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聽力學組、嗓音學組、《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及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聯(lián)合主辦的“第八次全國聽力學及嗓音言語醫(yī)學暨第五次全國人工聽覺技術學術會議”于2012年6月21~24日在廣西南寧市成功召開。會議同期還召開了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聽力學組和嗓音學組的工作會議及《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編委會。會議共收到論文208篇,來自全國27省市自治區(qū)的近300名專家及代表出席了會議。本刊主編、現(xiàn)任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韓德民教授、廣西醫(yī)科大學校長黃光武教授、本刊主編陶澤璋教授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詞,本刊主編、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韓東一教授在閉幕式上對會議進行了總結并致詞。
在會上,韓德民教授分析報告了國內外聽力學研究現(xiàn)狀,強調聽力學研究不僅要重視基礎聽力學、臨床聽力學和康復聽力學,還應重視社會聽力學及教育聽力學,只有從多方面關注聽力學發(fā)展并深入研究才能促進我國防聾治聾工作的全面發(fā)展;韓東一教授從人工聽覺裝置的改進、聽覺植入手術的難點及術后保留殘余聽力、雙側人工耳蝸植入等方面總結分析了近10年來聽覺植入技術的進展;專家們還介紹了聽神經病譜系障礙沿革及聽神經病的鑒別診斷、2012~2015年WHO預防聾和聽力減退計劃及行動綱領、非綜合征型遺傳性聾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新致聾基因的發(fā)現(xiàn)和臨床應用研究、膽紅素聽神經毒性的相關研究等,呼吁應重視兒童聽力障礙診療規(guī)范化并強調了嬰幼兒聽力評估及診斷中應重視的一些問題。在人工聽覺技術方面,專家們介紹了聽覺植入技術的進展、振動聲橋植入術、BAHA臨床應用及規(guī)范植入技術、保留殘余聽力的人工耳蝸微創(chuàng)植入手術、影響人工耳蝸植入療效的因素分析及術后耳蝸電極的影像評估等,介紹了聽障兒童干預和康復效果評估過程及評估工具的最新進展;對于助聽器驗配技術,重點闡述了助聽器驗配創(chuàng)新——聽力康復技術發(fā)展的趨勢、我國民營助聽器機構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與發(fā)展對策、開放耳選配的真耳測試方法。在嗓音言語醫(yī)學方面,從如何準確評估發(fā)聲障礙、有效治療嗓音疾病、矯正不良發(fā)聲方式等方面概述了嗓音醫(yī)學的研究進展,從聲帶振動功能評價、嗓音質量評價及空氣動力學檢查等方面介紹了嗓音功能的評估,簡介了第九屆泛歐嗓音會議概況,介紹了喉支架手術的進展和分類、喉全切除應用假體及呼吸瓣膜器重建發(fā)音功能及喉鏡內縫合器固定硅膠膜技術、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診斷及治療和對喉CO2激光術后愈合過程的影響、聲帶任克間隙水腫的研究進展等。報告內容新穎,為與會者提供了豐富的學術信息。
本次會議還圍繞小兒主觀聽覺評估、BPPV的診斷和治療、痙攣性發(fā)聲障礙的機制及治療進展展開了圓桌討論?!靶褐饔^聽覺評估”圓桌討論由黃麗輝和黃治物教授主持,參與討論的專家有劉莎、郗昕、鄭蕓、曹永茂、陳雪清教授。專家們一致認為小兒行為測聽在人工聽覺裝置的選配、適應癥選擇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操作人員對技術要點的把握尚不夠準確,特別是如何與低齡兒童進行相處和交流,需要重點進行培訓;測試方法的選擇非常重要, 6~21個月小兒使用VRA(視覺強化測聽)可以得到較準確的聽力圖,24個月左右的小兒可以先嘗試使用PA(游戲測聽);問卷評估和言語測聽的有機結合,可以對聽覺及言語能力做出有效評估,目前國內使用的兒童聽覺言語發(fā)展問卷主要包括IT-MAIS/MAIS、MUSS、CAP、SIR等評估,中文版的兒童言語測聽包括閉合項測試詞表,主要有MESP、MPSI和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編制的詞表,開放項測試詞表主要有LNT、MLNT、BKB、BKB-SIN、MHINT-C等,臨床上應根據聽障兒童聽覺言語發(fā)展能力的不同及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問卷和詞表;聽障兒童的家長問卷評估可以作為小齡嬰兒干預效果的一種有效評估方法。由于每個問卷評估和言語測試材料都代表不同級別,多有天花板效應,選擇問卷和測試材料時應根據兒童的聽覺及言語能力選擇其能夠完成的材料,達到天花板效應時再加大測試難度。
目前,如何結合兒童言語-語言和行為能力,選擇適合3個月到6歲各個年齡段兒童的聽覺及言語評估工具和方法非常緊迫。國外針對小兒聽覺及言語評估的各種測試材料很多,但在國內尚需進一步優(yōu)化和統(tǒng)一。專家們呼吁,對于國外一些好的評估材料,可以通過多中心的合作研究,將其進行漢語標準化后運用。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PPV)”圓桌會議由劉博、吳子明教授主持。參加討論的專家有余力生、蔣子棟、戴春富和張志堅等教授。BPPV是一種具有自限性的周圍性前庭疾病,此次討論主要以規(guī)范BPPV診斷與治療,避免誤診與漏診為目的。討論認為BPPV可能是前庭、嵴帽或半規(guī)管的耳石脫落引起,診斷可采用手法檢查或機器檢查,至少需作兩次檢查,并且最好雙側評價;復位前應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對癥處理,如抗吐治療,復位需多次進行直至眼震消失,復位后不建議做體位限制;難治性BPPV應詳細鑒別,防止漏診,對遷延癥狀的干預,應先了解有無并發(fā)疾病。各位專家達成了共識:在診斷方面,主要依靠典型癥狀及體征,發(fā)病的誘因、時間體現(xiàn)了病史特點,體征主要依靠眼震的觀察,包括裸眼觀察、VNG檢查或火線技術;同時“主觀性BPPV”概念的提出對診斷也是一個挑戰(zhàn),假陽性、假陰性應仔細鑒別;對于難治性BPPV,應防止誤診,應排除占位性病變的可能;癥狀典型、體征明確的單純BPPV患者,無需進行其他特殊的檢查,可直接進行復位治療,而對于疑似BPPV,或手法復位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為防止漏診則需充分發(fā)揮其他檢查的價值。
“痙攣性發(fā)聲障礙的機制及治療進展” 圓桌討論由徐文、徐潔潔教授主持,參與討論的專家有黃永望、屈季寧、魏春生、王麗萍、陳世彩教授。討論認為:痙攣性發(fā)聲障礙是由于喉肌張力障礙致聲帶運動紊亂引起的發(fā)聲障礙,分為內收型(ADSD)及外展型(ABSD),以內收型為多見。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有觀點認為與精神心理因素有關,精神創(chuàng)傷是患者發(fā)病的原因,多數報道則認為該病屬于神經系統(tǒng)病變,患者伴有神經系統(tǒng)癥狀(身體其他部位震顫、痙攣等)。臨床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精神創(chuàng)傷、呼吸道感染)、癥狀(嗓音中斷、震顫、擠壓、發(fā)緊,伴頸面部痙攣、抽搐)、喉鏡檢查(發(fā)聲時聲帶內收痙攣或外展不閉合)、肌電圖檢查(異常喉肌電活動)等,須注意與肌緊張性發(fā)聲障礙、心理性發(fā)聲障礙等鑒別。治療包括非手術及手術治療:心理治療可消除患者精神緊張因素;發(fā)聲訓練的目的是盡量減輕喉部肌肉的緊張,緩解發(fā)音時聲帶的痙攣及語音中斷;喉內肌肉毒桿菌毒素A注射是近年較受推崇且效果較好的方法,其通過抑制神經-肌肉運動終板乙酰膽堿的釋放而使肌肉暫時性麻痹,降低喉肌肉張力;手術治療包括甲杓肌部分切除術、喉返神經切斷術、選擇性喉返神經切斷術、喉返神經鉗夾術、甲狀軟骨成形術等,因存在一定的并發(fā)癥近年較少應用。
總之,本次會議學術氛圍濃厚,從聽力學基礎與臨床、嗓音言語醫(yī)學及人工聽覺技術三方面反映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報告內容豐富,安排井然有序,取得了圓滿成功,為廣大專業(yè)人士提供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也為促進我國聽力學及嗓音言語醫(yī)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