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我國誕生了華佗、張仲景、董奉三位杰出的醫(yī)學家,史稱 “建安三神醫(yī)”。華佗,字元化,出生在東漢未年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毫縣)的一個普通士族家庭。華佗深入民間,足跡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chuàng)造了許多醫(yī)學奇跡,尤其以創(chuàng)麻沸散、行剖腹術聞名于世。后世每以 “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y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張機,字仲景,南陽人,獻帝時舉孝廉,曾任長沙太守,著有 《傷寒雜病論》,人稱 “醫(yī)圣”。董奉,字君異,侯官 (今福建閩侯)人。相傳交州刺史士燮病瀕危,奉往,以三丸藥納口中,食頃即目開手足動,得以救治。后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取報酬,治愈重病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得十萬余株,蔚然成林。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故后世每以 “杏林春暖”稱道醫(yī)家醫(y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