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志軍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紫砂是中華陶瓷文化藝術的瑰寶,數百年來,宜興紫砂以其溫潤的色澤、精湛的工藝、獨特的裝飾、雅致的品味而為眾多文人、品茶人和收藏愛好者所鐘愛。歷朝歷代文人在參與紫砂器皿制作的過程中,不僅將詩詞書畫、銘印雕刻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引入紫砂裝飾,而且將他們的生活品味、審美趣味和哲學感悟融入到器皿的創(chuàng)作之中,使精美的紫砂器富含了更多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在紫砂界,“字以壺傳,壺隨字貴”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歲月漫漫,光陰荏苒,今天,歷代文人的紫砂銘刻和裝飾,因其獨特的文化藝術和收藏價值,而成為收藏家手中的瑰寶。
陶刻的存在分為只是依附于器皿而存在,以自己的表現為主體存在和與器皿同時存在。
依附于器皿而存在的陶刻,是一般性實用品的裝飾,失去了器皿載體,其陶刻也就無任何獨立的意義。這種情況大多存在于實用性的紫砂陶,如茶壺上。
與器皿同時存在的,就是俗話說的“字依壺傳,壺隨字貴”的情況,是器皿與陶刻相得益彰的工藝裝飾。這種陶刻裝飾往往與其載體互為存在,缺少了兩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提升另一半的藝術魅力。
而以自己的表現為主體存在的,則是當代出現的陶聯、陶板、壁掛、竹片、字屏等獨立存在的品種形式。例如,在百壽瓶上,一面陶刻了一百個不同書體的“壽”字,在雞蛋大小的水平壺上鐫刻一卷有270個漢隸的《波羅蜜心經》;在掛盤,上用漢簡陶刻,或用秦代封泥印、漢印篆刻的唐人詩句;在掛屏上選用多種泥色與各種不同書體,鐫刻各不相同的繪畫,等等。這些以觀賞和陳設之用的作品,充分張揚了陶刻裝飾的魅力。
總體上講,陶刻應分三個層次評價:藝術層次、工藝裝飾層次和一般商品性實用品裝飾。從藝術層次上來看待紫砂陶刻裝飾,就是書法繪畫與陶刻的融合。這是自曼生壺問世以后的文人和藝人的有意識結合創(chuàng)造的形式,也是紫砂陶具有文人氣的獨特氣質所在。正是這種洋溢著書卷味的形式,幾百年來吸引了許多名藝術家如黃慎、鄭板橋、吳昌碩、任伯年、于右任、黃賓虹、蔡元培、唐云等的積極參與,與紫砂藝人合作,創(chuàng)造出許多精品力作,推進了紫砂壺藝的繁榮。
紫砂壺上的銘刻,早期僅限于壺的底部,為壺藝家的落款。由于紫砂茗壺的社會影響,吸引書畫金石家前來定制茶壺并親自揮毫鐫刻,才漸形成一種風尚,追求書法及鐫刻趣味。陶刻位由壺底部移到肩腹及蓋面等顯見部位,特別是壺腹,是最大的裝飾空間,可以讓陶刻者獲得更大的自由表達的天地,內容提升到文學性的高度,題詩吟詠紀事,用以言志寄情。
紫砂壺身的陶刻工藝,體現在與壺型相匹配的布局和陶刻的經營上,講究不同字體的陶刻韻味,大小、高低、長短的安排,參差疏密、錯落跌宕、勻稱呼應等布局,營造出樸茂雄強,神韻道勁、情調怡人的藝術效果。對于陶刻裝飾的藝術要求而論,不應只把書法、圖畫、金石、木刻、圖案等圖像在紫砂陶上簡單地搬移再現,如果不加經營,或只以師傳的稿本抄錄摹寫,按傳統習慣布局畫面,把壺或花盆之可飾面當做紙張施展技藝,忘記了不同的創(chuàng)作對象應各有各的深度和空間要求,不能求得施藝的載體和將要裝飾的圖案的統一,就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高水平陶刻藝術品,而只是一件工藝品。
[1]《中國茶壺大觀》 李治元 臺灣長春樹書
[2]《中國工藝美術大詞典》 吳山 江蘇美術出版社
[3]《名壺集錦》 臺灣鐘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