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陽
兒時因為物資匱乏,生活艱難,吃不飽飯,特別嘴饞,老是期待村里多辦幾場喜事,可以趁機撈一點好吃的,飽飽口福。除了娶親“討果子”以外,房屋上梁“拋饅頭”也是一個難得的天賜良機。
蓋房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而上梁則是蓋房重要的一環(huán)。朝南的房子,等到東西山墻和橫墻都砌好了,木匠和泥水匠上好其他橫梁后,就等著上中梁了,俗稱“上梁”。
按照我的家鄉(xiāng)浙江浦江傳統(tǒng)的風(fēng)俗習(xí)慣,上梁有一套非常講究的禮數(shù)。不過,當時大多數(shù)農(nóng)家生活艱難,根本造不起房子,即使少數(shù)能夠造房子的人家,也是東拼西湊,欠債滿屁股,所以根據(jù)各家的經(jīng)濟狀況,有繁有簡,從簡的多。當然,從簡歸從簡,一些基本的禮數(shù)還是不可少的。
為圖吉利,主人事先要請算命先生選一個好日子。日子確定以后,發(fā)送請?zhí)?,廣邀親朋。在上梁之前,受到邀請的親朋好友,事先要送一份禮,一般是30斤稻谷,作為釀酒之用,俗稱“挑酒”。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這是一筆不小的人情負擔(dān)。
上梁之日,要在新房的門上張貼對聯(lián),梁上掛紅,以圖吉利。上梁之前,木匠師傅講幾句利市話,主人要贈送一個紅包。做了一輩子木工的父親說,當年給小外公家上梁,一個紅包才2元錢。
接著,木匠師傅便喊:“上啊,大吉大利!”于是用繩子拉著正梁慢慢升上柱端。此時,鞭炮齊鳴,待正梁敲進木榫內(nèi),木匠師傅便開始往下拋饅頭或者糖果,邊拋邊說一些利市話:“一雙饅頭拋到東,代代兒孫做國公;一雙饅頭拋到南,代代兒孫出狀元;一雙饅頭拋到西,代代兒孫穿朝衣;一雙饅頭拋到北,代代兒孫捧朝骨(即朝笏)?!睙o非是祝愿房東子孫興旺、升官發(fā)財?shù)囊馑肌?/p>
饑腸轆轆的小孩子聽到哪戶人家上梁拋饅頭,不啻“天上掉下的餡餅”,心情特別興奮。上梁那一天,老早就趕到現(xiàn)場,巴巴地等在樓底下,伸長脖子,望眼欲穿。到了拋饅頭之前,現(xiàn)場擠滿了人。木匠師傅把饅頭拋到東,人群就涌到東,把饅頭拋到西,人群就涌到西,在地上爭搶著、嬉笑著,好不熱鬧。從地上搶到饅頭以后,小孩子也顧不上干凈不干凈,在衣服上擦兩擦,擦掉粘在饅頭上的泥土,就往嘴里送,填肚子。20世紀70年代初,大伯父家新造了三間兩層樓,他站在屋頂拋饅頭,樓下人山人海,彼情彼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
當晚,主人家辦上梁酒,宴請工匠和親友。親友除了“挑酒”以外,還要送一副裝裱好的對聯(lián),寫的無非是一些利市話,從大到小,依次懸掛,以娘舅為最大。酒席上,大家推杯換盞,酒酣耳熱,高聲吆喝,開始劃拳。至于酒席的豐儉程度,要看主人家的經(jīng)濟實力:條件好的,體面一點;條件差的,儉樸一點。
新房造好以后,揀定吉日良辰遷居,俗稱“居屋”,也叫“居新屋”。之前,主人發(fā)放請?zhí)嬷H友,親友要“挑酒”和贈送門對等賀禮。
“居屋”之日,全家人列隊進入新屋。首先,家長走在最前面,手捧文書契約、賬籌算盤或者貴重物品,表示是一家之主;其次,主婦跟在后面,手持秤桿、畚箕、米篩等物,表示是內(nèi)當家;再次,子女走在最后,手拿糧食等其他物品??傊?,人人都需攜帶物品,不能空手進去。進入新屋以后,先放鞭炮,再拜灶君,最后主婦上灶燒火。燒的柴禾,先是芝麻稈,再燒豆稈,后燒稻草和麥稈等田柴,以示五谷豐登。
當然,家境不同,禮數(shù)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家講究一些,有的人家簡略一些,不過再怎么簡略,主婦一定要拿秤桿進入新屋,因為這是不可或缺的“鎮(zhèn)宅之寶”。
據(jù)父親說,老家至今依舊保持著上梁的風(fēng)俗,只是拋饅頭不太衛(wèi)生,已改成拋塑料袋裝的面包了,也算是古老民俗的與時俱進吧!
(責(zé)任編輯/亞聞)
(電子郵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