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大同 張利萍
小學生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一直在探索一條簡單易行、易于學生掌握、適合小學生寫作的途徑。近幾年來,筆者把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給作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了興趣,也就失去了寫作的動力,作文也就沒有了主動性,沒有興趣的寫作,越發(fā)顯得枯燥沉庸,也就不會寫出聲情并茂、內容充實的文章。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獨有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少年兒童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倍嗝襟w技術的運用,能夠突破時空限制,通過聲音、圖片、動畫等手段,創(chuàng)設良好的習作情境,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學生對實境的感受和理解,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寫作的激情和欲望。
如指導作文《老師,我想對您說》,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一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由遠而近,飄至耳際,一幅幅動人的畫面、一組組特寫鏡頭的播放依次在學生眼前展現(xiàn)——白發(fā)、皺紋、燭光,作文本上的勾勾劃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優(yōu)美的旋律,撥動了學生感情的心弦,感動的畫面使他們憶起了老師的付出和教誨,喚起了對往事的回憶,他們七嘴八舌講起老師對自己、對同學的關心和教育,對老師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句句真誠的話語在筆尖流淌……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情自然也出來了,此時埋在心中的話也想一吐為快了,一篇比較成功的作文很快寫成了。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對生活的親歷和觀察相對匱乏,甚至遠離生活。又由于學生平時并未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們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的印象往往是模糊的、零亂的、膚淺的。因為缺少了觀察,缺少了了解,沒有認識、感受,也就缺乏了寫作的素材;因為缺乏素材,即使有寫作的沖動,面對作文也會感到無話可說;即使硬著頭皮去寫,寫出的文章也會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倘若所寫之物,都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實地觀察后再寫,這又是極不現(xiàn)實的。所以作文課上不管怎樣提示、啟發(fā)、引導,學生還是不知寫些什么,該從何處下筆。為此,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師生共同收集、積累的材料,進行提煉、合理分組制成多媒體課件,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學生,為學生搭建了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平臺,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猶如增加了一次實踐機會,彌補了學生生活實際經(jīng)驗的缺陷,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寫作所需要的素材,效果明顯。
例如,指導學生寫《沉吟春天》的書香美文時,筆者把搜集來的有關春天的資料(包括學生自己搜集的),經(jīng)過篩選、組合,選擇了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鏡頭制成課件,并配上解說詞。在指導寫作時,筆者先放了一些從各個側面反映春天的畫面,如春景有“輕煙、垂柳、嫩草”“鴨先知、燕回歸”“春筍、春雨”等;春趣有“小兒嬉戲”“放風箏”“挖野菜”等;春色有“白的梨花”“紫的木槿”“粉紅杏花”“紅的桃花”及“各色玉蘭”等……學生盡情欣賞春天的美麗,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簡便、快捷地直觀春天的美景,感覺真切、自然,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又勾起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回憶,為他們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在充分感受了春天的迷人氣息的同時,又誘發(fā)寫作動機,作文還能沒話可說嗎?
想象力是學生寫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學中,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拓展學生寫作的思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倍嗝襟w技術既能夠做到形象、色彩、聲音的完美結合,也能夠提供其中的某一要素。因此,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嘗試利用多媒體以生動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多變的情節(jié)和色彩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和靈感,并以此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取得不錯的效果。
例如“小雞搶蟲”的鏡頭,讓學生通過鏡頭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一群小雞飛奔到蟲子跟前,嘴里嘰嘰叫著,使勁爭搶著,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此時小雞像在說什么?搶到蟲子的小雞,嘴里啄著蟲子,邊吃邊跑,嘴里發(fā)出焦急地“嘰嘰”聲,為什么?像什么?沒搶到蟲子的小雞,跟在后面拼命地追趕,是怎么想的、怎么說的……引起學生對已有情感體驗的再現(xiàn),喚起對相關生活活動形象的聯(lián)想。通過聯(lián)想,讓學生的思維張開翅膀,筆下快速地表達此時內心的所思所感,很快完成一篇生動、有趣的習作。
“好作文是改出來的”,讓學生學會評價和修改習作是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都是教師在后臺忙碌,費功夫不少,卻不能當面講清“為什么”這樣改,更不能根據(jù)學生的寫作實例,實現(xiàn)寫作技巧的當面指導,有時候即使能當面指導幾個學生,卻不能讓更多的學生受益。運用電教媒體技術后,作文的批改、修訂就直觀、簡捷、高效了許多。筆者的做法是選擇比較典型的學生作文,將文章通過大屏幕展示在課堂上,師生共同當堂逐字逐句修改一篇作文。從選材到結構,從正確的表情達意到詞語的運用,比如,文章怎樣“開頭”更好?要表達同一個意思,還有沒有“更簡潔、更生動”的句子?在這里用哪個“詞語”更確切?用“什么句式”表達更有氣勢?在修改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暢所欲言,參與討論,集思廣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互相借鑒、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同時又方便實現(xiàn)增添、刪除、調序、變換等修改。既使學生直觀地感知了修改過程,又一步步地培養(yǎng)了作文的方法,讓學生學會了推敲,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習作水平。
傳統(tǒng)作文教學都以教師為中心,一般模式為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學生在寫作課堂中,很難發(fā)揮主體作用,使學生養(yǎng)成依賴心理,缺乏獨創(chuàng)精神;教師主觀的設計,脫離學生的講評,壓抑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更談不上自主創(chuàng)新。結果在作文教學中,學生寫得苦,寫得累,要么空話滿紙,要么抄襲范文,以致于作文寫了不少,寫作水平未見提高。
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完成激趣、收集素材、開闊思路的同時,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課堂是開放的、民主的,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的思想。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觀察、思維、表達,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而學生之間互相補充,互相啟發(fā),在融洽的交流中,激發(fā)了想象力,打開了寫作思路,使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資料,選擇表現(xiàn)形式,形成對全文的基本構思。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在寫作方法上的啟發(fā)引導,為學生架設一個“梯子”,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完成寫作目標,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步步攀升,能自由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言而有序,言之有物,實現(xiàn)由怕寫到樂寫的轉變。
總之,多媒體技術運用到作文教學中,改變了學生課堂上的被動局面,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不足。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受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寫作素材,把學生帶到一個嶄新的視聽氛圍之中,拉近了學生與生活的距離,給作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使學生品嘗到寫作的樂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因而寫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