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亮
眩暈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癥狀,也是急診科常見的急癥之一。筆者所在醫(yī)院2007~2010年共收治68例眩暈患者,現(xiàn)對其病因和診療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男38例,女30例,年齡45~80歲,其中45~49歲8例,50~59歲21例,60~69歲30例,70歲以上9例。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眩暈,發(fā)作時視物旋轉或傾倒,伴有惡心嘔吐、不敢睜眼、面色蒼白。21例患者有耳鳴、耳部悶脹感及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3例患者有視力障礙,18例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其中2例劇烈頭痛、頸部強直,1例出現(xiàn)飲水嗆咳、吞咽困難;28例出現(xiàn)眼震;16例患者有面部、上肢麻木,肢體運動障礙,失語及短暫的共濟失調;13例有精神障礙如抑郁、焦慮[1]。合并高血壓20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癥者11例。
1.2 輔助檢查 經顱多普勒檢查32例,其中20例異常,多提示椎動脈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痙攣、頸內動脈供血不足;頸椎X光片或CT檢查40例,發(fā)現(xiàn)頸椎退行性變者31例,有不同程度的頸椎椎間盤突出、椎體前緣骨質增生、生理彎曲變直、椎間孔狹窄、韌帶鈣化、小關節(jié)肥大等;發(fā)作時或2~3 d后有46例行頭顱CT檢查,其中3例行頭顱MRI檢查,提示基底節(jié)區(qū)梗死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小腦梗死3例,小腦出血1例,延髓背外側梗死1例,腦萎縮12例,其余患者的頭部CT及MRI檢查無陽性發(fā)現(xiàn)。
1.3 治療方法 中老年眩暈常為病理性的,病因復雜,多與頸椎病、腦供血不足有關,因此針對病因治療是基礎,同時給予擴血管、改善腦代謝、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能較好地控制癥狀,在緩解期預防性治療以防止復發(fā)。其措施包括:(1)病因治療:根據(jù)不同的病因給予相應的治療;(2)對癥和支持治療:鎮(zhèn)靜藥、抗組胺藥、抗膽堿能藥、部分中藥和其他擴血管藥物。對惡心嘔吐嚴重者如無禁忌證氯丙嗪也是不錯的選擇。對劇烈嘔吐一般止吐劑無效時可考慮使用格拉司瓊類,效果不錯。另外利多卡因40~60 mg靜脈注射對內耳性眩暈和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眩暈皆有良效,伴有耳鳴者亦有效,考慮與利多卡因可使腦干結構生物電活動正?;厔?,解除血管痙攣有關。對不能進食和有嘔吐的患者營養(yǎng)支持必不可少,尤其要注意電解質紊亂,密切監(jiān)測,及時進行糾正;(3)避免誘因預防發(fā)作:眩暈發(fā)作多與勞累、情緒激動、寒冷刺激有關,有季節(jié)性發(fā)作傾向,應避免上述誘因。有針對性地對危險因素進行一級和二級預防,如改變生活方式,戒煙,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頸椎病及應用抗血小板、抗凝藥物等。
經臨床表現(xiàn)結合相應的輔助檢查確診的51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性眩暈和內耳性眩暈患者經過上述對癥和支持治療24~48 h后,眩暈癥狀都得到明顯緩解,經治療后1周內痊愈出院。對因腦卒中所致的13例眩暈患者,給予積極的對因、對癥和支持治療2~4周后,其中6例患者眩暈癥狀完全緩解,其余患者癥狀減輕,但遺留不同程度的頭暈癥狀,治療效果較差。4例患者治療無效,轉上級醫(yī)院進一步診治。
3.1 病因分析
3.1.1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tǒng)供血腦干、小腦、枕葉及顳葉底面、內耳,在解剖和病理學上有以下特點:易發(fā)生動脈硬化;兩側椎動脈管不等甚至單側缺如;穿行在C1~6頸椎橫突孔這一活動度極大的骨性隧道中,并且頸椎及周圍組織是多種病變好發(fā)區(qū),可能波及椎動脈供血。椎-基底動脈本身發(fā)生動脈硬化、痙攣、血壓波動或血黏度異常升高等均可引起供血不全,導致中樞性眩暈,單側或雙側耳鳴及不同程度的神經性耳聾,約半數(shù)患者有頭痛,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最突出,如惡心嘔吐、出冷汗等,部分患者有共濟失調、眼震、一過性黑朦及猝倒發(fā)作,嚴重者有腦干定位體征,多在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后緩解,經顱多普勒可見椎動脈系統(tǒng)硬化甚至有附壁血栓,本觀察組屬于此病者26例,占38.2%。
3.1.2 頸性眩暈 椎動脈頸段可受以下各種原因的影響造成血流障礙,如頸椎病、環(huán)枕畸形、頸肌或頸部軟組織病變、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等。本文以頸椎病常見,有22例,占32.4%頸椎退行性骨質增生、肥大、椎間孔狹窄,對椎動脈產生機械壓迫,頸部交感神經叢受刺激使椎動脈痙攣,造成缺血,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性眩暈,多與轉頸及體位有關,有明顯的發(fā)作期和緩解期,伴有惡心嘔吐、頸部疼痛僵硬,部分患者有面部、上肢麻木,復視,枕神經痛,其癥狀晨起重,很少有耳鳴耳聾,經顱多普勒常有椎動脈受壓的表現(xiàn),頸椎影像學檢查多在C4~6有異常。但是也有人認為單純頸椎病是否能引起眩暈,目前爭論較大,很難證實兩者有關,除非有證據(jù)說明頸部的病變對椎動脈有壓迫現(xiàn)象才能說明是頸性眩暈。
3.1.3 腦梗死或腦出血 本文經過CT或MRI證實新發(fā)梗死9例,其中1例為延髓背外側梗死,表現(xiàn)為典型的Wallenberg syndrome(延髓背外側綜合征)[2],其余皆有局灶定位體征;小腦出血1例,有劇烈眩暈、共濟失調和頭痛;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皆有頭痛惡心嘔吐和頸部強直。
3.1.4 內耳性眩暈 結合病史,本觀察組確診者3例,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旋轉性眩暈,感音神經性聽力減退、耳鳴、耳部脹滿感,發(fā)作時伴有眼震,有明顯的緩解期[3]。
3.1.5 多病因共存 屬此類者16例,占23.5%,長期抽煙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精神障礙等是老年人眩暈的綜合病因,其特點是兼有以上多種疾病,眩暈無明顯的發(fā)作緩解期,常伴有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焦慮等,針對病因治療多能緩解。
3.2 預后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高血壓和腦梗死是造成中老年眩暈的常見病因,在一定誘因下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如單一病因所致的內耳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等在老年人中少見。經過系統(tǒng)治療,眩暈多能緩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很少發(fā)展到完全性梗死,預后較好。但是老年人往往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如突發(fā)眩暈暫時不能排除一些危急重癥,如急性腦血管病,應十分警惕并做好相關的診治措施,如得不到及時的診治,預后往往較差。
[1]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0-22.
[2]茅志成.實用急診鑒別診斷學[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5:569 -579.
[3]羅蔚慈.協(xié)和醫(yī)學詞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