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輝軍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寧溪中心衛(wèi)生院,浙江 臺州 318023)
闌尾切除手術由于手術的創(chuàng)傷、刺激和麻醉藥物的作用,術后臥床,使腹部術后24 h內胃腸蠕動減弱,24 h以后才有部分腸管恢復蠕動,氣體向下運行緩慢,氣體聚集,排氣延緩,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較慢[1]。急診闌尾切除術因發(fā)病突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各種胃腸準備,患者往往飽胃、非禁食,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不良的發(fā)生率較高。為了促進急診闌尾切除術后胃腸功能的盡早恢復、早排氣及早進食,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行經腹急診闌尾切除的患者316例為研究對象,年齡 16~68歲,平均年齡 38.9±16.3歲,麻醉分級(ASA)I~II級,手術時間35~58 min,所有患者均排除術前腸梗阻、合并便秘、腸炎等胃腸道疾病,術前心、肺、肝、腎等功能無明顯異常。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15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常規(guī)禁食,觀察生命體征,并根據(jù)患者癥狀輕重,給予輸液抗感染、對癥支持處理,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其余治療同常規(guī)。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中藥:厚樸、當歸、赤芍各15 g,大黃、陳皮、枳實各10 g,甘草5 g,黃芪、黨參各20 g。煎熬至300 mL,溫度至37.5~40.5℃,將其分成3份,在手術后6 h麻醉平面消退且吞咽反射恢復至正常水平后服用,口服,每日3次,每次100 mL,共3 d。同時觀察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具體如下:在手術后6 h,按摩雙側足三里、三陰交和合谷穴等穴位,分別用大拇指按摩,每穴5 min,每3 h行1次按摩,按摩的時候以患者感到酸、麻、脹、痛為宜,至胃腸道排氣時停止按摩治療。
1.3 觀察指征[2]術后每2 h用聽診器聽診腸鳴音1次,聽到4~5次/min較強腸鳴音時即為腸鳴音最早恢復時間;患者主訴肛門排氣或陪護證實患者有排氣即為排氣時間;手術后的第1次大便時間為排便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良情況比較 見表1。術后3 d,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
表1 兩組患者不良情況發(fā)生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2。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h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h
?
急診闌尾切除手術患者胃腸準備不充分,為了預防麻醉、手術中發(fā)生嘔吐、返流等并發(fā)癥,麻醉醫(yī)生常常給予患者較多止吐類藥物,這不可避免的會加重患者術后胃腸運動的抑制[3]。急診闌尾切除手術由于術前患者未禁食,腸道內殘留的糞便較多,術后臥床、禁食期間腸道內水分被大量吸收,致使殘留的大便干結變硬,排出困難,進而加重腹脹,如果處理不當將影響腹壁的愈合,延長住院時間。本觀察在急診闌尾切除術后恢復過程中,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法基礎上采用中藥聯(lián)合按摩的方法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方中大黃通里攻下可促進腸道蠕動,陳皮健脾開胃,枳實、厚樸化瘀導滯、通腑行氣,赤芍活血化淤,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黃芪、當歸、黨參益氣、補血、健脾,諸藥合用,有順氣降逆,通腑導滯、消積止痛之功,對胃腸蠕動功能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既能增加胃腸蠕動,又能緩解胃腸痙攣,從而有利于胃腸功能的恢復。按摩足三里、三陰交和合谷3穴具有健脾胃、消積化滯、調理氣血、通經活絡之功效,對腸道產生良性的刺激,通過神經經絡的傳導反射作用,增強胃腸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從而有利于胃腸道內氣體順利排出。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法基礎上,采用中藥聯(lián)合按摩的方法進一步促進了急診闌尾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表明,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可以減少闌尾切除手術后患者腹脹、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促進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和排便時間提前,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1] 尹瑋.足部穴位按摩對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2):223-224.
[2] 董志云,白曉峰.四磨湯口服液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0,16(19):163-164.
[3] 施勤,姚飛.托烷司瓊預防急診剖宮產術中惡心嘔吐的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35(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