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輝,張桂娟,劉玉斌,張素燚,譚碧珠,廖 銳,馬 民△
(1.暨南大學醫(yī)學院中醫(yī)系,廣州 510632;2.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州 510632)
《傷寒論》中“陰”、“陽”含義探討*
李德輝1,張桂娟2,劉玉斌1,張素燚1,譚碧珠1,廖 銳1,馬 民1△
(1.暨南大學醫(yī)學院中醫(yī)系,廣州 510632;2.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州 510632)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多次論及陰陽,陰陽在《傷寒論》不同的條文中有不同的具體含義。有時在一則條文內的前后語句間,涉及到的陰陽含義就有數種。本文結合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畢生研究《傷寒論》的成果,就《傷寒論》中“陰、陽”二字的具體含義作了初步分析、整理、歸納,以冀對讀者有所啟發(fā)并為臨床、教學提供參考。
《傷寒論》;陰陽;胡希恕
近日拜讀了馮世倫教授等整理的《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一書,受益匪淺。筆者以前讀《傷寒雜病論》遇到的許多問題和疑惑,讀這本書后如撥云見日,茅塞頓開。本文結合胡希恕老先生的經驗認識,就傷寒論中“陰、陽”二字的具體含義做一探討。《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标庩枌W說作為中醫(yī)學特有的思維方法,它不僅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而且也用以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張仲景繼承了陰陽學說并結合臨床實踐,使之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因陰陽是對立統(tǒng)一的,所以張仲景常陰陽同論。因天地萬物皆可謂陰陽,故陰陽在《傷寒論》不同的條文中又有不同的具體含義。有時在一則條文內的前后語句間,涉及到的陰陽含義就有數種。
歷代醫(yī)家對《傷寒論》三陽、三陰的含義具有不同的認識,大多數醫(yī)家認為是指手足三陽經和三陰經。其實三陰、三陽不是六經,與經絡學說沒有聯(lián)系,而是以之概括6種證候類型。《傷寒論》的六經,雖稱“之為病”,其實質是證,而且來自八綱,因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映。陰、陽、寒、熱、虛、實六者,都是病情的反映。臨床實踐說明病情勢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映。所以,無病情則無所謂病位,無病位也無所謂病情。這樣所謂表、里、半表半里等證,同時必伴有或陰、或陽、或寒、或熱、或虛、或實的為證反映。同理,所謂陰、陽、寒、熱、虛、實等證,同時也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為證反應。由于寒、熱、虛、實是從屬于陰陽的,這樣無論表、里、半表半里就都有陰陽兩類不同為證的反映,三而二之為六,即病之見于證的6種基本類型,也就是《傷寒論》中所謂的“三陰病、三陽病”。所以太陽病為表陽證,少陰病為表陰證;陽明病為里陽證,太陰病為里陰證;少陽病為半表半里之陽證,厥陰病為半表半里之陰證。
《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者,七日愈。發(fā)于陰者,六日愈?!贝颂庩栔柑柌?,陰指少陰病,本條講表證中不僅有太陽病,還有少陰病,發(fā)熱惡寒的為太陽病,而少陰病偏虛偏寒,無力作熱,故一味惡寒而不發(fā)熱的為少陰病。如張隱庵《傷寒論集注·辨太陽病脈證》曰:“此言太陽少陰之標陽標陰為病也。以寒邪而病太陽之標陽,故發(fā)熱惡寒發(fā)于陽也。以寒而病少陰之標陰,故無熱惡寒而發(fā)于少陰也”。131條“病發(fā)于陽”也是指發(fā)于太陽病,“發(fā)于陰”是發(fā)于少陰病。讀者可細細品味。
《傷寒論》第148條曰:“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北緱l陽微結即陽明的微結,即還未至熱實于里的胃家實。純陰結指寒實結胸證。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為表證未罷;胃虛津液不達四末而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為柴胡證;大便硬為里有所結,微結于里則脈沉,結而不出則脈細,此為陽微結,即陽明的微結。但微惡寒,手足冷,大便硬又當與純陰結(寒實結胸)相鑒別。陽微結證,既有表證,又有里證,其汗出,則因于表未解而氣上沖,是陽微結的特征之一,若純屬陰結的寒實結胸證則不會有汗出這一外證,而病皆在里。
《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北緱l中“脈陰陽俱緊”之陰陽分別指尺脈和寸脈而言。陰陽俱緊就是上下脈都緊,即泛指寸關尺三部之脈皆呈緊象。緊主寒邪盛,這是由于寒主收引,使筋脈拘攣所致。如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曰:“陰為關后,陽為關前,俱緊,三關通度而急疾,寒性強勁而然也?!钡?條:“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敝嘘?、陽也是指尺脈和寸脈而言。指寸關尺三部脈俱浮盛有力。為邪熱充斥內外,鼓動氣血,加速血行所致。290條:“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泵}陽微即寸脈微,寸以候表,寸脈微為表邪已衰。脈陰浮即尺脈浮,尺以候里,尺脈浮為里氣漸充,此為邪退正復之象,故少陰中風見此脈者,為欲愈。另外第283條“脈陰陽俱緊”中的陰、陽也是指尺脈和寸脈,學者可舉一反三。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北緱l陽浮陰弱是指脈言,張仲景脈法中“陰、陽”有時指上下尺寸而言,寸為陽,尺為陰;也有時指浮沉而言,浮為陽,沉為陰。陽浮而陰弱指脈有浮于外而弱于內之象,即為浮弱,脈雖浮出,但沉取軟弱無力。陽浮為發(fā)熱之應,陰弱為汗出之應,脈證相應。245條:“脈陽微而汗出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fā)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本條脈陽微指脈浮按之微,即太陽中風的脈浮弱。陽脈實指脈浮按之不微而實,即太陽傷寒的脈浮緊。中風則自汗出,若汗出少者則津液無大損傷,故謂為自和。若汗出多者,則津液大量亡失,故謂太過。太陽傷寒當發(fā)汗,但發(fā)汗宜取微似汗出者佳。若汗出多著,亦為太過。此外第94條:“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00條“陽脈澀,陰脈弦”中的“陰、陽”也是指浮沉而言。
《傷寒論》第178條:“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贝藯l中的“陰”是指陰病之脈即陰脈。結、代脈均為緩而中止的脈象屬于陰脈。如《傷寒論·辨脈法》曰:“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46條“浮為陽,芤為陰”也屬此類。
《傷寒論》第245條:“脈陽微而汗出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fā)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贝藯l“陽絕于里”之陽指津液,再確切的說陽指津。若以津液分陰陽則津為陽,液為陰。因汗屬津為陽,發(fā)汗太過,亡津即為亡陽。如《靈樞·決氣》曰:“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桑a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薄额惤洝げ叵箢悺吩?“津液本為同類,然亦有陰陽之分。蓋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濁者也。津為汗而走腠理故為陽;液注骨而補腦髓,故屬陰?!庇捎诮蛞憾咄瑢儆谝活愇镔|,且可以互補轉化。故亡津必導致亡液,故張仲景曰:“為陽絕于里,亡津液”。本條“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已明確陽絕于里為亡津液。無論自汗或發(fā)汗,若汗出太過,則亡津液,其結果必使陽絕于里,大便因而成硬。如喻嘉言曰:“陽絕,即亡津液之互辭。張仲景每于亡津液者,悉名無陽。玩本文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甚明。”第27條“此無陽也”、30條“亡陽故也”、46條“陽氣重故也”、48條“陽氣怫郁在表”、112條“亡陽”、122條“陽氣微”、134條“陽氣內陷”、211條“亡其陽”、246條“其陽則絕”、283條“亡陽”、286條“亡陽”、29條“復其陽”中的陽皆為津液的意思?!秱摗罚?]所述“陽氣”、“陽”是指津液,是經方于古代出現(xiàn)的獨特理論概念。
《傷寒論》第7條:“……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痹诒緱l中,陽數指奇數,陰數指偶數。陽數七,陰數六之說出于伏羲氏河圖生成數之詞,生成數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保?]其大意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必陰陽合而后物方能生。以天地代陰陽,水、火、木、金、土代天地間一切物質;一、二、三、四、五代水、火、木、金、土之數。自一至五等于孤陰、孤陽,不起變化。自五加一乃起生化作用,其意為陽生者陰成,陰生者陽成。從五算起,以萬物生于土的緣故,五加一為六,六為偶數,偶為陰,故為陰數六。五加二為七,七為奇數,奇為陽,故為陽數七。病為陽證,當在陽數之期愈,故云“七日愈”。病為陰證,當在陰數之期愈,故云“六日愈”。
《傷寒論》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标庩柧闾?,在本句指表里俱虛,陰指里,陽指表。即《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泵}微為里虛,惡寒為表虛,以此表里俱虛,故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注曰:“脈微而惡寒者,表里俱虛也。陽,表也。陰,里也。脈微為里虛,惡寒為表虛,以表里俱虛,故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69條:“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眰呷眨嘤杀韨骼?,熱結于里而外無大熱,其人表邪未解,里熱又結,故躁擾不寧,煩亂不安,外為陽而內為陰,故云“陽去入陰”。如柯韻伯云:“此條是論陽邪自表入里證也?!?/p>
《傷寒論》第 111條:“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贝藯l中的兩陽指風邪和火邪。太陽病中風多以桂枝湯安中養(yǎng)液而解熱,不可用麻黃湯發(fā)汗,此處反以火劫,迫使大汗出,風邪本為熱性陽邪,再加以火劫之熱,邪熱因火而盛,其勢如焚,血流散于脈內,氣溢失于脈外而為汗,失去氣血存在的一般狀態(tài)。風邪、火攻,兩陽熏灼人身筋骨肌肉,而發(fā)身黃,此處身黃非指黃疸,乃指前文第6條火攻發(fā)黃之意?;馃峥河谏隙囚?,水竭于下而小便難。如喻嘉言曰:“風,陽也,火,亦陽也,邪風更被火熱助之,則血氣沸騰,所以失其常度?!?/p>
《傷寒論》第153條:“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此條“陰陽氣并竭”中之陰指營血,陽指衛(wèi)氣。古人認為飲食入胃,經過消化精微物質進入血管,變化而赤者為血,血管之外為氣,氣、血均來源于飲食產生的精氣,如霧露之溉,遍及全身。血的作用稱為榮(營),氣的作用稱為衛(wèi),作用上言營衛(wèi),本體上言氣血。正如《醫(y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注》中所言:“營衛(wèi)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氣所生,其氣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衛(wèi)即氣中剽悍者,營即血中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體而言,則曰氣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則曰營衛(wèi)。營行脈中,故屬于陰也;衛(wèi)行于脈外,故屬于陽也?!碧柌“l(fā)汗后,更加發(fā)熱惡寒,此指桂枝湯證誤用麻黃湯這類重劑發(fā)汗,大汗流漓,病必不除,大夫一見汗之不除,輒用下法,表邪內陷而作心下痞。發(fā)汗虛其表,下之虛其里,故云“表里俱虛”,脈內營氣及脈外衛(wèi)氣俱傷,故云“陰陽氣并竭”。第111條“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贝藯l陰陽指氣血,氣血俱虛竭,則身體失去氣血的濡養(yǎng)而枯燥。
《傷寒論》第346條:“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贝藯l太陽傷寒,六七日前不下利,六七日時便發(fā)熱而下利,為正敗邪盛之候,其人汗出不止,更傷津液,汗下亡津液,即是亡陽,精氣外脫,必死。有邪而無正,即為“有陰而無陽”。第153條“無陽則陰獨”中陰陽也是此意,正氣大虛而邪氣獨存,名之“無陽則陰獨”。除上述外,在《傷寒論》中陰陽還有其他一些含義。如30條的“陽旦”指桂枝湯,167條的“陰筋”指外生殖器,247條的“趺陽脈”指足背動脈等。因其義易明,茲不贅述。
本文結合胡老經驗認識就《傷寒論》中陰陽的具體含義作了初步分析、整理、歸納,以冀對讀者有所啟發(fā),為臨床、教學提供參考?!秱摗防^承和發(fā)展了陰陽理論,并運用于臨床實踐,為后世樹立了榜樣。我們理解陰陽理論的關鍵是要懂得其思維方式屬意象思維,而不能把陰陽視為某種固定的物質形態(tài)。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靈樞·陰陽系日月》曰:“陰陽者,有名而無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傷寒論中陰陽的具體含義。
[1]馮世倫.陽氣為經方獨特理論概念[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10-10.
[2]熊曼琪主編.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6.
R226
A
1006-3250(2012)01-0010-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73265);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0151063201000065);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2009B030801238);廣州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2009Z1-E091);廣東省中醫(yī)藥強省建設項目(20111175,2008092);暨南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廣東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1055910014);暨南大學2010年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試驗計劃項目(101055916);優(yōu)秀本科推免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培育計劃項目
李德輝(1982-),男,河北衡水人,在讀博士,從事中西醫(yī)結合臨床與研究。
△通訊作者:馬 民(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西醫(yī)結合臨床研究,E-mail:tmamin@jnu.edu.cn。
201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