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燦
(云南省鎮(zhèn)沅縣人民醫(yī)院外科,云南 鎮(zhèn)沅 666500)
在1991年至2010年間。我院外科共收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126例,其中63例為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并全腹膜炎而行急診手術,本文就該組病例的治療情況作一回顧性分析總結。
63例中男性43例,女性20例,其中年齡最大的73歲,最小的21歲,平均年齡42.7歲,病程最長的為4d,最短的為6h,平均為43.2h。術前均經(jīng)迅速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后施行手術,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術中探查證實胃潰瘍穿孔28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35例。行胃大部切除術38例,(其中畢Ⅰ式11例,畢Ⅱ式27例)。行單純性穿孔修補術加腹腔沖洗引流術25例,其中2例術后并發(fā)腹腔殘余膿腫,經(jīng)保守治療痊愈。本組無死亡病例,全部治愈出院。
2.1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單純修補術或胃大部切除手術的選擇:任何手術必須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為首要條件[1]。單純修補手術的優(yōu)點有:操作簡便易行,手術時間短,危險性較小[2];尤其在山區(qū)農村,即使在設備簡陋的情況下,也可施行手術。缺點是:術后約有2/3的患者,以后因潰瘍未愈而需行第二次手術。潰瘍穿孔行急診胃大部切除術雖手術復雜,手術時間長,并發(fā)癥多等危險因素,但幾乎均治愈。臨床上遇到胃十二指腸潰瘍穿患者時,究竟選擇何種術式?作者認為有以下情況者適宜采用單純穿孔修補術:①急性潰瘍穿孔,年齡在65歲以上者[4];②患者一般情況差,有中毒休克者;③有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④腹腔污染嚴重、炎癥水腫較重者;⑤穿孔超過72h以上者。反之則應采用徹底性手術(即胃大部切除手術)。對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12h以上不能行胃大部切除手術的界限應該打破[3],應根據(jù)患者的一般情況,術中的探查情況和術者的技術、經(jīng)驗等選擇術式。
2.2 本組行胃大部切除手術的38例患者,其中有潰瘍穿孔超過12h以上的32例,最長者已達72h,作者打破常規(guī),作一次性胃大部切除手術,均治愈出院。術后隨訪3~6年無不適,胃鏡檢查未見異常。徹底手術的優(yōu)點在于一次手術解決了穿孔和潰瘍病因的治療,其遠期效果與擇期胃大部切除術無異,使患者避免了二次手術的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尤其在基層農村,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關鍵問題在于患者入院時的一般情況能否承受手術,另外,術中對胃腔必須進行徹底清洗消毒,即在切斷胃作胃腸吻合前用3%的小蘇打水[6]、生理鹽水徹底清洗胃腔,再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或甲硝唑清洗胃腔至清潔,然后做胃腸吻合,關腹前常規(guī)清洗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確保胃腸減壓通暢有效,嚴密觀察腹部情況,維持水鹽電解質的平衡,合理選擇抗生素及用量,嚴格控制感染,同樣可以得到滿意的效果。
2.3 潰瘍穿孔的修補技術:擴創(chuàng)穿孔周圍疤痕,用7#絲線作3針間斷縫線或褥式縫合線,一針在穿孔上緣,一針在穿孔中央,另一針在穿孔下緣,縫線之方向應與十二指腸之長軸平行,庶使縫線結扎后不致引起腸腔狹窄,注意縫線結扎勿過緊,以免撕碎組織。較大的穿孔可在縫合時將一塊游離或帶蒂大網(wǎng)膜置于縫線之下,縫線打結后即可使網(wǎng)膜固定覆蓋在穿孔處。如穿孔周圍炎癥水腫劇,胃十二指腸壁非常脆弱,或穿孔在幽門部,縫合后可能致狹窄或梗阻,則不宜作修補術,而應作胃部分切除術。文獻報道穿孔單純修補術后約1/3的患者可獲治愈,約2/3的患者潰瘍癥狀復發(fā)[3]。本組25例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隨訪結果為:9例術后1~7年無癥狀,胃鏡檢查潰瘍愈合;6例術后6~10個月出現(xiàn)潰瘍癥狀;8例術后1~2年出現(xiàn)潰瘍癥狀;2例術后1個月出現(xiàn)幽門梗阻。本組遠期效果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合。
2.4 術中徹底清洗腹腔和有效的腹腔引流,良好的麻醉效果仍屬重要。在穿孔修補后或胃大部切除術完成后,必須用大量的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或甲硝唑灌洗腹腔至清潔,吸凈積液,特別注意吸凈肝下和盆腔積液。于穿孔周圍和盆腔各置放一根雙腔硅膠引流管作引流,外接負壓吸引瓶,術后48~72h拔管。有條件的情況下,麻醉以采用氣管插管麻醉為佳,良好的麻醉有利于手術操作和腹腔的徹底清洗。本組2例患者因麻醉效果不佳,致使腹腔清洗部徹底,術后并發(fā)腹腔殘余膿腫,后經(jīng)抗炎保守治療痊愈。
2.5 預防術后腸粘連:將醫(yī)用幾丁糖15~30mL涂布于腹腔腸管,臟器表面和壁層腹膜后關腹。幾丁糖屬于高分子物質,是一種新型的生物材料,易于黏附于腸壁及創(chuàng)面,起到隔離作用。它能促進腸漿膜上皮細胞生長,促進創(chuàng)面的上皮化,有利于損傷腸壁的漿膜化;也能選擇性的抑制成纖維細胞生長,從而減少膠原纖維的產(chǎn)生,使粘連的疤痕性成分減少,易于松解。實驗研究證明[7],幾丁糖對預防腸粘連有顯著作用。本組病例全部在關腹前使用幾丁糖,經(jīng)觀察,術后5年內發(fā)生腸梗阻的有8例,占12.6%,與況桃芳報道[8]的療效基本相同。臨床應用表明醫(yī)用幾丁糖可有效地預防腸粘連發(fā)生。醫(yī)用幾丁糖使用方法簡單、安全、無過敏反應及其它不良反應。然而,盡管目前在預防術后腸粘連已取得了一定療效,但在腹腔手術過程中仍應遵守一些外科原則,盡可能地避免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如參加手術人員應洗凈手套上的滑石粉,以減少肉芽組織的產(chǎn)生;保護好腸漿膜創(chuàng)面,防止損傷與干燥等。
2.6 術后處理:術后持續(xù)胃腸減壓48~72h,繼續(xù)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必要時給予胃腸外營養(yǎng)或選擇輸成分血等。在拔出胃管后1天開始進食流質飲食,再觀察2~3d,如無異常,可囑咐其進食半流質飲食,但進食量需控制,應根據(jù)情況逐漸加量。另外,應禁食酸、冷、辛辣食物。合理選用抗生素和H2受體阻斷藥(H2RA)或質子泵阻滯劑(PPI)、保護胃黏膜藥物和殺滅幽門螺桿菌(HP)的藥物。①抗生素的選用:作者常規(guī)采用氨芐青霉素4.0~6.0g、甲硝唑1.0g,每日靜脈滴注2次,連用5~7d;個別感染嚴重的病例選用頭孢類抗生素,每日分2次靜脈滴注。對青霉素過敏者選用丁胺卡那霉素0.4g靜脈滴注;對頭孢類抗生素過敏者可選用磷霉素鈉。②H2RA/或PPI、胃黏膜保護藥、抗HP藥物選擇[5]:根據(jù)病情的輕重而分別選用作用強/或弱藥物,可選用不同類藥物組合:如抑酸加胃黏膜保護藥;抗酸藥加抗HP藥物等。不主張同時應用同類藥物,如PPI+H2RA,兩種黏膜保護劑合用等都是錯誤的。用藥療程為DU用治療量4-6周;GU為6~8周,以后改維持量服藥3~6個月,并囑咐患者定期作胃鏡檢查。
[1]錢禮.腹部外科學[M].2版.上海:上??萍汲霭嫔?1984:210.
[2]裘發(fā)祖.外科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431.
[3]劉德成,馮勇,劉啟,等.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414例治療體會[J].實用外科雜志,1992,12(2):79.
[4]華積德.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外科治療的術式選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1):57.
[5]許國銘.胃十二指腸潰瘍藥物治療的新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1):20.
[6]羅永惠.22例胃大部切除術體會[J].云南醫(yī)藥,1995,16(5):415.
[7]竇昭峰,王建東.應用幾丁糖治療急性腹膜炎和預防腸粘連實驗研究[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2,11(4):239-241.
[8]況桃芳,況丁華.醫(yī)用幾丁糖預防腹部手術后腸粘連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3(102):10601-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