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二療養(yǎng)院,266071)
針灸配合心理疏導治療腸道易激綜合征36例
唐偉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二療養(yǎng)院,266071)
艾灸;針刺;心理疏導;腸易激綜合征
腸道易激綜合征是較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臨床上以經常腹痛、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xiàn)為特征。本病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屬于中醫(yī)學的“瀉泄”、“便秘”、“腹痛”、“郁證”等范疇。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肝郁脾虛是本病發(fā)生的病因病機,治療多從肝脾胃入手[1],采用中藥[2-3]、針刺、灸法等有效方法。筆者用艾炷隔姜灸輔以針灸及心理疏導治療腸道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36例患者為門診及住院病人,均被確診為腸道易激綜合征,排除器質性病變,男21例,女15例;病程2年以內19例,2~5年11例,5年以上6例。
艾炷隔姜灸取神厥、關元兩穴,神厥穴上,可先放細鹽少許。取鮮姜切成片,用針刺10余小孔,置于兩穴位上。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感覺灼熱時更換艾炷,每次5~8壯,隔日1次。選穴:腹痛為主者以天樞、足三里、公孫為主穴;便秘為主者以大橫、支溝、照海為主穴;腹瀉為主者以中脘、上巨虛、陰陵泉為主穴;氣滯者加太沖,氣虛者加氣海,陽虛者加腎俞、三陰交。腹部穴用徐徐提插刮針手法,余穴實證提插捻轉,虛證捻轉刮針手法,留針30 min,1次/d,10次一療程。
在治療過程中,醫(yī)者要耐心聽取患者訴說病情,讓患者感到醫(yī)生能完全接受自己的訴說;并細致做病人的思想工作,指導病人轉移情緒,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改善人際關系,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適應社會環(huán)境,找出病情加重的原因和誘因進行預防。
3.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成形,黏液消失,大便次數(shù)正常,無不適癥狀;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大便基本成形,時夾少量黏液;無效:治療5個療程后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22例,占61.1%;有效13例,占36.1%;無效1例,占2.8%。總有效率97.2%。
艾炷隔姜灸有溫陽化氣、補腎、助陽化氣以行水濕的功效[4]。下元溫,脾胃健則下利之勢止。氣化行則復結腸傳導之功。針灸天樞、足三里可調整腸胃氣機[5],針灸太沖等疏肝解郁,諸穴合用,標本兼顧。腸道易激綜合征的病人因情緒心理變化而影響自主神經功能,使結腸蠕動和內分泌失調,使腸道平滑肌經常受到刺激而收縮,故排便次數(shù)增多。病人因反復發(fā)作此病,故而思想壓力加重,情緒反應更加明顯,反過來又加重病情,艾灸與針刺穴位對機體有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從而使機體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時輔以心理疏導,以減輕或消除病人思想顧慮,從而在發(fā)病原因上起到調整和治療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1]王蘇娜,王祖紅,謝蘇娟,等.從心論治腸易激綜合征的探討[J].中國針灸,2010,30(11):957-959.
[2]孫長清,李聯(lián)社.理氣健脾湯治療腸易激綜合征160例[J].陜西中醫(yī),2008,29(2):189-190.
[3]曹繼剛,楊勝蘭.疏肝補脾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31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6(2):119-120.
[4]劉朝霞.針刺與艾灸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6):24.
[5]儲浩然,王志紅,楊駿,等.點灸特定穴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9,29(2):113.
1005-619X(2012)05-0438-01
20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