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格 范縝修 李曉輝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圖書館,河北 秦皇島 066004)
馬彥格 女,1981年生。碩士,研究方向:圖書情報。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指出,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圖書館不僅具有教育和情報職能,還有傳遞科技信息和社會服務的職能。
新時期,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要順應時代發(fā)展,拓展服務領域,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在新的信息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職能的提升對形成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建設新農村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在數字化時代,信息資源共享是時代的要求。信息資源共享是圖書館為解決信息數量的急劇增長,以及用戶對信息資源的無限需求與圖書館對信息載體有限的收集和處理能力之間的矛盾,而做出的理性選擇。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是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資源共享,推進國家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是適應時代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
建設學習型社會有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使公眾在閱讀中提升品質與素養(yǎng)是歷史賦予圖書館的使命。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不但能極大地滿足廣大人民的閱讀需求,而且還將為政府節(jié)約大量因新建圖書館而產生的建設和管理資金。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人才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優(yōu)勢,提供有關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課題成果及其知識服務,為當地經濟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是自身全面協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高校圖書館通過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既服務社會,繁榮文化,又擴大了高校影響力,樹立其良好的社會形象,宣傳了高校圖書館知識產品,吸引更多社會力量支持圖書館事業(yè)。在服務社會的進程中也提高了圖書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了館員業(yè)務能力,對深入了解社會需求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是讀者呼吁共享社會公共資源的要求,是知識經濟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很多高校圖書館都在積極利用不同方式向社會開放,其中利用本館主頁作為平臺,通過信息咨詢、網絡培訓、文獻傳遞等多種網絡基礎服務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居多。這些服務對高校圖書館來說只是拓展了服務人群的范圍,并不增加成本,因而較早、較容易開展,可是這種服務方式對外宣傳不足,關注度低,利用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圖書館對社會服務功能比較重視,服務內容深入,成立了專門的對外服務部門,目的是面向社會提供信息服務。通過專門部門的成立,使服務目標更加明確,流程更加規(guī)范,服務內容更加清晰。比如,重慶大學圖書館于2005年成立了現代信息管理中心,2008年正式更名為“現代信息服務中心”,對外服務工作開展得頗有成效。
業(yè)務扶持模式是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模式中最為重要的模式。這種模式的適用性廣、實踐性強。通過與基層圖書館合作,參與社會服務,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貢獻力量。高校圖書館利用自身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服務模式,對基層圖書館進行業(yè)務指導、技術支持等,使其盡快進入運行正軌。
各類圖書館通過共建、共知、共享組成圖書館聯盟,實現各館資源互補共存。單個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力量有限,要想取得良好的服務效果,必須通過聯盟的整體合力,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和知識服務質量,更好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吉林大學圖書館、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與吉林省圖書館等多家公共系統(tǒng)、高校系統(tǒng)、科研系統(tǒng)圖書館共同發(fā)起成立吉林省圖書館聯盟,開展了多項富有成效的合作,使圖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圖書館功能和作用得到加強。
高校圖書館可以與地方政府、企事業(yè)單位、企業(yè)等聯系,形成對口關系,向對方提供文獻信息、二次文獻、咨詢服務、專題服務、人員培訓、網頁制作、產品動態(tài)信息等服務。通過自身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文獻加工分析能力向對方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通過調研對方的需求,進行深層次的信息加工,開發(fā)出有特色和針對性的信息產品。
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1月,中央發(fā)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強調了加強鄉(xiāng)村文化設施建設。12月,中央又發(fā)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強調要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力發(fā)展公共文化事業(yè)。新農村建設為農村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發(fā)展機遇。這些政策上的支持為農村圖書館建設營造了十分有利的發(fā)展氛圍。因此,農村圖書館建設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徑。農村圖書館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農民整體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農村圖書館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①為鄉(xiāng)鎮(zhèn)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活環(huán)境,農村圖書館以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思想陣地,滿足廣大農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推動鄉(xiāng)鎮(zhèn)文明建設。②擴充了農民的知識來源,是培養(yǎng)新型農民的重要途徑,拉近了科學文化知識與農民的距離,方便了農民獲取農業(yè)技術知識。③為中小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課外學習場所,豐富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也為他們營造了濃濃的書香氛圍,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
農村圖書館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雖然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fā)展,但還有部分基層圖書館仍有館無舍或設施簡陋,很多農村圖書館都存在發(fā)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圖書管理員隊伍不穩(wěn)定、素質偏低等諸多問題。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是改善城鄉(xiāng)基層群眾文化服務的創(chuàng)新工程。高校圖書館也應通過合作開放、共建共享的方式,參與到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中,彌補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之間的文化服務資源差距,充分發(fā)揮各館人才和信息優(yōu)勢,推動基層網點建設,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思路。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農村很多地區(qū)都已覆蓋網絡,很多農民家中都已購置電腦。文化共享工程建設成了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老百姓通過互聯網也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到豐富精美的“文化大餐”。
高校圖書館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加入到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中,參與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這個工程向群眾提供優(yōu)秀的文化服務和資源,滿足基層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是提升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途徑。
農村圖書館的建設切實解決了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有利于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目前,各地農村圖書館的建設層次不齊。有些地方動手早、建設快,其借閱工作已走向正規(guī),有固定的場所和專門的管理員。有些地方農村圖書館處于建設初期,藏書不多,沒有專人負責,開放時間也無保障。同時農村圖書館的管理員普遍缺乏圖書管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懂得圖書館的工作流程和圖書管理的基本規(guī)范,致使圖書上架混亂,查找不便。
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優(yōu)勢,對農村圖書館的管理人員進行圖書館學理論、圖書分類、標引、文獻檢索、計算機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其專業(yè)素質,使農村圖書館的管理更加合理有效。還可以結合農村圖書館藏書的特點和需求,編寫使用手冊,指導圖書管理員進行科學管理。此外,農村圖書館采購圖書數量少,也無經驗,高校圖書館可以向其傳授多年積累的采購經驗,還可以與其共同采購,幫助其得到最低的圖書折扣,用有限的經費購買更多的圖書。
在科技興農的浪潮中,新農村建設需要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是解決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xù)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
高校圖書館可以作為農業(yè)專家和農民的橋梁,聯系農業(yè)專家將科學技術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向農村傳播,向村民推介新品種,傳授果樹科學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實用的農業(yè)科學技術。針對農民用戶的特點,圍繞他們所關心的疑難問題,為農民開辦講座、報告會和培訓班,激發(fā)農民利用知識文化致富的興趣和能力,使其掌握最新的實用技術和專業(yè)技能。
高校圖書館還可以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根據農民需求的特點,編制二次文獻,按果樹種植、家禽飼養(yǎng)等分類編成文摘、索引或搜集整理各級政府出臺的最新農業(yè)政策以及最新科技信息、供求信息、致富經驗等。通過網絡或印發(fā)小冊子、信息咨詢等多種途徑,為農民提供實用的信息服務。
汽車圖書館又稱為“流動圖書館”,主要為分區(qū)圖書館提供輔助服務,并把圖書館服務延伸到沒有固定圖書館的新發(fā)展區(qū)和偏遠地區(qū)。“汽車圖書館”可以作為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一種有效途徑,利用交通工具作為流動載體向社會傳遞信息資源,實現圖書館公益服務的全面覆蓋。
“汽車圖書館”投入成本小、靈活性強、服務面廣、效果明顯,汽車開到哪里,圖書館的服務到哪里,不僅擴大了圖書館服務工作的覆蓋面,而且縮短了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制約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根本原因是體制問題。我國圖書館系統(tǒng)的體制是依據行政隸屬關系劃分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分別隸屬不同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高校圖書館無法從根本上承擔起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責。
從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會大繁榮大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高校圖書館參與社會服務勢在必行。要使從屬于不同部門的分支機構聯合起來,共同承擔起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責,需要政府進行宏觀協調,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使各機構能夠在人員、設備、資金及文獻資源等方面達成統(tǒng)一的共識。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高校圖書館是僅為高校服務的機構。這種陳舊的觀念是阻礙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高校圖書館管理者和工作人員面向社會服務的意愿不強,缺乏主動服務的意識;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對高校圖書館為高校服務的功能定位根深蒂固,沒有把高校圖書館的資源看作是一種可供利用、共享的資源。
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該加強宣傳,調整自己的服務觀念和管理策略,關心社會效應,重視服務的推廣,帶動廣大公眾積極參與。這樣高校圖書館才能夠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品牌效應,在不斷完善社會服務的同時推銷自己的知識產品。
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暫不具備全面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客觀條件。由于近幾年高校擴招,生均藏書量和圖書閱覽空間還不夠豐富,如果對外開放,將會影響高校學生的資源享用。因此,在本校師生的文獻保障尚不能完全滿足的情況下,強調高校圖書館完全對社會開放是不太現實的。
高校圖書館應該在保證滿足校內師生教學、科研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向社會開放,在社會化服務進程中堅持“從實際出發(fā)、量力而行、靈活務實”的原則,不斷探索新的服務方式和內容。比如,分時間段面向社會開放,避開學生利用高峰期;先面向部分讀者開放,逐步擴大讀者范圍;利用網絡提供數字化服務,拓展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等等。隨著國家資金投入不斷增多,高校圖書館的社會服務能力將不斷增強,服務形式也將更加豐富。
圖書館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具有社會服務職能的高校圖書館是傳承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理應在滿足本校教學科研需要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傳播先進文化,普惠全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圖書館的社會服務職能,使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并為社會服務,對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益和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韓淑芬.高校圖書館服務職業(yè)農民對策研究——以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服務秦皇島為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1):242-243.
[2]龐海珍.高校圖書館服務社會現狀分析與基本對策[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7-100.
[3]肖冬香.地方高校圖書館服務新農村建設探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9):395-396.
[4]胡筱華.農業(yè)高校圖書館服務新農村建設問題探析[J].情報雜志,2010(29):218-220.
[5]何偉泉.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5):73-74.
[6]王姝,魏群義,沈敏.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社會化模式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0(17):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