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嬴
2月21日,因日本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南京市政府宣布暫停與名古屋市政府的官方交往。今年是中日邦交正?;?0周年和“中日國民交流友好年”,事件的發(fā)生無疑有悖于雙方共同確定的紀念活動主題,也給兩國關系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因素。這一事件未來以何種方式收場尚不得而知,但此中暴露的問題和由此而得到的教訓值得雙方共同思考。
對于中國來說,對外交流不僅僅是寒暄送禮,友好交往也不意味著為了一團和氣就可以遇事不吭氣。中國正前所未有地加速國際化,每年出入境人次都輕松破億,對日交往也空前活躍。據(jù)日方統(tǒng)計,到2009年,訪日中國人已超過100萬,占訪日外國游客的1/7還要多。這中間不乏大量商務游,各級政府和團體、企業(yè)等組團到日談合作項目、招商引資的越來越多。中國人去日本的大潮奔流不息,但怎樣與日本人打交道,還需要再理理思路。
首先還是要堅持原則。這既包括歷史問題,特別是對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性質、重大罪行和歷史責任等,也包括現(xiàn)實的國家核心利益,如中國統(tǒng)一、領土領海主權等。在這些問題上,要毫不含糊地堅持定論、宣示立場,稍有猶疑就可能對外授人以柄。其次是要善于維護現(xiàn)實利益和正當權益。經(jīng)貿(mào)往來、人員交流乃至觀光旅游,都是互利互惠的,雙方既要相待以誠、嚴謹周到,也要在遇到對方有失主人本分時據(jù)理力爭、維護尊嚴。還有就是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總是以彬彬有禮、落落大方,根據(jù)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把握適度為要。
對于日本來說,國民交流不僅僅是觀光旅游,和中國友好也絕不意味著“往事不要再提”。近年來,日本政府千方百計塑造本國的良好形象,想方設法吸引中國游客赴日觀光,將此作為對華公共外交政策的重點。客觀上看,這種公共外交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河村發(fā)言在中國民間引起的軒然大波,又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中國民眾在面對日本時的身份,不是只重感官享受,數(shù)典忘祖的淺薄游客。換言之,日本方面要推動國民友好交流,改善中國民眾的對日感情,避實就虛、大搞吃喝玩樂的一套是遠遠不夠的。
河村事件發(fā)生后,日本媒體很快關注到,原定于3月初在南京舉行的“日本周”活動將受到影響,之后預定在中國各大城市舉辦的“活力日本”展也將蒙上陰影。這意味著日方想借40周年慶典之“東風”宣傳推廣日本,達到旅游創(chuàng)收與中國民眾對日印象改善雙豐收的計劃可能泡湯。如果說上世紀日本官員在歷史問題上“失言”僅是對官員個人政治仕途造成影響的話,那么進入新世紀,這種“失言”將可能使全日本付上經(jīng)濟損失、道義貶值的成本。
總結這次兩個友好城市“暫停交往”的教訓,中日兩國都要明白,在當今變動不居的國際格局中,如何有歷史深度、有社會廣度地紀念40周年以及促進國民間的友好交流,對雙方來說都不是容易的題目。已故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談及如何面對中日歷史問題時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應增強自信。有此自信即不容易為少數(shù)有煽動力量的言辭感到惶惑。也不至于無端放棄中國傳統(tǒng)之人本主義的精神,招怨樹敵。”這是對中國人的要求。對日本人來說,多學一點德國人在德法共建友好城市活動中的“政治正確”,才是增強自身“魅力”、獲得尊重的根本所在。▲(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