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穎, 張?zhí)礻枺?張建偉
(沈陽化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遼寧沈陽110142)
絮凝作為一種古老的固液分離方法多年來廣泛應用于水質(zhì)凈化領域.近年來,利用絮凝法對中藥水提液進行凈化除雜處理成為一項新興的生產(chǎn)技術,已引起我國中藥制藥行業(yè)的廣泛關注[1].研究表明[2-5],采用絮凝法處理中藥水提液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不僅澄清效果好,而且具有成本低、操作工藝簡單、有效成分損失小等優(yōu)點,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絮凝反應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影響因素繁多,包括原液和絮凝劑的種類及性質(zhì)、溫度、pH值、攪拌強度和時間等.其中溫度是影響絮凝效果的重要條件,它既影響化學反應,也影響液體黏度,從而影響顆粒的運動速度以及絮團的形成和凝聚等[6].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反應溫度對中藥水提液絮凝效果的影響,并從動力學角度對影響機理進行分析,為合理確定絮凝條件,提高絮凝效率提供依據(jù).
以薄荷飲片為實驗原料制備中藥水提液.稱取薄荷 200 g,加足量水浸泡 30 min,放入YFY13B型電煎密閉煎藥機中加入2 200 mL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后煎煮60 min,倒出藥液,冷卻備用,藥液質(zhì)量濃度約為0.1 g/mL.
選用天然有機高分子絮凝劑殼聚糖為實驗藥劑,其來源廣,價格低,可滿足中藥制備安全衛(wèi)生要求,并已被證明有良好的絮凝效果[7].準確稱取1 g殼聚糖放入100 mL容量瓶中,用體積分數(shù)為1%的乙酸溶液定容配制成質(zhì)量分數(shù)為1%的殼聚糖溶液,充分溶脹24 h后備用.
研究采用間歇實驗方法,反應容器為50 mL燒杯,使用1-DF-101S型磁力攪拌器使燒杯內(nèi)液體充分混合,攪拌速度為1 300 r/min,攪拌時間為30 s.該攪拌器帶有恒溫水浴,可將燒杯內(nèi)液體加熱至所需溫度并保持恒定,考察的溫度范圍為20~60℃.實驗中絮凝劑用量為1.2 g/L,在不同溫度下完成反應后靜置,觀察現(xiàn)象并測量實驗數(shù)據(jù).
1.4.1 絮凝去除率
取沉降穩(wěn)定后的上清液10 mL,以蒸餾水為參比,使用722型可見光分光光度計,在550 nm波長下測量上清液透光值,作為混濁度的指標,計算藥液的絮凝澄清率.
絮凝(澄清)率=(絮凝前的混濁度-絮凝后的混濁度)/絮凝前的混濁度×100%.
1.4.2 黃酮損失率
參考《中草藥有效成分分析法》中的總黃酮質(zhì)量分數(shù)的方法來測定.按要求配制蘆丁標準液,用分光光度計在510 nm波長下測吸光度,繪制吸光度與濃度的關系曲線.取沉降穩(wěn)定后的上清液10 mL,用分光光度計測出吸光度,然后根據(jù)標準曲線換算成總黃酮質(zhì)量分數(shù).
總黃酮損失率=(絮凝前總黃酮質(zhì)量分數(shù)-絮凝后總黃酮質(zhì)量分數(shù))/絮凝前總黃酮質(zhì)量分數(shù)×100%.
1.4.3 絮凝沉降曲線
從攪拌停止開始計時,每隔一定時間測量容器中藥液的澄清層高度,直至溶液沉降穩(wěn)定,即澄清層高度不再隨時間變化為止,根據(jù)數(shù)據(jù)可繪制出以沉降時間和澄清層高度為坐標的絮凝沉降曲線.在該曲線上利用作圖軟件origin 8.0對時間求導數(shù),即可得到沉降速度隨時間變化曲線.
絮凝去除率是表征殼聚糖對薄荷水提液凈化除雜效果的重要指標,分別在20℃、30℃、40℃、50℃和60℃條件下進行對比實驗,測試上清液透光值并計算絮凝去除率,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在考察溫度范圍內(nèi),30℃時可得到最佳的絮凝澄清效果,絮凝去除率高達93 %,藥液中大部分大分子、膠體粒子及固體懸浮顆??捎行コ芤和该鞒吻澹纫泊蟠蠼档?在20℃下反應時,絮凝效果也較好,絮凝去除率達到90%,說明殼聚糖對薄荷水提液的凈化處理在室溫下就可以有效進行,但此時和30℃時相比,由于溫度下降導致藥液黏度增加,溶液中膠體粒子和懸浮顆粒的熱運動受到抑制,顆粒與絮凝劑碰撞幾率降低,因此導致絮凝去除率略有下降.但當反應溫度大于30℃時,隨著溫度的升高,絮凝效果反而逐漸下降,到60℃時,絮凝去除率僅為68.2%.盡管此時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顆粒碰撞的頻率增加,但溫度較高時溶液中的絮凝劑高分子鏈易收縮,老化斷裂,降低架橋功能,另外由實驗現(xiàn)象觀察可知,高溫時絮團形成和沉降速度很快,在沉降過程中來不及捕獲懸浮顆粒就沉落到底層,使其對體系中剩余的膠體顆粒絮凝得不夠充分、徹底,導致絮凝去除率低,絮凝效果差.
圖1 溫度對絮凝去除率的影響Fig.1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flocculation rate
利用絮凝法處理中藥水提液,其目的在于去除藥液中的雜質(zhì)和無益成分,但同時必須盡可能多的保留有效成分.薄荷水提液中除含有淀粉、蛋白質(zhì)、鞣質(zhì)、樹膠等無效成分外,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黃酮類化合物,即黃酮和黃酮苷,因此考察黃酮損失率是反映絮凝效果的另外一個重要指標.同樣在不同溫度下進行實驗,測得各條件下的黃酮損失率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在室溫下,即20~30℃范圍內(nèi),黃酮損失率較低,僅為10%~15%,隨著溫度的升高,有效成分的損失率逐漸增加,60℃時,損失率超過30%.與圖1對比可知,黃酮損失率和絮凝去除率隨溫度的變化呈現(xiàn)相反的趨勢,說明黃酮的保留與絮凝效果無直接關聯(lián),而黃酮類物質(zhì)與絮凝劑之間的結合是以化學吸附為主要機理,且這種化學吸附很可能是吸熱反應.
圖2 溫度對黃酮損失率的影響Fig.2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flavanones loss rate
絮凝動力學討論絮凝的速度問題,只有具有一定速度的絮凝過程才能滿足對出液量的要求,因此才具有實際意義,所以對絮凝動力學的討論是絮凝學的重要方面.圖3和圖4分別為不同溫度條件下的絮凝沉降曲線和沉降速度曲線.
圖3 不同溫度時澄清層高度隨時間變化曲線Fig.3 Change of settling section height with tim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圖4 不同溫度時沉降速度隨時間變化曲線Fig.4 Change of settling velocity with tim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絮凝沉降曲線分別以沉降時間和澄清層高度為橫縱坐標,由圖3可以看出:澄清層高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可分為4個階段,即誘導期、快速沉降期、慢速沉降期和絮體壓縮期.在誘導期,膠體與殼聚糖分子發(fā)生架橋凝聚現(xiàn)象,形成絮團且絮體長大、沉降,在這一階段絮凝起主導作用,沉降速度雖小卻有變大的趨勢.伴隨著絮團逐漸長大,所受重力增加,沉降速度也不斷增大,體系進入快速沉降期,但根據(jù)stokes定律,膠粒沉降的阻力系數(shù)與粒子半徑成正比,故絮團長大時沉降阻力亦增加,從而阻礙沉降速度的繼續(xù)增長,當這2種相反的作用相互平衡時,絮體的沉降速度達到最大值,曲線上的拐點反映了絮凝沉降的這一特征.此后,絮凝沉降進入慢速沉降期,在此階段絮體繼續(xù)長大,但沉降阻力的增加大于重力,絮體的沉降速度持續(xù)下降,此時沉降起主導作用.隨絮體不斷沉入底部,分散體系中遺留下來的絮體顆粒不僅數(shù)量減少而且沉降速度也越來越慢,進入絮體壓縮期,直至最后澄清層高度基本不再隨時間變化.由圖3可以明顯看出:隨反應溫度的升高,誘導期縮短,尤其在50℃和60℃時,整個絮凝沉降過程幾乎在瞬時完成.另外,溫度的提高,使代表速度最大值的曲線拐點位置提前,且體系穩(wěn)定后的澄清層高度增大.
利用作圖軟件origin 8.0在圖3中曲線各點對時間進行求導,可得到圖4所示的沉降速度曲線.從圖4可以看出沉降速度隨時間的變化呈現(xiàn)出先快速上升后逐漸降低直至最終趨近于零的一種趨勢,這與對圖3中曲線4個階段的分析一致.由圖4可以得到各反應條件下的初始絮凝速度和最大絮凝速度,結果見表1.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在30~40℃范圍內(nèi)曲線非常接近,2種速度差別都不大,20℃時絮凝速度明顯減小,而當溫度升高到50℃以上時,絮凝速度值顯著增加.這是由于溫度升高,溶液黏度減小,顆粒運動阻力減小,同時分子熱運動加劇,增加了顆粒間及顆粒與絮凝劑高分子間的碰撞結合幾率,另一方面,高溫也可增強絮凝劑分子鏈基團的活性.由此可以得出結論:30~40℃是絮凝反應比較穩(wěn)定的范圍,溫度升高或降低對結果影響不大;溫度變化對初始絮凝速度影響較大,即在絮凝起主導作用的誘導期內(nèi),絮團的形成受到明顯影響;而在以沉降為主導的絮團聚結長大階段,溫度的影響有所減弱.
表1 不同溫度下的絮凝沉降速度Table 1 Flocculation velocity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在室溫條件下,即20~30℃范圍內(nèi)利用殼聚糖處理薄荷中藥水提液就可得到很好的絮凝效果,絮凝去除率可達90%以上,而黃酮損失率低于15%.隨著溫度的升高,不但絮凝效果下降,且不利于藥液中有效成分的保留,同時增加能耗和成本.通過絮凝動力學分析可知,隨著溫度的升高初始絮凝速度和最大絮凝速度都顯著增加;30~40℃是絮凝反應比較穩(wěn)定的范圍,溫度升高或降低對結果影響不大;溫度變化對絮團形成階段的影響大于對絮團成長階段的影響.綜上所述,可確定30℃為最適宜的反應溫度.
[1] 羅國安,王義明,饒毅.中藥中成藥現(xiàn)代化進程[J].中成藥,2000,22(1):71-79.
[2] 張建偉,王中原,范紅偉.中藥水提液的絮凝和選擇性絮凝[J].中草藥,2006,37(8):1271-1275.
[3] 蔣敏,夏新華.殼聚糖用于湘A-2號顆粒的絮凝工藝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15(6): 33-36.
[4] 和萬芬,楊敏,林詩云,等.膨潤土對金銀花的吸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4):343-346.
[5] 李真,賈亮,賈紹義.中藥有效成分提取技術及其應用[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2005,22(6):450-455.
[6] 常青.水處理絮凝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31-49.
[7] 花蓉蓉,周恭明,曹大偉.殼聚糖的絮凝性能研究[J].化工進展,2008,27(3):3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