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百智
?
略論針刀
柳百智
(北京東方特色醫(yī)藥研究院,北京 100021)
隨著針刀療法的發(fā)展和普及,有關的名詞越來越多,使“針刀”這個詞的概念也漸漸模糊起來了。該文從以下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討:①對針刀及針刀療法的概念進行了討論。②對針刀在臨床上的作用進行了分析。③對針刀療法與松針療法、針法微型外科、水針刀療法、多功能液針刀療法等進行了比較。④對針刀的發(fā)展方向提出了建議。作者認為:①針刀是以針刀醫(yī)學理論為指導,應用于臨床做閉合性手術治療,外形如針灸針,其尖端有刃的醫(yī)療器械。②針刀在臨床治療上是以刀的作用為主,調整生物力學平衡,激發(fā)人體的自身修復能力以達治療目的。③針刀療法與其他療法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理論的創(chuàng)新。④走中西醫(yī)結合的道路,是針刀醫(yī)學的發(fā)展之本。
針刀;針刀療法;中西醫(yī)結合;非藥物療法;切割;刺激
針刀這一名稱,是伴隨著慢性軟組織損傷患者的嘖嘖稱贊聲和臨床醫(yī)生的驚奇聲出現的。二十幾年過去了,隨著針刀在臨床上的逐漸普及,認識它、研究它的人也越來越多,它的發(fā)展也就越來越快。隨之相應的,有關針刀的概念也越來越多,“針刀醫(yī)學”、“針刀療法”、“小針刀”、“水針刀”、“液針刀”、“針灸刀”、“針法微型外科”、“激光針刀”等新名詞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是針刀療法不斷發(fā)揚光大的結果,同時因為各種針刀“門派”林立,使“針刀”這個詞的概念也漸漸模糊起來了。
針刀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針刀?
朱漢章先生為使針刀這個醫(yī)療器械的概念明確起來,曾為“針刀”下過這樣的定義:“凡是以針的理念,刺入人體,在人體內又能發(fā)揮刀的治療作用的一切醫(yī)療器械,就叫做針刀”。這個定義下得令人歡欣鼓舞,因為,這樣一來,針灸刀的治療工具、針法微型外科的治療工具、松針療法的治療工具、新九針療法的帶刃工具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針刀器械,也就是說,它們使用的工具也是針刀。從事針刀研究與臨床的醫(yī)務工作者當然拍手稱快,然而,從事其他療法研究與臨床的醫(yī)務工作者是否也能認可這個“定義”呢?恐怕很難,引起一些爭議是必然的。有人會提出:憑什么說這樣的醫(yī)療工具都叫針刀,而不能叫松針、小寬針、針灸刀?如果說這些新療法的代表提出異議還好給予解釋的話,那么“鈹針”、“古長圓針”等也要因為有了這個定義而改稱為針刀,恐怕就有些難以服眾了。如此類推,是否針灸針即應該是以針的理念刺入人體,在穴位上進行機械性(提插捻轉)刺激的一切醫(yī)療器械呢?如果此說可以成立的話,那么將注射器針頭刺入人體穴位進行刺激如針灸針一樣,是否注射針頭也就是針灸針了?只能說此時的注射針頭相當于針灸針。
一種工具的命名權是屬于設計者的,如果筆者將現在的針刀刀刃改成柳葉狀,針柄也換成另一種模樣,即可申請產品專利,并可合法的命名其為“小柳刀”。在臨床中用它去切開排膿,則可以成為“鈹針”,如果用它如漢章牌針刀一樣刺入人體內切割松解粘連、疤痕、攣縮等病變組織,我們也可以稱其為“針刀”。這就是說,這個工具實際上發(fā)揮了什么作用,才應該也可以被稱為什么。比如在緊急情況下,用身邊的水果刀切開患者氣管急救,那么此時的這把水果刀,就是手術刀!
水果刀的設計主要是用來削水果的,但它具有手術刀的功能,并可以在特殊情況下成為手術刀。但是也只有把它用來做手術了,才可以稱其為手術刀。也就是說針刀可以是帶刃的針具,但帶刃的針具不一定都叫針刀!只有把它用來做閉合性手術時,才可以稱其為針刀。即能做什么和已經做了什么是有區(qū)別的。
筆者認為,針刀是中西醫(yī)結合的產物,是針灸針與手術刀的交融,如果給出一個定義的話,應該是以針刀醫(yī)學理論(如閉合性手術理論、經絡實質的理論)為指導,應用于臨床做閉合性手術治療,外形如針灸針,其尖端有刃的醫(yī)療器械。工具相似者,多矣 而理論之不同才是它們之間本質的區(qū)別。
當然,如果仍沿用朱漢章先生的定義的話,以下的表達方式或許更合適,即:凡是以針的理念,刺入人體,在人體內又能發(fā)揮刀的治療作用的一切醫(yī)療器械,都可以作為“針刀”器械來使用。在最近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組織的“針刀療法聽證、鑒定會”上朱漢章先生把針刀定義為:“針刀是以針的方式刺入人體,在體內完成手術刀的功能的醫(yī)療器械”。
醫(yī)療器械只能是一種治療工具,一種療法的核心應該是它的理論,它的獨特的診治方法和視角。
“針刀”這個詞一般是指針刀醫(yī)療器械,有時也常作為“針刀療法”的代稱。于是一些人就把針刀器械與針刀療法這兩個概念混淆了起來。有人認為,凡是使用針刀這個醫(yī)療器械為主治療疾病的方法均可稱為針刀療法。筆者認為這是不妥的。反之,只要不使用針刀這個特定的醫(yī)療器械,如更換一種治療工具如鈹針、凹刃針等,即使是根據針刀理論對疾病進行診斷與治療的,也可以不稱其為針刀療法,筆者認為這也是不妥的。在很多人看來,用什么樣的治療工具(某種療法具有代表性的工具)治病,就是做什么療法的治療了,這是為什么人們只要改變了治療工具的形態(tài),即稱新療法誕生的思想基礎。醫(yī)療器械只能是一種治療工具,一種療法的核心應該是它的理論,它的獨特的診治方法和視角。正因為這種概念的不清晰,針刀療法普及推廣后,引來了多種醫(yī)療器械相類似(帶刃針具)的多種新療法的出現。
當年,針刀療法與針灸刀療法的代表人物還曾為誰先誰后,誰是正宗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大可不必!從根本上說,哪一“針刀門派”使用的工具不類似于“九針”?漢章牌針刀又何不類似于“鈹針”?但鈹針作為針灸療法里的一種工具,在現代醫(yī)療實踐中少有建樹,專業(yè)人員也少有使用。為什么針刀療法出現以后,鈹針也突然光彩起來了?原來針刀與它長得太像了。兩者誰的年齡大呢?當然是鈹針。但是鈹針原來的作用是什么呢?《靈樞.官針》曰:“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扁斸槍嶋H上是一種割治癰膿外癥的刀具,俗稱鈹刀。那么,我們看一看鈹針在治療頸肩腰腿痛疾病的過程中,是用來切開排膿的嗎?顯然不是。而是在閉合性手術理論的啟發(fā)和指導下,結合解剖學的新發(fā)現,在皮神經穿出孔處(筋膜病變時神經容易被卡壓的地方)進行切割松解?!扳斸槨边@個工具,在這種治療中,應該稱為針刀。因為,針刀療法是在針刀理論(如閉合性理論)的指導下,應用特種針具(針刀)深入體內進行切割松解為主治療疾病的方法。只要是在針刀理論指導下進行診治,使用的工具可以是針灸刀療法的“鉤形針”,也可以是針法微型外科的“凹刃針”,當然也可以使用“鈹針”等,我們仍然可以稱其為針刀療法。那么,此時的“鉤形針”、“凹刃針”、“鈹針”才是名副其實的針刀。反之,使用針刀工具刺激足三里治療腹痛時,針刀只相當于粗針的作用,該治療仍屬針刺療法的范疇,此時的針刀工具,稱其為針刀又有何意義?當然我們并不反對這種治療方法,也不否認其治療效果的特殊性,在臨床上使用也是可行的,但這是在針灸經絡理論的指導下使用針刀工具和使用針刀操作方法的產物,是針療法的改革。如果內臟病患者在相應的穴位處出現變性軟組織時,用針刀在穴位上切割松解治療,則應該是針刀療法對中醫(yī)學的貢獻和發(fā)展。正如針刺療法中有多種不同形態(tài)的治療工具一樣,針刀療法中使用的治療工具也可以有長短、粗細、平刃、凹刃、鉤刃等不同形態(tài)。由此看來,董福慧先生的新著《皮神經卡壓綜合癥》一書中使用鈹針進行治療的方法,與使用針刀工具進行治療無本質區(qū)別。
那么松針療法和針灸刀療法使用的都是帶刃針,是否也應該說它們即是針刀療法呢?非也,這兩種療法雖與針刀療法有相似的治療工具和操作方法,但它們都是以中醫(yī)的經絡理論為指導進行醫(yī)療實踐的,與針刀療法以中西醫(yī)結合的閉合性手術等理論為指導的針刀醫(yī)療實踐不同,筆者認為松針療法與針灸刀療法不是中西醫(yī)結合的新療法,而應視為傳統(tǒng)針灸療法的發(fā)展。
針刀療法在治療上的作用是什么呢?是以針的作用為主,還是以刀的作用為主?
關于針刀的治療作用,從事針刀臨床與研究的同行們早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一般認為,針刀的作用有3個方面:①針灸針的刺激作用。②手術刀的切割作用。③針與刀的綜合作用。④針與刀的作用與關系本來就是針刀同仁爭論的一個焦點。任月林先生在第五屆全國針刀醫(yī)學學術交流會上的發(fā)言(《針與刀》)[5],再次將針與刀的關系與作用這個問題提了出來。除肯定了針刀在臨床中刀的作用外,較多地強調了針刀的刺激作用,在與會者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議。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提出來是有必要的,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夺樑c刀》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說明了針刀的刺激作用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進一步強調了針刀在治療過程中,無論是刺激還是切割,都需要通過激發(fā)人體自我調節(jié)功能并發(fā)揮其作用才能最終達到治療目的。這是中醫(yī)治病的特點,也是針刀治病的特點,是不少針刀同仁一直忽視的問題。
臨床中,針刀的刺激作用確實不可忽視,它是針刀治病的重要一環(huán)。然而,針刀,針刀,是針的作用大于刀的作用呢?還是刀的作用大于針的作用呢?只有從理論上進一步探討,才能更好得發(fā)揮針刀的作用,從而提高針刀的臨床效果。
例如,針刀治療腰扭傷之類的肌肉緊張、痙攣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礙性疾病療效較好,此時針刀的刺激作用體現的較為突出,但針刀對緊張、痙攣的肌纖維的切割治療,仍然是針刀治療的特點。這顯然屬于急性軟組織損傷的范疇,并非是主要的針刀適應癥。對于慢性軟組織損傷之粘連、疤痕、攣縮和內外壓力失衡出現的筋膜增厚、滑囊閉鎖等慢性疾病,針刀的治療作用就主要體現在切割松解上了。特別是神經卡壓類、骨性管道狹窄類疾病的治療更是非切割難以治愈了。所以,筆者認為針刀在臨床中的作用是以刀的切割作用為主的。如果過于強調針刀的刺激作用,使用針刀在壓痛點或穴位上進行刺激來治療疾病的話,使用針刀治療與使用粗針如圓利針等進行治療又有什么不同呢?還以鈹針治療皮神經卡壓癥為例,如果鈹針僅僅“在特定的部位搗刺幾下”(刺激)就可以治愈疾病的話,那么將“針刀”或“鈹針”換成毫針或粗針用同樣方法操作,看是否有相同的療效?所謂在特定部位搗刺幾下,就是要用它的刀刃在筋膜上切開幾個小口,使其內壓減弱。張力減弱便解除了筋膜對神經的卡壓等不良刺激而產生治療效果,其特定的部位則是根據解剖知識和臨床特點,尋找到的皮神經從筋膜穿出并被卡壓的位置。實質上,治療中起關鍵作用的仍是針刀的切割功能,即刀的作用。這個觀點可以從《皮神經卡壓綜合征》中對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病因病理及發(fā)病機制的論述得以證明。
不使用中西藥物的純粹的針刀治療,才是最具先進性與合理性的非藥物療法。這是針刀療法的最大特點,也是藥物副作用泛濫的今天,針刀療法具有的最大優(yōu)勢。
針刀療法不同于傳統(tǒng)的針灸療法,不在于其使用的工具與傳統(tǒng)針灸工具的不同,而在于其理論方面的創(chuàng)新。針刀療法推廣之后出現的水針刀療法、多功能液針刀療法、針法微型外科等,其使用的治療工具都與漢章牌針刀有所不同,操作方法也有變化。然而它們的理論與針刀療法的理論相比并沒有質的突破。如針法微型外科理論,就是一個典型的閉合性手術理論的細化,并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對解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使動態(tài)解剖學、立體解剖學、微觀解剖學具體化,為針刀治療的安全性和治療一些新的病種打下了基礎。
水針刀療法與多功能新液針刀療法只是把針刀療法與注射療法或阻滯療法結合在一起,在理論上并沒有新穎的地方,頂多是在治療工具方面有了改革(是不是改良還需要在臨床實踐中驗證)。打一個比喻來說,就象做手術,直接用手術刀切開皮膚等組織,切除病變器官或病變組織,然后進行縫合、包扎,這個過程就是純粹的手術,如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如果術前先做了麻醉,術中再輸了液,術后再喝了藥,難道能說是一種新的手術療法嗎?筆者認為這只能說是完善了手術過程。針刀療法亦如此,初始朱漢章先生不主張在針刀治療前后配合局麻和藥物注射,強調“純粹”的針刀治療,自有他的一片苦心。然而,隨著針刀療法在基層臨床的普及,臨床醫(yī)生,特別是基層臨床醫(yī)生,實際用針刀治療時,為減輕患者的痛苦和恐懼感,提高臨床療效,在必要的時候,注射了麻藥、維生素B12、類固醇類激素、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液等組成的鎮(zhèn)痛液(這些內容在全國針刀療法培訓班上早已傳授)。遺憾的是,很多人并沒有理解針刀治療配合藥物治療的本意,更不能在臨床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患者的病因病理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只是把針刀與藥物進行了簡單的相加。使針刀配合相應藥物治療形成了習慣甚至將其作為針刀治療的醫(yī)學常規(guī),難怪很多人會問這種方式的治療效果究竟是針刀的作用還是藥物的作用?或者是針刀與藥物的綜合作用?甚至極端的認為針刀并沒有多大作用?我們應該明確針刀的切割松解,主要應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粘連、疤痕、攣縮組織,麻藥是為了減輕疼痛,因為一些患者的痛閾低,加之緊張、恐懼、或局部有明顯的無菌性炎癥反應,難以接受針刀治療。臨床中接受針刀治療的頸肩腰腿痛等患者,除了有慢性損傷的病理變化以外,常常因為患者就醫(yī)時多在慢性病的急性發(fā)作期,而存在有無菌性炎癥反應,或急性軟組織損傷轉變?yōu)槁攒浗M織損傷的過程中,病灶處既有粘連、疤痕、攣縮等病理變化,也有無菌性炎癥反應存在,這種情況下,針刀配合鎮(zhèn)痛液注射,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針刀的作用仍主要是松解粘連、疤痕、攣縮等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理改變。鎮(zhèn)痛液,一是可以減輕治療疼痛,緩解患者的恐懼感;二是可以消除明顯的無菌性炎癥反應,以達協調配合,全面解除病理變化的治療目的。如果患者是典型的慢性軟組織損傷,單獨使用針刀松解即可,不必畫蛇添足地配合鎮(zhèn)痛液注射。如果粘連面積較大,針刀選點松解不能全面,適當配以活血化瘀之中西藥物,改善局部內環(huán)境,協助自體調整功能,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則是必要的。中西結合不是中西藥物的簡單相加,而是理論上的相互融合。顯然,藥物的使用只是針刀療法的輔助或完善,并不能改變針刀治療本身,因此不能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增加了一些內容和步驟就可以說又形成了新的療法。而且從醫(yī)學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不使用中西藥物的純粹的針刀治療,才是最具先進性與合理性的非藥物療法。這是針刀療法的最大特點,也是藥物副作用泛濫的今天針刀療法具有的最大優(yōu)勢。針刀直接與各種藥物的結合,形成一種新療法反而失去了這個優(yōu)勢。
走中西醫(yī)結合的道路,是針刀醫(yī)學的發(fā)展之本
現今,針刀醫(yī)生的隊伍不斷擴大,然而因為從事針刀療法的醫(yī)生,他們原來從事的專業(yè)各不相同,有中醫(yī)的、西醫(yī)的;有內科的、有外科的;有全科醫(yī)生、有??漆t(yī)生;有職稱高的、有職稱低的等。所以,大家從事針刀臨床實踐時的著眼點、側重點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對一些較為簡單的疾病的治療還比較統(tǒng)一、規(guī)范,對一些疑難病的診治方法則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從大方向上看,中醫(yī)出身的人較易從中醫(yī)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如在治療點的選擇上,從經絡穴位入手。西醫(yī)出身的人則很容易撇開針刀醫(yī)學理論,放棄中西醫(yī)結合的觀點,容易用外科手術的視角,采用針刀醫(yī)學閉合性手術的理論解決問題。有卡壓就必須徹底切開,只考慮了針刀的切割作用,而忽視了針刀的刺激作用,以及刺激所激發(fā)的人體自我保護功能,外科手術的剌激量過大而成為損傷性刺激,針刀的刺激量較小,是一種良性刺激,對人體起到雙向調節(jié)作用;只重視了局部精確治療,而忽略了整體調整。有的大夫在臨床中越走越偏。而且,很多大醫(yī)院的大醫(yī)生們也常常認為只有這樣做才是科學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使針刀醫(yī)療之路越走越窄,乃至導致不該發(fā)生的事故。在這方面曾有過慘痛的教訓。如對頸椎病的治療,按針刀醫(yī)學理論制定的治療原則是:針刀松解變性軟組織,手法調整頸椎骨關節(jié),再通過人體自身修復能力的調整,達到治療目的。絕大部分頸椎病患者可通過精確的診斷,準確的治療而得以痊愈。但從西醫(yī)觀點看,頸椎有骨刺應該切除,黃韌帶肥厚壓迫脊髓也要切除或切斷,以改善椎管狹窄及神經根受壓狀況。采用外科手術的方法治療是可行的,而使用針刀治療其難度就更大,操作起來也更危險。針刀理論融匯了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宏觀調整思想,和西醫(yī)的精確診斷,微觀定位觀。主要是通過調整椎管外軟組織,包括肩背腰部軟組織,調整整個脊柱,特別是頸椎的生物力學變化,同時激發(fā)人體的自身修復能力,使機體自身進行調整而達到治療目的,是安全可靠簡單易行的治療方法。具體治療是針刀松解椎管外軟組織,如項韌帶、頭夾肌、頭半棘肌、枕后小肌群,橫突上附著的肌肉,肩背部之頸肋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等與頸項部相連接的肌肉,使緊張、僵硬的軟組織變松弛,從而改變頸椎骨關節(jié)的解剖位置。同時考慮頸椎病是原發(fā)病,還是繼發(fā)病如腰部肌肉損傷,日久牽及背部,之后牽及頸項部而導致的繼發(fā)性頸椎病,這種情況,如果對腰部的病變不解決,使其失調的力平衡得以恢復,則仍是治標不治本。通過針刀對病變軟組織的松解和刺激,調整生物力學失衡狀態(tài),從而提高頸椎的代償調節(jié)能力;另外配合手法正骨以調整脊柱生物力學平衡。注意手法正骨是“調整”椎體而不是使椎體“復位”!即手法正骨的目的是把失衡的力調整到一個新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而不是一定要求將椎體的位置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手法治療既可擴大狹窄的椎管,也可以擴大變窄的椎間孔,改變重要的神經血管與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軟組織的相對位置。這時候,頸椎的椎體不一定不傾斜和旋轉,也不是沒有了骨質增生。一般情況下,不必將針刀刺入椎間隙深部,也不必剔除骨刺或切開黃韌帶(該問題仍有許多爭論)。如果通過宏觀調整和微觀松解治療,仍不能解決問題,如一些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針刀療法是代替不了外科手術的。一位從事神經外科研究一輩子的老專家,從西醫(yī)觀點出發(fā),用針刀切割頸椎黃韌帶時失手,將針刀刺入椎管,造成椎管內血腫,外科手術后保住了患者生命,留下高位截癱。筆者認為該事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不是針刀操作技術的問題(技術失誤當然存在,是針刀操作不規(guī)范所致),而主要是指導思想的問題。所以,針刀閉合性理論逐漸走向極端——西醫(yī)化,是當今針刀臨床中醫(yī)療事故發(fā)生率高的重要原因。今天,進一步探討、完善針刀醫(yī)學理論,是及時的,也是必要的。只有走中西醫(yī)結合的道路,才是針刀醫(yī)學的發(fā)展之本。
[1] 朱漢章.針刀醫(yī)學和針刀的定義[C].全國第五屆針刀醫(yī)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2001,11:1-3.
[2] 董?;?郭振芳,張春美.皮神經卡壓綜合癥[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
[3] 安徽中醫(yī)學院.上海中醫(yī)學院.針灸學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8:495.
[4]李詳俊,宋文閣,張麗,等.如何理解和運用小針刀療法中的針與刀的作用[C].全國第三屆針刀醫(yī)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1993,10:14-16.
[5] 任月林.針與刀[C].全國第五屆針刀醫(yī)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2001, 11:15-17.
[6] 黃樞.中國針法微型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2.
[7] 朱漢章.小針刀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3,6:21.
[8] 朱漢章,柳百智.針刀臨床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7: 76-77.
[9] 柳百智.針刀醫(yī)學臨床問題解析[M].中國中醫(yī)研究院針刀醫(yī)學培訓學校, 2000,3:158-159.
Discussion for Acupotomy
Liu Baizhi
(Beijing Institute of Characteristic Oriental Medicine, Beijing 100021, China)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acupotomy, the relational words are also more and mor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makes the concept of “acupotome” not clear. The article has made some useful discussion from the following sides: 1. Making a discussion for the concept of acupotome and acupotomy. 2 Making some analy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ying of acupotome. 3. Comparing the acupotomy and the Songzhen therapy, stitch micro-surgery, hydro-acupuncture therapy and multifunctional-fluid acupotomy and so on. 4. Giving some advice for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acupotome. The author thinks: 1. Acupotome is guided by the acupotomology therapy is one closed operative treatment and applies in clinic. Its shape is like acupuncture needle and it has a blade at the end of its top. 2. The main function of acupotome is the knife. It achieves the treating aim through blazing our body self-repairing ability. 3. The radical difference of the acupotomy from other therapy is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ory. 4. Walking along the road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root for developing our acupotomology.
Acupotome; Acupotom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on-pharmaceutical treatment; Incising stimulate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1.021
1672-2779(2012)-11-0030-04
(2012-03-21)
本文校對:韓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