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典
在傳統上,“干爹”只是“義父”的俗稱,非親生父親而拜認為父者,叫做干爹。而現在,原本單純的擬制血親關系卻有了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從早年港澳娛樂圈的潛規(guī)則,到紅十字會郭美美事件,“干爹文化”迅速自娛樂界向社會蔓延,甚至很多女人為了需要,拜認不止一個干爹。
而這種年輕女性攀干親的風潮,自古就有。古時候的宮廷,剛進宮的宮女除了靠漂亮之外,還要拼家世背景。如果只有漂亮而娘家沒有人,一旦失寵,下場會很慘。這時候,聰明的宮女就會認干爹,認有權勢的人為干爹,上至大臣下至得寵太監(jiān),都可認作干爹。以擬制血親的方式穩(wěn)固雙方的關系,拉來強勢的“干爹”做后盾,在宮廷斗爭中也就更有把握。
當然,認干爹并不是女性的專利。拜干爹也是清代官場中拉攏關系、攀附權貴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拜干親者當中,品行低下、長于鉆營的所謂“十鉆千拜之流”尤多。在古代官場,為了博取上位的機會,極盡厚黑之學使出渾身解數,認干爹反而成為一門本事。
歷史上有關干爹的最早記載,是西周早年很有傳奇色彩的周文王和他的義子,比如《封神演義》中的雷震子,當然這些是無法考證的說法。然而之后東周時期成書的《詩經》,卻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極為露骨地揭露了早期“干爹文化”的實質內涵。
《詩經·小雅·小苑》有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泵仁且环N綠色小蟲,蜾蠃是一種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里,產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蠃不產子,喂養(yǎng)螟蛉為子,并以此為典故,“螟蛉”在古代漢語里成為干兒子的代稱,這也從反面說明,收養(yǎng)者正如同蜾蠃,并不純粹出于慈悲心腸。
認干爹、收義子,其實并不完全是干兒子撿便宜,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互利互惠、各取所需的好買賣,干兒子因干爹而得勢,干爹也有了一個“忠心耿耿”的好打手。比如武圣關羽,在今天祭拜關羽的關帝廟中,為關羽塑造的金身背后一般都有兩員大將,一個是貼身保鏢周倉,一個是他最器重的兒子關平。而這關平就是關羽收養(yǎng)的義子,其父子情誼至今仍被傳為佳話。
收義子也是古代軍隊中常見的“拉幫結派”手段?!端逄蒲萘x》中描繪出的第八條好漢、忠心耿耿保大隋江山的靠山王楊林,歷史上麾下義子何其多。一旦看到哪個年輕將領武藝、智謀出眾,是可造之材,就將他收為義子。連后來大唐功臣秦瓊也做過他的十三太保。
縱觀歷史,把收義子的方法玩得登峰造極的或許要數引發(fā)安史之亂的安祿山。他也是干兒子出身,曾被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收為養(yǎng)子,發(fā)達了之后,建立了一支被稱為“曳落河”的“義兒軍”,多達八千人之眾。這種成建制的“干兒子”群體可謂是開歷史之先河。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初以“干兒子”為主體的“干爹文化”,現在卻已演變?yōu)椤案膳畠骸本佣?,如今在這些“干女兒”主導下的中國“干爹文化”,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認干爹”的習俗并不完全是負面的,有很多無子女者完全是出于養(yǎng)老方面的考慮。
(責任編輯/木夕)
(電子郵箱:dyy10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