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于廣海 李天明 杜 浩 江 彬 高海峰 李 實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遼寧 大連 116033)
我院自2005年10月引進高級尿動力學檢測儀以來,累計完成前列腺增生癥患者檢查1080例,其中檢查失敗52例,報道分析如下。
2005年10月~2011年10月年間在我院行高級尿動力學檢測的前列腺增生癥患者,共計1080例,均為中老年男性,年齡55~92歲,平均69.3歲,經直腸指診及泌尿系超聲或CT確診為前列腺增生癥。分別于術前采用加拿大Laborie公司Bonito高級尿流動力分析儀進行檢測。尿動力學指標標準采用國際尿控協(xié)會(ICS)所制定的參數(shù)和標準[1]。
尿動力學檢測方法:患者檢查前排空大便,充盈膀胱。先檢測自由尿流率,然后取半坐位,常規(guī)消毒后,F(xiàn)16號一次性尿管導尿測殘余尿,消毒后插入8F雙腔或三腔膀胱測壓管于膀胱,將排氣后的氣囊直腸測壓管插入直腸后注水。大氣壓下恥骨聯(lián)合平面置零后連接各測壓通道,生理鹽水60ml/min灌注膀胱,記錄膀胱感覺及壓力變化至最大容量,患者排尿時記錄尿流率和壓力變化。檢測和評估均由固定的同一人員進行。
應用高級尿動力學檢測儀檢測,其中順利完成檢測980例,直腸指診輔助插管完成48例,檢查失敗52例。檢查失敗患者均為檢測時膀胱測壓管無法置入膀胱而失敗。插管失敗評判標準為:①膀胱測壓管插管時于尿道受阻,無進入膀胱時的“置空”感。②插管后沿測壓管無菌鹽水灌注膀胱見鹽水于尿道外口溢出。③置零后囑患者咳嗽膀胱內壓與腹壓變化不同步。直腸指診輔助插管方法為當直接置測壓管無法進入膀胱時,助手戴橡膠手套直腸指診并用食指尖將尿道前列腺尖部抬起,檢查者順勢將膀胱測壓管置入膀胱。膀胱測壓管置入膀胱后囑患者咳嗽如膀胱內壓與腹壓變化表現(xiàn)為同步即可證實置管成功。輔助檢查失敗患者中49例行電切鏡或膀胱鏡檢查,發(fā)現(xiàn)膀胱頸抬高28例,前尿道狹窄5例,前列腺隱窩12例,后尿道假道4例。其中直腸指診輔助插管完成48例患者有14例出現(xiàn)尿道熱,經針對性抗感染治療后痊愈。
尿流動力學是評估膀胱功能的唯一客觀指標?,F(xiàn)代尿流動力學通過對流體力學指標、儲尿囊壓力、尿道壓力、功能性尿道長度及肌電圖等指標的聯(lián)合測定,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儲尿、排尿期的功能變化,從而可準確評估下尿路的功能狀態(tài)。通過不同時期尿動力學特點的分析,探討患者尿路功能變化的形成機理,從而為指導手術治療,選擇術式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jù)[2]。但因其為一種侵入性檢測,泌尿外科醫(yī)師掌握實施該項檢查可能出現(xiàn)的失敗情況及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十分重要。臨床上實施尿動力學檢查的前列腺增生癥的患者占很大比例,經我們臨床總結,下尿路尿動力檢查失敗率達4.81%(52/1080),其中檢查失敗患者中經電切鏡或膀胱鏡檢查,發(fā)現(xiàn)膀胱頸抬高占2.59%(28/1080),前列腺隱窩1.11%(12/1080),前尿道狹窄0.46%(5/1080),后尿道假道0.37%(4/1080)。膀胱頸抬高多為前列腺中葉增生明顯或膀胱頸攣縮引起,置管時測壓管受阻于前列腺中葉處,測壓通道受尿道干擾導致檢測失敗。前列腺隱窩多位于前列腺尖部即精阜處附近,特別是患者前列腺雙側葉明顯突向后尿道時在精阜處形成“陷凹”,阻礙測壓管通過后尿道。但因前列腺隱窩多較淺,盡管測壓管插管失敗,部分較粗FOIY尿管(F16-F20)仍可通過后尿道完成導尿,這可能與硅膠或乳膠尿管彈性較大可越過前列腺隱窩有關。前尿道狹窄多因外傷或反復尿道感染引起尿道梗阻,可通過尿道擴張等方法解除梗阻。后尿道假道多為醫(yī)源性因素引起,后尿道損傷后反復擴張尿道或多次留置導尿引起后尿道損傷導致膀胱測壓管很難通過致尿動力檢查失敗。另外,直腸指診輔助插管完成檢查的患者有29.2%(14/48)出現(xiàn)尿道熱,明顯高于國內報道[1-3],說明雖然直腸指診可提高置管成功率,但因此引起的尿路感染發(fā)生率明顯升高,可能與測壓管較尖銳損傷后尿道黏膜有關,故認為慎用直腸指診輔助置管。提高尿動力學檢查的成功率并減少并發(fā)癥,認為以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檢查前向患者詳細交代尿動力學檢測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及并發(fā)癥,特別是要將置管失敗的可能向患方說明。通過檢查前與患方溝通及交代病情,緩解患者的害怕焦慮情緒,使患者能夠在松弛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下順利檢查。置管時手法輕柔,避免強烈刺激患者尿道導致置管困難。尿動力學檢測插管困難時避免暴力插管,避免反復插管,慎用直腸指診輔助插管。嚴格把關檢查適應癥,合并尿路感染者禁行檢查,無感染者檢查前及檢查后可預防性應用抗菌素防治泌尿系統(tǒng)感染,有尿潴留者檢查后及時留置導尿。
[1]廖利民.尿動力學技術規(guī)范-介紹國際尿控協(xié)會標準化報告[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1):875-878.
[2]楊勇.尿動力學近十年進展及展望[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6,27(5):294-295.
[3]趙磊.尿動力學檢查并發(fā)癥38例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3):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