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蓓麗 仇年芳 李 輝 上海市閘北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內(nèi)科(上海 200072)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通過運用自擬的化痰降脂活血方治療高脂血癥56例,并設對照組進行觀察?,F(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全部112例均為本院中醫(yī)內(nèi)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33~47歲,平均(38.3±3.48)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4年。伴發(fā)脂肪肝者28例,糖尿病5例,高血壓病7例。對照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34~46歲,平均(37.8±3.39)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年。伴發(fā)脂肪肝者29例,糖尿病4例,高血壓病7例。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均符合《內(nèi)科學》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有關標準。
治療方法對照組 除采用高脂血癥基礎治療,包括①飲食控制;②合理運動;③情緒及心理治療;口服降脂藥物血脂康片2片,每日2次。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治療上口服中藥化痰降脂活血湯。藥物組成:山楂、丹參、決明子各30g,澤瀉20g,紅花、景天三七各10g,蒲黃9g,茯苓、黃芪、半夏、栝樓、何首烏、白術(shù)、靈芝、川芎各15g。每日1劑,每日服2次。療程2組均6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療效標準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1993年制定發(fā)布的《中藥新藥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確定療效,根據(jù)《新藥(中藥)治療老年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計分方法。臨床控制: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各項檢查指標恢復正常;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1項者:總膽固醇(TC)下降≥20%,甘油三酯(TG)下降≥40%,高密度脂蛋白(HDL-C)上升≥0.26mmol/L;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1項者:總膽固醇(TC)下降>10%,但<20%,甘油三酯(TG)下降>20%,但<40%,高密度脂蛋白(HDL-C)上升>0.104mmol/L.但<0.26mmol/L者;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者。
觀察指標 ①相關癥狀:如眩暈昏蒙,體倦嗜睡,氣短乏力,口苦口黏,肢體麻木,舌質(zhì)暗舌體胖,舌苔厚膩,脈弦滑。②血脂:血清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③檢測治療前后的肝、腎功能和血、尿常規(guī)。
治療結(jié)果2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56例,臨床控制8例,顯效16例,有效2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5.7%;對照組56例,臨床控制9,顯效19例,有效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9.2%。2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mmol/L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mmol/L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以下表同)
組 別 治療前后 n TC TG HDL-C LDL-C治療組 治療前 56 6.49±1.67 2.87±0.65 1.12±0.38 3.14±0.88治療后 56 5.42±1.55▲ 1.69±0.68▲ 1.23±0.49 2.78±0.87△對照組 治療前 56 6.46±1.69 2.86±0.67 1.13±0.40 3.16±0.75治療后 56 5.39±1.61▲ 1.65±0.66▲ 1.27±0.48△ 2.71±0.83▲
2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治療后血液粘度值較治療前均有改善,治療組治療前、后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
組 別 治療前后 n 全血粘度(高切)10(1/s)全血粘度(低切)10(1/s)血漿粘度120(1/s)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G/L)治療組 治前 56 6.29±1.12 10.72±1.63 2.42±0.14 49.02±4.28 3.88±0.57治后 56 5.60±1.09▲◇ 9.57±1.39▲◇ 2.03±0.18▲◆ 42.39±3.89▲◆ 3.32±0.44▲◆對照組 治前 56 6.25±1.38 10.67±1.69 2.38±0.15 48.91±4.23 3.87±0.59治后 56 6.07±1.25 10.16±1.66 2.30±0.17 47.41±3.83 3.71±0.56
討 論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高脂血癥對身體的損害是隱匿、逐漸、進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主要危害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眾多的相關疾病,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嚴重乳糜微粒血癥還可導致急性胰腺炎。大量研究資料表明,高脂血癥是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臟猝死獨立而重要的危險因素。此外,高脂血癥也是促進高血壓、糖耐量異常、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高脂血癥還可導致脂肪肝、肝硬化、膽石癥、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圍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癥等[1,2]。
中醫(yī)學并無高脂血癥這個病名,根據(jù)高脂血癥的表現(xiàn)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痰濁”、“血瘀”等范疇。病因多由長期嗜食肥甘,致使脾胃失調(diào)。正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百病皆為脾胃衰而生也”。脾胃為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運化之樞紐,嗜食肥甘,膩脾礙胃,日久則脾胃運化輸布失司,痰濁內(nèi)生。又或因人們平素缺乏運動,長時間的伏案工作等因素,勞傷心脾,心氣虧損則運行血液無力,血脈運行不利,則成瘀血阻滯。又或因人們工作、生活等壓力而致思慮過度,過慮則傷脾,脾虛生痰濕,而痰濁內(nèi)阻,久必致瘀,最終導致痰瘀互結(jié),阻滯脈絡,損及內(nèi)臟,而發(fā)生諸多病變。組方中山楂、茯苓、澤瀉、半夏、栝樓健脾燥濕化痰,何首烏、紅花、景天三七、川芎、蒲黃、丹參行氣活血袪瘀,黃芪、白術(shù)益氣健脾,決明子清肝明目,靈芝補氣養(yǎng)血,養(yǎng)心安神?,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山楂內(nèi)含熊果酸和金絲桃,山楂能加快對TC的清除,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功效,還具有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血壓的作用;何首烏、蒲黃可競爭性地抑制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澤瀉有阻止類脂質(zhì)在血清內(nèi)滯留或滲透到動脈內(nèi)壁的能力,促進血漿中TC的運輸和清除;靈芝能影響脂質(zhì)中間轉(zhuǎn)化而起到降脂作用;丹參可促使脂肪在肝臟內(nèi)氧化加強,從而影響血脂分布、運輸及清除。決明子可抑制總膽固醇升高及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紅花則能減少脂質(zhì)在肝臟中的沉積。黃芪能顯著降低高脂血癥患者的 TC、LDL-C、TG,升高 HDL-C[3,4]。
中藥降脂往往是通過多種途徑來起作用,雖然降脂速度相對西藥來說較慢,但療效持久、副作用也較小,目前西藥治療高脂血癥停藥后易反彈,而且容易引起血糖升高、惡心、腹脹、腹瀉、肝損害等。另外,中藥具有降低血脂之外的作用,如降低血液黏度,保護肝細胞的作用。因此,更宜在臨床上推廣運用。
[1]王捷頻,王四勝,王劍波,等 .痰濁、血瘀與高脂血癥的關系[J].陜西中醫(yī),2009,30(9):1271.
[2]覃學美,覃自強,曹保衛(wèi).血脂水平、高敏CRP與冠心病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9,38(7):923.
[3]吳同啟.從肝脾論治高脂血癥[J].陜西中醫(yī),2004,25(2):133-134.
[4]趙坤元.高脂血癥中醫(yī)藥研究進展[J].江蘇中醫(yī)藥,2005,26(1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