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玉 周兆山△ 徐文剛
(1.山東省青島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33;2.山東省青島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山東 青島266002)
目前在臨床上對哮喘急性發(fā)作期的中醫(yī)藥治療,多遵循傳統(tǒng)的辨證論治方法,寒哮予以溫肺散寒,熱哮治以清肺化痰。筆者采用和解少陽法治療哮喘急性發(fā)作期熱哮證,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在青島市中醫(yī)醫(yī)院治療的哮喘急性發(fā)作期患者120例。隨機單盲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男性24 例,女性 36 例;年齡 3~77 歲,平均(39.86±6.24)歲;病程 1~44年,平均(8.52±5.26)年;病情程度為輕度者22例,中度者38例。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 3~79 歲,平均(41.14±5.87)歲;病程 1~50 年,平均(9.17±5.48)年;病情程度為輕度者26例,中度者 3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1]。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哮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熱哮證的診斷標準。(2)納入病例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病情程度屬中度、輕度者;中醫(yī)辨證屬于熱哮證者;哮喘發(fā)作或加重時間為晨間3~9時。(3)病例排除標準:哮喘持續(xù)狀態(tài)或危重病患者;可造成氣喘或呼吸困難的其他疾病患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疾病患者;年齡在3歲以下;哺乳或妊娠期婦女;就診前12 h之內或就診后使用過β受體興奮劑、茶堿類藥物的患者;口服或吸入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白三烯拮抗劑及其他具有平喘止咳作用的藥物的患者;不符合納入標準,科研依從性差,未按規(guī)定服藥,無法判斷療效和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治療組給予小柴胡湯加味:柴胡10 g,黃芩 15 g,黨參 12 g,半夏 10 g,炙甘草 10 g,生姜10 g,大棗 10 g,茵陳蒿 12 g,梔子 10 g,薏苡仁 30 g,茯苓15 g。水煎服,每日1劑。(2)對照組予定喘湯:白果9 g,麻黃 10 g,款冬花 10 g,半夏 12 g,紫蘇子 6 g,杏仁10 g,桑白皮 10 g,黃芩 6 g,甘草 3 g。 水煎服,每日 1劑。兩組藥物均分早晚2次服。體質量在40 kg以下的兒童用藥劑量減半,體質量在40 kg以上的兒童用藥劑量為上述常規(guī)量的2/3。兩組均連續(xù)服藥9 d為1療程,治療1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嗜酸性粒細胞復常率及用藥后具體生效時間。其中,恢復正常率=治療后嗜酸性粒細胞恢復正常的例數(shù)/治療前嗜酸性粒細胞升高的總例數(shù)×100%。生效時間是指服藥開始至達到臨床療效有效(即哮喘癥狀及主要體征有好轉)時所需的時間。
1.5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哮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的標準加以修改。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及主要體征消失或不足輕度者;顯效:哮喘癥狀及主要體征明顯好轉;有效:哮喘癥狀及主要體征有好轉;無效:哮喘癥狀及主要體征無好轉或加重。1.6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差異性比較;等級資料應用兩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檢驗法;兩個樣本率的比較,選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兩組控顯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生效時間比較 見表2。治療組與對照組用藥生效時間比較,治療組短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生效時間比較(n)
2.3 兩組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比較 見表3。兩組嗜酸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嗜酸性粒細胞復常率比較 治療前,嗜酸性粒細胞升高人數(shù):治療組53例,對照組51例。治療后,嗜酸性粒細胞恢復正常人數(shù):治療組47例,對照組37例。治療組復常率88.6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5%(P<0.05)。
表3 兩組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比較(106/L
表3 兩組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比較(106/L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哮喘是一種發(fā)作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時間節(jié)律。總的發(fā)作趨勢為夜間多于白天,后半夜多于前半夜[3]。本研究的對象為哮喘癥狀發(fā)作或加重于晨間(3~9時)的哮喘患者,晨間為少陽主時。少陽包括足少陽膽和手少陽三焦,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郁,其氣喜疏泄而惡凝滯,為表里陰陽順接之樞紐,掌內外出入之途,司上下升降之機。少陽為樞,三焦主決瀆而通調水道,又名“中瀆之腑”,又為水火氣機運行之道路。三焦通暢,水火氣機得以升降自如,故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各司其職。若少陽樞機不利,一方面可導致通調水道的功能失調,可影響水液的正常代謝而出現(xiàn)水飲內停的病機;另一方面,又可導致膽氣內郁,郁久易化火。若水飲和郁火停于肺內,則使肺氣的宣發(fā)肅降功能失調,可出現(xiàn)咳嗽、喘息、胸脅滿悶等哮喘癥狀,稱之為少陽郁熱證。
哮喘的時間節(jié)律體現(xiàn)出了“休作有時”的規(guī)律,非常符合《傷寒論》對于少陽病機的解釋——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休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故本研究用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方中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以復其少陽樞轉氣機的功能;加茵陳蒿、梔子以清解郁熱;濕阻則痰生,加薏苡仁、茯苓淡滲利濕,以為治痰之先機。如是則少陽郁熱證之痰阻氣閉的哮喘發(fā)作狀態(tài),可由逆而順,痰氣可由閉而開,俾痰祛熱解,肺氣宣降自如,哮證無由作矣。研究表明,無論是臨床綜合療效、用藥生效時間,還是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降低及嗜酸性粒細胞復常率等方面,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
藥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湯有增強抗體產生的作用,同時可作用于B細胞,使多克隆抗體增加,故提示小柴胡湯有免疫激活作用[4]。小柴胡湯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表現(xiàn)在:通過促進垂體-腎上腺的功能,增強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及糖皮質激素受體的結合,從而間接發(fā)揮抗炎作用[5]。誘導細胞白介素產生,增加肺組織中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β的含量[6]。小柴胡湯有較好的抗感染及解熱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涉及到抗感染、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節(jié)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影響內生致熱原的產生等多方面的作用[7]。這也為和解少陽法治療哮喘急性發(fā)作提供了有力的現(xiàn)代實驗學依據(jù)。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3):132-13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治療哮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0-65.
[3] 李曉月.瘀血與支氣管哮喘的關系[J].中醫(yī)研究,1998,11(3):6.
[4] 長谷川格.小柴胡湯對人末梢血單核細胞產生IL-4以及小鼠脾細胞產生IL-6的影響[J].和漢醫(yī)學會志,1990,7(3):280-281.
[5] 周真.小柴胡湯與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關系的研究[J].中醫(yī)研究,1999,12(6):15-17.
[6] 溝口靖宏.小柴胡湯對花生四烯酸代謝的影響[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88,10(5):52.
[7] 錢妍,吳整軍.小柴胡湯抗感染與解熱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會雜志,2008,4(18):57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