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斗玲 呂金菊 呂 晨 (九江學院護理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同伴教育配合康復治療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
韓斗玲 呂金菊1呂 晨1(九江學院護理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同伴教育;家屬;老年腦卒中;生活能力
康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但由于患者存在偏癱、失語、焦急、悲觀以及拒絕或不配合康復治療,而且腦卒中的病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而使患者不易堅持康復治療。我科在常規(guī)治療、護理措施基礎上,配合家屬參與同伴教育,提高了老年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
1.1 臨床資料 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老年患者70例。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60~89歲;缺血性腦卒中42例,出血性腦卒中28例。將7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條件 ①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且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1〕;②年齡大于60歲,首次發(fā)生腦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或過去有發(fā)病,但未留下明顯的偏癱;③發(fā)病前生活能自理,入組時無意識障礙、癡呆、無嚴重心肺等臟器疾病且生命體征平穩(wěn);④居住在市內或郊區(qū),有家屬照料者,并有聯(lián)系電話和居住地址;⑤入組患者的家屬需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有較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并知情同意參加同伴教育活動。
1.3 實施方法 對照組給予神經內科的常規(guī)藥物治療、護理和康復訓練治療,試驗組除采用對照組的措施外,同時配合家屬參與同伴教育活動。兩組均在發(fā)病后24~48 h、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志清楚、神經系統(tǒng)體征不再進展時開展康復訓練治療,試驗組同時還配合家屬參與同伴教育活動。
1.3.1 同伴教育者的選擇和培訓 由神經內科和康復科的專科護士在活動開始前,選擇4名治療依從性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處于康復期的患者及能長期陪同患者堅持康復訓練的家屬作為同伴教育者,對他們進行統(tǒng)一的培訓。培訓期為2 w,每周2次,每次2 h,培訓時家屬與患者同時參與。培訓方式包括集中講解、康復訓練指導和個別輔導等。集中培訓內容有腦卒中疾病相關知識、康復訓練方法(物理療法、作業(yè)療法)。個別輔導主要是幫助同伴教育者備課和現(xiàn)場演示康復訓練方法,以檢查同伴教育者知識掌握的程度及康復訓練方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其成為合格的同伴教育者。
1.3.2 同伴教育活動的實施 由神經內科和康復科??谱o士共同組織活動,并負責實施和監(jiān)督。同伴教育活動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期4 w,每周1次,每次2 h。第二階段為期2個月,每月2次,每次2 h。每次活動,患者和家屬盡可能同時參加。每次活動分為4組,每組各由一名同伴教育者圍繞以下主要內容講解和示范表演:①腦卒中疾病相關知識,包括腦卒中危險因素、主要表現(xiàn)、預防、健康行為管理等;②肢體運動的康復訓練,如早期的物理療法,包括良肢位的擺放、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翻身、坐起、坐一站位轉換等訓練;康復期的作業(yè)療法,包括床上活動、更衣、進食、梳洗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然后,患者和家屬以座談的形式圍繞講解內容展開討論及交換訓練心得,由護士解答討論中的疑點。
1.3.3 評價標準和方法 由??谱o士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采用Barthel指數和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2〕,分別對日常生活能力(ADL)和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定,同時,自行設計問卷,采用問卷調查法對2組健康行為進行評價,內容包括腦卒中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低鹽低脂飲食、服藥依從性、康復訓練依從性、禁煙限酒等。
治療前,兩組Barthel指數與Fugl-Meyer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后,試驗組在腦卒中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低鹽低脂飲食、服藥依從性、康復訓練依從性、禁煙限酒5個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
組別 n Fugl-Meyer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治療前35 54.4±9.2 84.1±8.3 36.6±4.2 71.9±6.4對照組 35 53.7±8.7 62.5±7.2 35.1±3.4 48.3±7.5 t值 0.327 11.630 1.642 14.161 P值 >0.05 <0.05 >0.05 <0.05
同伴健康教育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和限制,且同伴處于相同的環(huán)境,有相同的特點和類似的需求和困惑〔3〕。因而,同伴間容易溝通,交流更為自然。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問題是運動和語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交流溝通和社會參與能力,對于自身、家庭和社會都是沉重的負擔??祻椭委熆商岣吣X卒中病人的生活質量,但運動功能的恢復短期內不明顯,是需要一段長而乏味的時期,而且患者身邊需要家屬給予關愛、鼓勵和監(jiān)督,否則患者難以堅持。
腦卒中患者家屬參與的同伴教育是一種新的健康教育形式。Buller等〔4〕研究表明,以病人能力提高為中心,以病友間經驗分享為主體的同伴教育有助于促進教育對象健康行為的建立。疾病的康復不僅依靠患者自身,也依靠社會的支持,而家庭是主要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家屬的共同參與,一方面使患者感受到家屬的關心與愛護,在患者情緒低落、意志薄弱時,能夠提供及時的支持與鼓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不斷地督促、提醒并協(xié)助患者克服各種困難,使之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行為,如規(guī)范的康復訓練、低鹽低脂飲食、禁煙限酒、保持大小便通暢、按時服藥等。
腦卒中患者的家屬參與同伴教育,有助于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在患者和家屬中建立“你能堅持,我也能堅持,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到、你能行走,我也能行走”的信心,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有效管理方法。另外,同病相連的感情基礎,使患者及其家屬更容易接受來自于同伴的情感支持和言語勸說,提高了康復治療的積極性,使之配合康復治療。而早期康復治療,一方面可誘發(fā)來自皮膚,關節(jié)深處、淺感受器的信息傳入,加速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神經營養(yǎng)因子等生成,另一方面可促進健側腦組織細胞和病灶周圍組織代償或重組〔5〕,建立新的傳導通路,為恢復隨意運動打好基礎,從而有效減少肌肉萎縮,關節(jié)痙攣、畸形等不良后果的發(fā)生。但實行康復治療,完全依靠護理人員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因為康復訓練如良肢位的擺放、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翻身、坐起、坐一站位轉換、床上活動、更衣、進食等訓練,護理人員很難一對一的對患者進行訓練,特別是早期良肢位的正確維持。
1 饒明俐,林世和.腦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1-2.
2 南登崑.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2-3.
3 王作振,閆寶華,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狀況〔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5):429-30.
4 Buller D,Morrill C,Taren D,et al.Randomized trial testing the effect of peer education at increasing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J〕.J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1999;91(17):1491-500.
5 于 瑩,馬桂英,薛志坤.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吉林醫(yī)藥,2010;31(3):390-1.
R473.5
A
1005-9202(2012)12-260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2.078
1 九江學院臨床醫(yī)學院
韓斗玲(1963-),女,副教授,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護理教學和老年護理研究。
〔2011-01-07收稿 2011-06-11修回〕
(編輯 安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