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林林
(甘肅省武山縣畜牧獸醫(yī)站,武山 741300)
仔豬腹瀉(又稱仔豬下?。┦且?guī)模養(yǎng)豬場常見的多發(fā)病,使仔豬成活率降低,死亡率增加,給養(yǎng)豬業(yè)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人對武山縣的鴛鴦天成養(yǎng)殖場、鴻爾康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田宇養(yǎng)豬場、武山華藝公司養(yǎng)殖場和灘歌黑池殿養(yǎng)豬小區(qū)等5個規(guī)模養(yǎng)豬場進行了調查分析統計,仔豬腹瀉(仔豬下?。┱伎偹劳龅募s48.72%,損失巨大。因此,加強仔豬腹瀉(仔豬下?。┑姆乐?,是提高養(yǎng)殖效益的重要一環(huán)。
初生1周齡內的仔豬,消化道還未發(fā)育完善,抑菌、殺菌能力差,如果吸吮了受到環(huán)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的母豬乳頭,病原微生物便進入仔豬的消化道內繁殖,再加上細菌毒素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腸道炎癥,腸道內容物發(fā)酵與腐敗后產生大量的氣體,又增加了對腸道的刺激,使腸道蠕動加劇,造成吸收功能障礙。
據武山縣興武養(yǎng)殖場(甘肅省重點種畜禽場)多次調查證實,哺乳母豬飼料中能量飼料(如玉米)以45%~55%為宜,超過60%以上時,仔豬很快出現拉稀、下痢等現象;在哺乳期間的母豬如果患病,其生理代謝紊亂,引起乳汁變性,導致仔豬消化不良,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并在腸道中大量繁殖,致使仔豬腸道發(fā)生炎癥,出現下痢。以產后1周內的發(fā)病最多,嚴重時死亡率可達70%以上。
仔豬出生10~30日齡時,因調節(jié)體溫的能力差,再加上豬場既沒有采暖設備又缺乏適當的保溫措施,圈舍陰冷潮濕,使仔豬抵抗力下降,這時可由數種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下痢。,若不及時有效治療,可導致死亡,或造成仔豬發(fā)育不良。
因仔豬生長迅速,代謝旺盛,母乳較濃,故需水量較多,如不及時給仔豬補水,可致仔豬誤飲糞尿、污水,致使細菌感染發(fā)生下痢。此外,仔豬缺硒、缺鐵、仔豬飼料變質以及環(huán)境應激等,都可誘發(fā)仔豬下痢。
飼料中油脂含量要適中,如飼料中油餅等比例過高,仔豬的消化機能不健全,采食后無法消化而造成下??;霉變飼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可導致仔豬消化機能紊亂發(fā)生下??;喂給青綠飼料過多,或輕瀉飼料如麩皮等比例過大,致使仔豬難以完全吸收利用,也可能導致下痢。
仔豬從出生后到5日齡,尤其在3日齡之內易發(fā)生仔豬黃痢或紅痢,分別由大腸桿菌及C型產氣莢膜桿菌(魏氏梭菌)引起,流行無季節(jié)性,頭胎母豬所產仔豬易發(fā)生黃痢。這2種病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10~20日齡的吮乳仔豬易發(fā)生白痢,也由致病性的大腸桿菌引起,發(fā)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在豬舍潮濕、寒冷及飼料單一的條件下容易誘發(fā)。
仔豬斷奶前后的腹瀉病主要為仔豬副傷寒,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而豬密螺旋體主要發(fā)生在斷奶后,架子豬多發(fā)病。
由病毒引起的腹瀉一般無年齡之分,發(fā)病季節(jié)性較明顯,如傳染性胃腸炎及流行性腹瀉主要發(fā)生在寒冷季節(jié),一般為10月底到來年2月份,夏季則少見。吮乳仔豬患此2病時,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仔豬發(fā)生白痢時,排泄乳白色、灰黃色或淺黃色的糊狀且較為粘稠的糞便。發(fā)生黑痢的仔豬則表現粘液性血樣下痢,呈灰褐色水樣。當糞便為粉紅色或棕色,內含灰色壞死性碎片時,則為紅痢的表現。在由病毒引起的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及輪狀病毒病中,其排泄物一般為黃色、黃綠色水樣物質。其次,根據體溫變化來鑒別。在所有的仔豬腹瀉病中,腸型豬瘟及仔豬副傷寒均會出現體溫升高現象,在患其他類型的腹瀉時,體溫變化不明顯。此外,一些腹瀉病也伴發(fā)其他特征性的癥狀,如發(fā)生仔豬副傷寒時,耳根、胸前、腹下皮膚有紫紅色斑點,腸型豬瘟時則表現寒顫、喜鉆墊草及神經癥狀(痙攣、感覺過敏等)。由病毒引起的腹瀉時,呈噴射狀,且脫水迅速。
3.1.1 加強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 首先,做好妊娠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特別是在懷孕1~20 d和90 d以后的營養(yǎng)供給,為胎兒發(fā)育提供充足營養(yǎng),提高仔豬的初生重、母豬產后泌乳量和仔豬的抗病力。
3.1.2 母豬分娩前免疫 預防仔豬大腸桿菌病可選用仔豬腹瀉基因工程雙價或四價滅活疫苗、仔豬大腸桿菌腹瀉三價滅活疫苗等,在母豬分娩前4周免疫1次,也可于母豬產前5~6周及2~3周各免疫1次;預防仔豬病毒性腹瀉可選用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豬輪狀病毒弱毒疫苗、豬流行性腹瀉弱毒疫苗、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輪狀病毒二聯弱毒疫苗,在妊娠母豬產前進行免疫,另外可用少量腹瀉仔豬的糞便,拌料飼喂產前4周的懷孕母豬,以降低仔豬腹瀉發(fā)生率。
3.1.3 加強母豬分娩時的產房衛(wèi)生消毒工作 分娩舍、保育舍遵守“全進全出”和“空欄消毒、間歇1周”的原則,在母豬臨產前5~7 d全身用溫水清洗干凈并消毒,然后轉入已消毒好的分娩欄舍,并立即再次消毒豬身及欄舍,以減少產房污染。
3.2.1 吮初乳 仔豬出生后應盡早吃上初乳(一般在產后0.5~l h)。同時做好哺乳第1 d的乳房清洗和消毒,供給充足飲水。
3.2.2 補鐵、補硒 仔豬出生后3 d內應補鐵,注射鐵制劑180 mg/頭,防止發(fā)生仔豬貧血,還可通過亞硒酸鈉補硒,以增強仔豬抵抗力。
3.2.3 做好哺乳期間仔豬的保溫 可在分娩限位欄上吊紅外線燈進行保溫,產房溫度應控制在22~25℃,仔豬活動區(qū)第1周溫度應在35℃左右,以后每周降低3~5℃,2周后控制在25℃左右。
3.2.4 提早補料 一般為7日齡訓料,14日齡補料,21日齡進入旺食。補料應堅持少給勤添,逐漸加量。
3.2.5 仔豬哺乳的第l d管理 應給母豬少投或不投料,僅供清潔飲水,哺乳1~3 d,母豬投喂精料1~2 kg/d,4 d以后,可根據仔豬數量逐漸加大飼料量,母豬的采食量與泌乳量呈正相關。
3.3.1 減少斷乳應激 斷乳應逐漸過渡,并將仔豬留欄飼喂3~5 d,待適應后進行并欄,盡量減少環(huán)境改變的應激。斷乳后l~3 d應限食。第1 d為正常采食量的1/2,第2 d為2/3,第3 d為3/4,少量勤添,3 d后自由采食。
3.3.2 調整胃腸道機能 為調整胃腸道機能,使腸道菌群不失調,可拌料投喂益生菌類藥物或中草藥粉劑,常用的有調菌生、乳康生、止痢靈、乳酸菌素、雙歧桿菌制劑、NY-10制劑等,幫助仔豬消化,防止發(fā)生腹瀉。
(1)在哺乳母豬料中添加利高霉素、土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等藥物。
(2)下痢仔豬可選用恩諾沙星、得米先長效注射液、土霉素、四環(huán)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青霉素、鏈霉素及磺胺類藥物等。同窩中有l(wèi)頭仔豬發(fā)病,必須全窩給藥,有條件的可進行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預防時2-3個月輪換用藥,治療最好能聯合用藥,這樣既能提高療效,又可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3)補液。腹瀉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和離子失調,病豬常因此而死亡。補充適宜的電解質溶液是治療的關鍵,可選用2%葡萄糖補液鹽,口服或腹腔注射。補液的同時給仔豬補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療效。
經過采取上述綜合性防制措施,并經常開展滅鼠、滅蚊蠅工作,禁止其他畜禽犬貓等動物進入場內,糞便定期清理和堆積發(fā)酵,可大大降低仔豬腹瀉病的發(fā)生,提高豬場經濟效益。
[1]張元凱.臨床獸醫(yī)學(第一版)[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
[2]盧升云.采取綜合措施防止仔豬下痢[J].畜禽業(yè)雜志,2004(12):58
[3]秦緒香.仔豬下痢的綜合防治[J].現代農業(yè)雜志.2005,(10):35
[4]李和國.養(yǎng)豬學[M].甘肅省畜牧學校編印.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