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婷婷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外語系
從關聯(lián)理論看口譯中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變通翻譯
賀婷婷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外語系
文化負載詞是指某種文化中特有的,包含某種審美信息的詞語或詞組。漢語文化負載詞是指包含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審美信息的詞語或詞組。多年來,文學翻譯中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引起了翻譯界諸多的思考與討論。但對于翻譯的另一大領域-口譯-中出現(xiàn)的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關注不多。本文旨在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探討口譯中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變通翻譯。
關聯(lián)理論;口譯;漢語文化負載詞;變通
為了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我們一方面要向他國,尤其是英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學習;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把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廣到其它國家。而漢語文化負載詞正是中華民族語言中的精華,它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討論它們的可譯性具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以前也曾有人討論過文化負載詞的可譯性,但多是運用傳統(tǒng)譯論的觀點來評價其可譯性,故多認為其可譯性極低,有人甚至認為它們不可互譯。本文作者認為這不利于指導翻譯實踐,因為這容易使譯者對譯好這類詞喪失信心。我們必須尋找新的翻譯標準來評價這類詞的可譯性從而更好地傳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郭旭明,2007)。
王斌認為,關聯(lián)理論解釋的翻譯現(xiàn)象就是同化翻譯、可譯性與重譯.事實上,關聯(lián)理論也可以解釋異化翻譯現(xiàn)象.翻譯就是翻譯作者的意圖。根據(jù)原文作者的意圖,譯者可以作異化翻譯。這樣做雖然會增加譯文讀者的推理努力,但譯文讀者能獲得更大的語境效果,從而也能保持最佳關聯(lián)性的傳遞。根據(jù)認知語境的特點,必要時在譯文中增加信息為譯文讀者營造一個關聯(lián)語境,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近的語境推理前提.但過多的增加信息會增加推理努力且背離原文作者的意圖。文化負載詞是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歷史的一些詞匯.因此英漢互譯中對這類詞匯的處理應遵循"文化傳真"的原則即要求譯語從文化語義的角度再現(xiàn)原語所要傳達的意義、形式及風格.(袁婷,2006)一般認為,文學翻譯中的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處理包括歸化和異化兩種。歸化的方式即將詞語處理為目的語文化中對等的詞語,以便于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異化的方式即保留文化負載詞的原汁原味,異國情調(diào),一般以直譯或音譯的方法將原語直接譯過去。而口譯是一種積極的,復雜的,具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的意義再現(xiàn)活動??谧g所再現(xiàn)的話語意義不僅僅是簡單的言內(nèi)意義,而且還涉及信息內(nèi)容所包含的言外含義,話語風格,文化特征,言者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口譯是一種集語言信息,語境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體的綜合交際活動。(梅德明,2006:6-7)同時,口譯具有臨時性,即時性的特點,異化的方式顯然不能夠達到即時有效溝通的目的。而歸化的方式雖能使目的語讀者即時了解原語意義,但文化負載詞往往是某種文化中的特有物,在另一種文化中并一定有對等物。而漢語與英文在這方面的差異則更明顯。歸化是傾向性的總體翻譯行為,表現(xiàn)的極致就是譯文讀起來全不像譯文,使得原文本的文化信息喪失殆盡。而變通是局部性的處理方法,體現(xiàn)的是一種靈活的手段,更為注重的是能否被接受這個帶迫切性的問題(孫藝風,2004)。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能否順利進行,主要看聽話人能否利用正確的語境,即講話人意欲表達的語境來理解話語,達到交際的目的。語境就是理解某個話語所使用的各個前提的集合,語境是一種心理構成,更強調(diào)交際雙方對于世界或認知環(huán)境的預測假設(Sperber & Wilson, 1986a:15)。關聯(lián)理論也認為,信息發(fā)送者和接收者的認知環(huán)境呈不對稱性,其間存在著差異,因此交際者說出話語的行為并不能保證其交際意圖的準確傳達,也不能保證聽話人對交際者的交際意圖的準確理解。對最佳關聯(lián)的搜尋不僅能引導聽話人找到交際者所意圖的語境,而且還幫助聽話人推理出交際者意圖的解釋和語境效果(即交際者意圖傳達的真正含義),以便能夠對聽話人的認知環(huán)境有所改變,給聽話人的認知環(huán)境增添了新的知識,加強或修正其認知環(huán)境中已有的知識。關聯(lián)理論提出了兩條關聯(lián)原則。關聯(lián)的第一原則或認知原則為:人類認知傾向于有機構成以達到最大關聯(lián)。關聯(lián)的第二原則或交際原則為: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Sperber & Wilson 1995:262-270)。其中,前者與認知有關,后者與交際有關。第二原則以第一原則為基礎,而第一原則卻可預測人們的認知行為,足以對交際產(chǎn)生導向作用。
世貿(mào)組織總干事拉米在WTO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一句中國諺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時首先說:“If you don’t go into the cave of the tiger,how will you get its cub?”接著又說,“in other words: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ed.”拉米在引用這句諺語前面用的是漢語意思的直譯,而后面則引用了西方廣被接受的意義基本對等的諺語。這雖然不是翻譯的例子,但從另一側面反映,當某一文化負載詞出現(xiàn)時,可先從原語出發(fā),進行直譯,保留原語特色,同時盡量找到目的語中的對等詞語,以達到即時有效溝通的目的。再如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工具毛筆,一般意譯為“Traditional Chinese writing tool, or brush”。其實在前面也可以加上毛筆的音譯,即“maobi”,這樣,可以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路途上邁出一小步。一般來說,在文學翻譯中,對待文化負載詞的處理方式有增補,擴充,重復等。而在口譯當中,也可以對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負載詞進行不同的變通處理。對待音節(jié)較少的發(fā)音簡單的詞語如“毛筆”,“福娃”,“長江”“功夫”“胡同”“大媽”等中國特有的詞語,可以先對其進行音譯或重復,以傳達漢語的原汁原味,即將其直譯為“maobi”,“fuwa”,“changjiang”,“gongfu”,“hutong”,“dama”等,必要時對其進行簡短說明;而對于較長的,在目的語中又沒有對等詞語或對等意境的詞語,如“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精神文明建設”“釘子戶”等可以將其以異化的方式完全直譯,讓目的語聽眾靠近到原語來,體會并記住原語的這一特別文化;而對于較長的,在目的語中又有廣被接受的相對對等的詞語, 可以先將其以異化的方式完全直譯,再加上目的語中對等詞語以補充說明,這樣,既可以傳播本土文化,又可以起到即時有效溝通的作用,如以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比擬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變通方法的側重點仍然在直譯方面,補充的對等詞語僅為使溝通更為即時有效。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能否順利進行,主要看聽話人能否利用正確的語境,即講話人意欲表達的語境來理解話語,達到交際的目的。語境就是理解某個話語所使用的各個前提的集合,語境是一種心理構成,更強調(diào)交際雙方對于世界或認知環(huán)境的預測假設(Sperber & Wilson, 1986a:15)。因此在口譯的某種具體語境下,目的語聽眾會根據(jù)語境盡量靠近原語發(fā)言者的思路,從而理解原語變通翻譯后的詞語。
一方面,在許淵沖看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對全球文化做出貢獻,需要把中國文學翻譯成為外文。在今天的國際間,使用得最多的外語是英文,因此,中國文學如果要全球化,首先需要翻譯成英文?!奔毿捏w會許先生的這段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先生強調(diào)的是,在當今世界,中國翻譯界在廣泛吸收世界各國先進文化的同時,應該通過翻譯,弘揚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把悠久的中國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使全球文化更加光輝燦爛”??磥?,促進世界各國的文化相互理解與了解,進而促進其交流與對話,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的燦爛文化,應該是翻譯的使命所在,此乃翻譯之大道(許鈞,2006)。另一方面,口譯的即時,臨時性特點又要求我們將有效溝通作為主要目標之一。因此,在口譯過程中采取合適的變通方法對漢語文化負載詞進行處理是一項既復雜又艱巨的任務。
[1]Sperber, D and Wilson, D.1986,Relevan 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2]Sperber,Wil.s關on 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再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孫藝風.視角 闡釋 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4]許鈞.譯可譯 非常譯——談翻譯之道.文匯報,2006.9
[5]袁婷.英漢互譯中文化負載詞的處理對策.山東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6]郭旭明.從目的論角度看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可譯性.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28卷11期
[7]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賀婷婷.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外語系,畢業(yè)院校: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研究方向:口筆譯,學歷:碩士研究生。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