫度為39~41°C,灌腸速度40d/min點滴灌腸。每天觀察患者灌腸后第一次大便時間。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在灌腸前和灌腸的第5d、第10d、第15d評估病人的癥狀、體征及腎功化驗結果,將患者灌腸前的癥狀、體征、腎功化驗結果與治療15d相比,判斷療效。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t檢驗比較,療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討 論中醫(yī)哲學主張?zhí)烊撕弦?,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guī)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lián)系起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十分有序。子午流注理論將十二經(jīng)配合十二時辰,指出十二經(jīng)氣血流注、配合一晝夜中十二時辰,每天周而復始。即:天干有十經(jīng)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余兩經(jīng),三焦、包絡也。子時氣血灌注膽經(jīng),丑時肝經(jīng),寅時肺經(jīng),卯時大腸經(jīng),辰時胃經(jīng),巳時脾經(jīng),午時心經(jīng),未時小腸經(jīng),申時膀胱經(jīng),酉時腎經(jīng),戌時心包經(jīng),亥時三焦經(jīng),闡述了各臟腑在其所主的時辰氣血旺盛,臟腑功能最強,反之則臟腑功能低下。中醫(yī)時辰學是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從整體上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節(jié)律的周期性并運用于臨床辨證施治、預防養(yǎng)生等方面。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著眼于研究人體臟腑氣血經(jīng)絡的陰陽消長、五行生克制化及時辰變化節(jié)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隨時間節(jié)律而變化,不同時辰人體內正氣的盛衰和臟腑的功能強弱則不同,運用陰陽消長,五行生克制化進行辨證,選擇合理的服藥時間,可提高藥物療效[2]。另外中醫(yī)認為“祛邪當乘經(jīng)氣最旺之時”根據(jù)十二經(jīng)氣血流注,酉時,氣血流注腎經(jīng),此時腎經(jīng)最為活躍,排毒功能最強,有利于清除腎中濁毒,從而提高療效。
子午流注理論指出酉時大腸經(jīng)功能低下,故此時很少排便,從而延長藥物在腸道內的保留時間。臨床上普遍采用6h作為中藥保留灌腸效果優(yōu)劣的臨界判斷值[3]。實踐也證明這一點,本實驗中實驗組在酉時灌腸后全部保留,至次晨排便,保留時間大于12h,且分別將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保留時間和療效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兩組P值均小于0.01,保留時間與療效相關性顯著,即保留時間越長療效越顯著。
酉時行中藥保留灌腸操作性強,符合生活規(guī)律,病人易于接受酉時(17:00~19:00)患者一天主要活動結束,進入休息階段,此時灌腸后患者臥床休息,不從事其他活動,保留時間更長,藥液易于保留吸收,療效愈顯著。
綜上所述,酉時中藥保留灌腸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可延長保留時間并提高療效,臨床操作性更強,病人更易于接受,更體現(xiàn)中醫(yī)特色,值得推廣。
[1]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45.
[2]荊文華,郭秀君,康小麗,等.不同時辰中藥保留灌腸對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療效影響的護理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4):298-300.
[3]蒲繼紅.保留灌腸插管深度對藥物保留時間影響的Meta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7):64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