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本東
《中國歷代體育史話》(外文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是《大中國上下五千年》叢書中的一部。該書全景式地刻畫了中國古代體育的異彩紛呈,真 反映了古人自強不息的運動精神。中國文化中樸素和諧的理想、寬和融通的精神,形成了中國古代體育與西方古代體育不同的歷史特征。
1.中國古代體育更注重禮儀性和實用性。從春秋戰(zhàn)國六藝中的射御到唐代的蹴鞠、馬球,直到近代享譽海外的中國功夫,無一例外。中華民族的務實求真精神深深地作用于中國古代體育活動中,最基礎的體育項目就是脫胎于生產實踐和軍事戰(zhàn)斗技能的射箭、負重跑步、水上與冰雪運動以及御術和馬術等,它們多與軍事訓練有著密 的關系。這些項目的初始目的都是為了適應冷兵器時代以力取勝的戰(zhàn)爭需要,對成年男子進行有組織的練武健身的訓練,以達到強兵固國的目標。
2.中國古代體育有意識地讓體育運動與文娛活動融為一體。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最初僅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和軍事實用要求的體育活動,其娛樂性越來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以后,某些體育活動項目逐漸沖破傳統(tǒng)禮儀的束縛,如棋戲、雜技、馬球,都出現(xiàn)了娛樂化的趨勢。這些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戲性、趣味性和藝術觀賞性的項目大量出現(xiàn),表明中國體育活動在滿足身體需要之外,開始更強調滿足精神需要的必要性。
3.古代傳統(tǒng)體育活動導向養(yǎng)生保健術。華夏民族長期形成的與世無爭的性格、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注重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務實精神,還導致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達到祛病延年的活動的產生。華佗發(fā)明的五禽戲是以模仿虎、鹿、猿、熊、鶴五種動物的形態(tài)和神態(tài),來達到舒展筋骨、暢通經脈目的的一種健身方法。這是一種“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兼?zhèn)洹?、“有剛有柔”、“剛柔并濟”、“練內練外”、“內外兼練”的仿生功法。養(yǎng)生保健術與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結合最為密 ,是東方體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數(shù)千年來,中華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保健理論,一直成為人們從事體育活動,以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之目的的指導思想。這也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體育的一個顯著特色。
4.古代體育活動通過民俗節(jié)令而發(fā)展。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發(fā)展以及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地域和民俗時令特點的民俗民間體育形式,包括龍舟競渡、拔河、秋千、高蹺、放風箏、跑旱船、舞龍以及踢毽子,等等。由于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環(huán)境的影響,使其具有了較強的生命力,并逐漸成為各個民族喜愛的體育活動形式。
5.古代體育活動由眾多歷史人物倡導。其中有為舉重貢獻生命的帝王秦武王、百步穿楊的神箭手養(yǎng)由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足球先生出身的名將霍去病、擊劍和旅行家李白、登山運動的楷模徐霞客、棋壇怪杰周懶予、縱橫40年的棋壇霸才徐星友、癡迷圍棋的天子康熙帝、馳譽海內的棋壇劍客范西屏、康乾圍棋大師施襄夏、楊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楊露禪、粵港洪拳名師黃飛鴻等。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發(fā)展與演變軌跡,所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典型的東方體育文化的特點。中國古代體育的發(fā)展表明,當世界絕大部分地區(qū)仍處于混沌朦朧狀態(tài)的時候,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為代表的東方體育已經從公元前5000年左右開始逐步向文明社會過渡,并在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中國古代體育文化,作為東方古代體育文化的代表,既是中華各民族體育文化匯集、融合的結晶,又是世界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體育源遠流長,研讀《中國歷代體育史話》,可以讓我們通達先圣的體育哲學,體會古人的運動精神,了解往昔的競技項目。借助《中國歷代體育史話》,讓我們共同領略先圣的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