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俊
衡山縣人民醫(yī)院,湖南衡山 421300
心源性腦栓塞為腦栓塞中一種最常見的類型,引起心源性腦血栓最常見的原因是心房纖顫。有資料顯示,心源性腦血栓塞病迅速且致死、致殘率很高,本文主要探討心源性腦血栓的臨床特點以及使用低分子肝素鈣與依達拉奉聯(lián)合注射液的治療效果。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心源性腦栓塞患者70例,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齡(64.5±13.5)歲,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原發(fā)病差異方面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1 經(jīng)心電圖、磁共振、頭顱CT和超聲心動圖可以證實來源于心臟的腦栓塞。
1.2.2 根據(jù)心源性腦栓塞的發(fā)病特點 驟然起病,出現(xiàn)偏癱和失語等體征,也可能伴癇性發(fā)作,幾秒至幾分鐘達到高峰。
1.3.1 方法 在基本治療的基礎上,實驗組使用低分子肝素鈣和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對照組使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實驗組:依達拉奉與氯化鈉注射液以30mg、250mL的比例混合,2次/d;低分子肝素鈣4100U皮下注射,每12小時注射一次共14d。對照組:4100U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每12小時注射一次,連用14d。
1.3.2 評價療效標準 痊愈: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1%~100%,0級的病殘程度;顯效:功能缺損評分降低46%~90%,1~3級的病殘程度;有效: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45%;無效:功能缺損評分降低或上升在17%左右;惡化:功能缺損評分上升>18%;死亡。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有2例,睡眠障礙1例,經(jīng)過對癥處理后好轉,不良反應率4.74%;對照組出現(xiàn)2例轉氨酶增高,2例牙齦出血,不良反應率6.37%。兩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腦栓塞指的是腦動脈被進入其中的栓子(固體、液體、氣體)所阻塞,側枝循環(huán)不能代償時,引起相應供血區(qū)域的腦組織缺血壞死和功能障礙。引發(fā)心源性腦栓塞的疾病有:心房纖顫引起的心房顫動、細菌性心內(nèi)膜炎、心肌梗死、糖尿病、二尖瓣脫垂、先天性心臟病、甲亢心臟病、左心房粘液瘤、擴張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栓子可來源于以上疾病,還可以來源于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脫落、胸部的手術、長骨骨折或者各種減壓病的氣栓塞和脂肪栓、癌腫栓塞等。心源性腦栓塞獨立危險因素是心房纖顫,40%的心源性腦栓塞患者與潛在的心臟來源栓子有關,而心房顫動的患者中,腦卒中的發(fā)病率為普通人的5.6~17倍。研究表明,大面積的腦梗死是出血性腦梗死中最為危險的因素之一,而心源性腦栓塞是出血性腦梗死中最為常見的原因,大約占70%。對于心源性腦栓塞,若診治不及時,后果將非常嚴重。
依達拉奉,作為自由基捕獲劑,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以及次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亦能刺激生成前列環(huán)素,抑制炎癥介質-白三烯的產(chǎn)生,從而降低了羥基自由基濃度。此外,在心肌缺血模型中,依達拉奉可以降低心肌細胞磷酸激酶含量,從而減少心肌壞死面積,對于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損傷具有保護的作用。實驗組使用的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及依達拉奉進行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與已有的報道一致說明其治療是有效可行的。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吸收速度很快,并且能夠達到100%的吸收,大約3h可達到血漿峰值。由于其起效迅速,所以早期應用低分子肝素的溶栓效果良好。而抗凝血因子Ⅱa的活性在血漿中的消失得非???,所以它不會在體內(nèi)積蓄,因此其不良反應也是輕微可控的。低分子肝素鈣主要通過腎臟原形或者以少量代謝的形式清除,腎功能有障礙的患者慎用。
綜上所述,在進行積極的原發(fā)病及合并癥的前提下,使用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合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心源性腦栓塞的療效好,無明顯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1]劉麗梅,羅利均.心源性腦栓塞內(nèi)科保守治療體會[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13):117-118.
[2]董宜偉.心源性腦栓塞的溶栓治療[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5(4):166.
[3]汪志忠,黎紅華,武強,等.心源性腦栓塞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