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晉
(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三國演義》在明清時期的傳播對民族精神的影響研究
黃 晉
(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其在明清時期的廣泛傳播對中華民族精神產生了不可或缺的深遠影響:樹立了集“忠義”和“神勇”于一身的崇拜偶像—關羽,提升了民族篤信好義精神,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增強了民族憂患意識。
三國演義;明清時期;傳播;民族精神;影響;研究
《三國演義》在明清時期的廣泛傳播對古老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產生極其重大影響:樹立了集“忠義”和“神勇”于一身的崇拜偶像——關羽,提升了民族篤信好義精神,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增強了民族憂患意識。使整個中華民族精誠團結,眾志成城,在明清時期英勇抗擊外域的進犯,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使雄偉強大的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千多個人物形象,其中經典人物就有諸葛亮、關羽、張飛、劉備、曹操等數(shù)十個,關羽是最成功并且最出彩的其中一個。而且,關羽被歷代皇帝不斷冊封,直到被封為“蓋天古佛”,成為人與神的極致,受到了明清時期乃至今天人們的廣泛推崇和拜祭。清代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對關羽給予了至高的評價:“歷稽載籍,名將如云,而絕倫超群者莫如云長。青史對青燈,則及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及其英靈。秉燭待旦,人傳其大吉;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心則趙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過人,意則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嚴正過之,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1]
(一)關羽的“忠”
《三國演義》中的“武圣”關羽受到了歷代統(tǒng)治階級特別是明清時期最高統(tǒng)治階級歷代皇帝的不斷冊封。原因是其一生對于漢室皇朝正統(tǒng)蜀漢劉備忠心耿耿,義薄云天。即便是劉備走投無路非常落魄,并且面對曹操的厚愛以及功名利祿等誘惑時,關羽對劉備“忠義”的信念依然忠貞不二,一生矢志不渝地追隨劉備。而且,其智勇雙全,儒雅過人。
關羽出場伊始便立即表現(xiàn)出對漢室皇朝以及對劉備的一片忠心赤膽。屆時,漢室皇朝傾危,奸臣當?shù)溃包S巾軍”犯上,關羽立即投軍破“賊’,與志同道合共謀大業(yè)的漢室“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劉備以及涿郡好漢張飛在桃園“三結義”。并且,祭禮焚香再拜而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黃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盵2]從“救困扶?!薄ⅰ吧蠄髧摇?、“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義忘恩”、“天人共戮”等誓言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關羽內心深處已經深深地打上了忠于漢室皇朝特別是忠于劉備的烙印,并且終生不渝。因為在關羽心目中,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后,漢景帝玄孫”,代表了漢室皇朝正統(tǒng)。因此,他不僅視劉備為兄長,而且更盡君臣之道。
當曹操獲悉關羽已經獲悉劉備在河北擬投奔劉備時,欲極力挽留關羽,故特派關羽摯友張遼前來試探,面對深交但是不同陣營的朋友張遼的探問:“兄與玄德交,比弟與兄交如何?”[2]關羽態(tài)度極其鮮明,并無一點敷衍和含糊地回答張遼:“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也,豈可共論乎?”[2]張遼并不甘心,于是再追問:“今玄德在河北,兄往從否?[2]關羽立即斬釘切鐵地回答:“昔日之言,安肯背之?文遠須為我致意丞相?!盵2]從關羽與張遼寥寥數(shù)句對話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曹操、張遼對關羽的厚愛以及挽留之情,而且更加可以看出關羽對于蜀漢特別是劉備的忠貞不二,絲毫不會為任何利誘所動搖,關羽對劉備的忠心在此表露無遺。下臣對于君主的絕對忠心這正是明清時代統(tǒng)治階級覺得尤為珍貴和難得的,完全符合明清時期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要求和需要。為什么關羽倍受明清時期歷代皇帝的推崇和喜愛并且不斷追加其封號?原因也在于此。明清統(tǒng)治階級渴望樹立關羽這樣這個絕對忠誠于皇帝的楷模,以便感染明清時期的達官貴族甚至普通老百姓,使他們絕對效忠于皇帝,誓死追隨皇帝,維護皇帝的皇朝統(tǒng)治政權。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還刻畫了關羽與曹操的“三個約定”來再次凸顯關羽對于漢室皇朝和劉備的忠心耿耿:“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yǎng)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望文遠急急回報?!盵2]“降漢不降曹”只是作者為了凸顯關羽對漢室皇朝的忠心而找的托辭而已,正如曹操所言:“吾為漢相,漢即吾也?!盵2]關羽向曹操投降本來是一件極其羞辱的事。但是,經過羅貫中的妙筆生花,不僅對關羽“忠義”的高大形象毫無影響和損傷,亦毫無羞辱之感。而且還使關羽成為忠義的化身,使其形象更為高大突出。特別是第三條:“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 這才是關羽降于曹操的真正原因,這樣更加使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的形象深入人心。
面對曹操屢屢利誘,他完全不為之所動。即便后來被迫“降漢不降曹”時,關羽也表現(xiàn)出了對劉備無比的忠心:他將曹操相送的綾錦金銀器皿送與二嫂收貯存;美女服侍二嫂;異錦新戰(zhàn)袍穿入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曹笑曰:“云長何如此之節(jié)儉?”[2]關羽毫不掩飾地回答:“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承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于上。”操曰:“真義士也!”[2]而當曹操將呂布坐騎赤兔馬送與關羽時,關羽卻“再拜稱謝”。曹操不悅并問其故,關羽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盵2]曹操“愕然而悔”。關羽面對曹操贈送的美女金帛等均不動心,而對曹操贈送的赤兔馬卻“再拜稱謝”后并欣然受之,為的是“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關羽對于劉備的赤膽忠心無可復加,舉世無二。
在《三國演義》中,諸如此類刻畫關羽忠心的故事情節(jié)不少,作者匠心獨運的目的便是為了刻畫關羽對漢室皇朝特別是對劉備忠貞不二,使關羽忠義形象更加能夠深入民心,成為我國“忠義”的化身和偶像,而倍受統(tǒng)治階級和廣大民眾的推崇和喜愛。
(二)關羽的“義”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除了對漢室皇朝特別是對劉備忠心耿耿外,還有另外一個顯著特征:“義”。關羽的“義”,是“義薄云天”,是對結拜兄弟特別是對兄弟兼君主的劉備披肝瀝膽的無私情義。正如劉、關、張在“桃園三結義”時結拜為異姓兄弟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盵2]從此,關羽與劉備便生死不離,一生追隨劉備南征北戰(zhàn),立下了汗馬功勞。
關羽的“義”不僅表現(xiàn)在對劉備的無私情義,還表現(xiàn)為對朋友甚至對敵人的恩義、豪義。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表現(xiàn)出了關羽對曾經有恩于自己的敵人曹操的恩義之情。當時,曹操帶著赤壁之戰(zhàn)中遭受慘敗的將士如喪家之犬狼狽逃竄::“此時人皆饑倒,馬盡困乏?!录诐裢福瑐€個不全;……正值隆冬嚴寒之時,其苦何可勝言!……死者不可勝數(shù)。號哭之聲,于路不絕?!盵2]當時,曹操及其所帶的殘兵敗將走投無路,死傷無數(shù)。突然,關羽提刀攔住去路:“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云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盵2]曹操自知不能戰(zhàn),即使戰(zhàn)也是死路一條。于是便向關羽求情:“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薄蔽尻P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2]“關云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后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2]
面對此情此景,恩義的關羽只好義釋曹操。本來,人困馬乏的曹操等人已成甕中之鱉,關羽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斬之擒之,可以為蜀漢立下第一大功勞。但是,具有恩義之情的關羽想起以前曹操對自己的種種厚待之處,于心不忍,寧可冒著違抗諸葛亮軍令被斬首的生命危險也“義釋曹操”,關羽恩義的性格特征在此表露無遺。后人有詩評價此事:“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盵2]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敘述的著名戰(zhàn)爭“關羽誅顏良”則充分表現(xiàn)了關羽具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豪義之情。當時,袁紹遣派大將顏良作先鋒,率十萬精兵進攻白馬。曹操引兵十五萬,分三隊迎敵。顏良勇不可擋,連斬曹營的宋憲、魏續(xù)兩員大將,連曹操手下著名大將徐晃也僅與顏良戰(zhàn)二十個回合便敗下陣來,“諸侯栗然”,曹操“心中憂悶”。于是,謀士陳煜向曹操推薦關羽出戰(zhàn)迎敵,關羽欣然受命。“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沖彼陣。……顏良措手不及,被關云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栓于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zhàn)自亂。曹軍乘勢攻擊,死者不可勝數(shù),馬匹器械,搶奪極多?!盵2]
《三國演義》前面用了較大篇幅來描寫顏良連斬曹操數(shù)員大將的勇猛,作者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為后面關羽出場作鋪墊。如此武藝高強勇猛無比的先鋒顏良卻被關羽一刀便刺于馬下,并被割了首級,關羽“如入無人之境”。把豪義無比、武功絕倫的關羽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本來,顏良率領的十萬精兵“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嚴,嚴整有威”。[2]但是,顏良被關羽所斬后,河北兵便不堪一擊,“不戰(zhàn)自亂”,“死者不可勝數(shù)”,小說還從側面刻畫了關羽之神勇,并且勇不可擋。
(三)關羽的“勇”
關羽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是光輝燦爛、光芒四射的一生,其南征北戰(zhàn),所向披靡,無人能敵:過五關斬六將,斬華雄,誅顏良,刺文丑……以及單刀赴會、刮骨療毒等,無不表明關羽勇猛過人,其他武將僅是其陪襯而已,特別是被關羽斬于馬下的武藝高強的華雄、顏良、文丑更是反襯了關羽的勇猛無比。關羽被譽為“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1],乃實至名歸,絕非浪得虛名。無名氏在《老圃叢談》中也對關羽給予了至高評價:“關羽為三國名將,以曹操之善用兵,乃至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宜諸葛亮稱為“絕倫超群?!盵3]
特別是《三國演義》第五回描寫的“溫酒斬華雄”這個故事情節(jié)對于刻畫關羽的神勇過人尤為傳神。當時,華雄引鐵騎下關,來到袁紹、袁術陣前大罵搦戰(zhàn)。袁術驍將俞涉出戰(zhàn)迎敵很快被斬,“俞涉與華雄戰(zhàn)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2]于是,太守韓馥手下上將潘鳳應令出戰(zhàn)也被斬?!叭ゲ欢鄷r,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2]屆時的緊張氣氛被渲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袁紹、袁術等諸侯的手下大將均噤若寒蟬,唯恐被號令迎戰(zhàn)華雄,則無異于送死。
正在此時,關羽主動請纓出戰(zhàn)。曹操覺得關羽相貌不凡,并且勇氣逼人,故教釃熱酒一杯壯行,“關羽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鲑~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鶯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2]《三國演義》小說雖然沒有直接描寫關羽如何斬殺華雄的精彩過程,但是通過側面描寫華雄僅用兩三回合便斬殺俞涉、潘鳳兩員大將,已知華雄武藝超群,令眾英雄“皆失色”。而關羽僅用“溫酒”的短暫時間便將華雄之頭斬下,更加凸顯了關羽的神勇無以復加,無須累贅,讀者已經對關羽的神勇佩服得五體投地,并且敬若神靈。
關羽的神勇,不僅是其武藝超群,而且還毅力驚人,非常人所能企及?!度龂萘x》第七十五回中描寫的“關公刮骨療毒”再次使關羽的神勇到達極致。關羽在攻樊城時被曹仁的五百弓弩手射中右臂,并且“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2]。于是,四方訪問名醫(yī),華佗慕名而來為關羽刮骨療毒,其刮骨療毒過程令人毛骨悚然,但是關羽卻談笑自若: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并無痛矣。先生真神醫(yī)也!’”[2]《三國演義》在描寫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細節(jié)讓人不得不佩服關羽為“天神”,連華佗也對關羽的神勇贊不絕口:“某為醫(y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2]關羽神勇再次得到驗證。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被描寫得盡善盡美,無人能出其右。為了突出關羽的高大形象,作者采取了史實改編和虛構情節(ji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技巧,不僅對“斬文丑”、“水淹七軍”等史料進行了極大的改編,而且還虛構了“桃園結義”、“單刀赴會”、“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情節(jié),使關羽的高大形象更加完美和理想化,逐步把關羽從人塑造成為“神”一般的大英雄。
《三國演義》作者將關羽塑造成為“神”并非完全沒有依據(jù)可尋,主要源于與元末明初社會民眾對關羽極度的崇拜不無關系。經過歷代文人、戲曲的不斷加工創(chuàng)作,關羽在隋、五代、宋時已經被神化,羅貫中只是進一步將關羽神化加劇而已。無名氏在《老圃叢談》中對此作了說明:“關羽為三國名將,……但古來名將如關羽者甚多,而關羽獨為婦孺所稱,則小說標榜之力。今人動稱關公顯圣,此雖根于小說,然并不始于《三國演義》,隋世已于荊州玉泉寺見靈跡。五代時,蜀王令趙忠義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見《益州名畫錄》),知五代時已盛行關像。宋崇寧間,帝敕天師張?zhí)摼刚訇P羽破蛋尤,復鹽池,見靈,遂封崇寧真君。”[3]
即使關羽被孫權殺害后,《三國演義》把其當作神來描寫則尤為明顯:“關公玉泉山顯圣”、“索命呂蒙”、“追罵孫權”、“托夢玄德”等。在歷代朝代的民間社會,關羽已經逐步被神化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神靈:唐前即被奉為天將或佛寺護法之神。后來,經過歷代皇帝宋元明清時期的不斷冊封,關羽最終由人變成了“神”,成為“蓋天古佛”,而得到民間乃至統(tǒng)治階級的推崇和喜愛,乃至“忠義廟貌滿天下”。統(tǒng)治階級正是利用了關羽“忠義”、“神勇”的鮮明特點,把關羽樹立為“忠義”的楷模來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社會各個階層都把關羽視為保護神。正如一幅楹聯(lián)所云:“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謂蕩乎難名。”《三國演義》對關羽的逐步被神化則起到了推波助瀾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正如清王侃在《江州筆談》(卷下)中所言:“(三國演義》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者,演義之功也。忠義廟滿天下。”[4]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經了五千年滄桑、五千年磨礪并且有著兩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滄桑和磨礪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的龍的精神,“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正是由于古老的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民族不屈精神和凝聚力,所以中華民族能夠擰成一股繩,團結成一個拳頭,永遠屹立不倒。
《三國演義》在明清時期廣泛傳播,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對民族不屈精神的思考,增強認同感,進一步提升了民族的凝聚力。小說塑造了劉備、諸葛亮、關羽等英雄形象,成為明清時期普羅大眾學習和仿效的榜樣,對我們民族不屈精神的構建起到了極強的導范作用。說書人金公趾以小說中諸葛亮等人的忠義思想反復熏染李定國,給了李定國人格的導向,使之大受感觸,從“賊人”脫胎換骨為“忠臣義士”,最后努力報國,犧牲于緬甸。清朝徐鼒在《小腆紀年附考》(卷十八)中對李定國以《三國演義》中的孔明、關羽、張飛和姜維為榜樣的轉變過程予以了記載:“聞之魏源曰:李定國初與孫可望為賊,有蜀人金公趾者,在定國軍中,為說《三國演義》,斥可望為董卓、曹操,而期定國以諸葛。定國大感動曰:‘孔明不敢望,關、張、姜伯約,不敢不勉?!允桥c可望左。其后努力報國,殉身緬甸,為有明三百年忠臣之殿。固由定國有杰士風,非金公趾有以感動之,胡能若是?當時盛夸柳敬亭,而不知有金公趾。附錄之,以廣虞初之采焉?!盵5]
清魏源和清陳康祺分別在《圣武記》和《燕下鄉(xiāng)脞錄》等筆記中均對此事有記載,并把其歸功于《三國演義》傳播與影響。正如清陳康祺在《燕下鄉(xiāng)脞錄》所云:“(指李定國)及受明桂王封爵,自誓努力報國,洗去賊名,百折不撓,殉身緬海,為有明三百年忠臣之殿,則亦傳習郢書之效矣?!盵6]
由于《三國演義》成功刻畫了關羽這個經典的“武圣”形象,其“忠義”、“神勇”、 “儒雅”,人們對他的喜愛和推崇無以倫比,對關羽的溢美之辭無以復加。紀念、祭祀關羽的廟宇遍及神州大地,拜祭之人絡繹不絕。關羽的畫像或雕塑被老百姓供奉于家中的神龕和內室,肖像也被制作成門神畫張貼于大門,關羽被廣大老百姓視為保護神,極大地影響著明清時期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而《三國演義》小說的廣泛傳播對于關羽崇拜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正如黃人在《小說小話》中所云:“乃自此書一行,而壯穆之人格,互相推崇于無上,祀典方諸郊禘。榮名媲于尼山,雖由吾國崇拜英雄宗教之積習,而《演義》亦一大主動力也?!盵7]
篤信好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直以來都傳承不衰,影響和教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度龂萘x》堪稱我國歷史演義通俗小說史上弘揚中華民族信義的典范作品。從第一回至第八十五回所描寫的蜀漢故事,雖然故事情節(jié)曲折多變,人物形象層出不窮,但是都踐行了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時許下的誓言。
為了他們曾經許下的諾言,關羽、張飛一生追隨劉備而萬死不辭。特別是關羽,當其獲悉劉備去向后,立即向厚待他的曹操請辭,不遠萬里“過五關,斬六將”誓死追隨劉備。而劉備對關羽、張飛兄弟的深厚感情亦然,當劉備獲知關羽情況危急后但是消息并未被確認時,劉備已經痛苦不已曰:“孤與云長,誓同生死。彼若有失,孤豈能獨生耶?[2]劉備對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并且踐行了劉、關、張兄弟結義時許下的誓言。當劉備獲悉關羽可能遭遇不幸后立即泣曰:“‘云長有失,孤斷不獨生。孤來日自提一軍,去救云長!’遂一面差人赴閬中報知翼德,一面差人會集人馬。”[2]劉備立即著手調兵遣將營救關羽,為的就是一個“信義”。當劉備確認關羽被害的噩耗后立即痛苦得昏厥于地,“玄德聽罷,大叫一聲,昏絕于地。”[2]劉備被眾文武救醒后悲痛曰:“孤與關、張二弟桃園結義時,誓同生死。今云長已亡,孤豈能獨享富貴乎?”[2]并且,由于劉備喪弟悲傷過度,每日數(shù)次昏絕?!耙蝗湛藿^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淚濕衣襟,斑斑成血?!盵2]為此,劉備發(fā)下為二弟關羽報仇雪恨的毒誓:“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2]“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遂不聽趙云之諫,下令起兵伐吳;”[2]劉備為了當時許下的誓言不惜舉國之力為二弟關羽之仇,為的就是一個“信義”,關羽、張飛之間的兄弟之情由此可見。正如后人所評:“為念當年同誓死,忍教今日獨捐生!”[2]
張飛獲悉二哥關羽遇害的消息后也悲痛不已,日夜哭泣,“血濕衣襟”,并欲立即為前部先鋒起兵為二哥關羽報仇雪恥。“卻說張飛在閬中,聞知關公被東吳所害,旦夕號泣,血濕衣襟?!咳胀?,切齒睜目怒恨,放聲痛苦不已?!w怒曰:‘昔我三人桃園結義,誓同生死,今不幸二兄半途而逝,吾安得獨享富貴耶?吾當面見天子,愿為前部先鋒,掛孝伐吳,生擒逆賊,祭告二兄,以踐前盟!’言訖,就同使命望成都而來。”[2]
劉備、關羽、張飛一生都在踐行在桃園結義時許下的誓言,并且至死不渝,他們兄弟之間的真情厚意婦孺皆知,在中國通俗小說史上極為罕見?!度龂萘x》小說中所蘊含講信義的道德觀念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的民族精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明清時期的老百姓樹立起了講信義的形象楷模,成為明清時期民眾學習和仿效對象。正如明李贄在《三國志敘》所云:“外傳多矣,人獨愛《三國》者何?意昭烈帝崛起孤窮,能以信義結民,延纜天下第一流,托以魚水,卒能維鼎西隅,少留炎漢之祚,殊足快人意?!乐啞度龂氛?,倘尚多古人,將無同志乎?敢以質之知者?[8]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即使是在盛世之時,廣大老百姓的生活也極為艱苦,食不果腹。如果處于諸侯混戰(zhàn)、群雄爭霸的亂世時期,再加上自然災害泛濫成災。那么,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則是最真實的寫照。所以,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憂患意識,這些強烈的憂患意識不僅表現(xiàn)在實際生活中,也表現(xiàn)于文學創(chuàng)作,《三國演義》中便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并且對明清時期的老百姓影響頗大。正如著超在《古今小說評林》中所云:“《三國》,作者實有微旨存乎其間。本陳志之材料而王以漢統(tǒng),得毋悲故宮之禾黍,而借為發(fā)揮哉?《三國志》之漢賊,則通鑒之失,已昭昭矣,必表而初之,不嫌習人聞見乎?吾以為作者排元之決心,不在南山、圣嘆下也?!盵9]
作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憂患意識也表露無遺。而且,著超如此解讀作品其本身就是因為受到憂患意識影響下的產物。明清時期乃至后來眾多評點中,批評者對漢室皇朝政權的衰敗沒落和漢獻帝的軟弱無能以及對奸佞小人寵愛行為表現(xiàn)出了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對董卓、曹操、司馬昭等篡權逆臣表現(xiàn)出了深惡痛絕的鄙視之態(tài),而對于國于民無甚益處的腐儒、理學家也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厭惡之情,這些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都是明清時期民眾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xiàn)。
譬如《三國演義》第四回便通過刻畫董卓一系列的暴行來激起民憤:“自此每夜入宮,奸淫宮女,夜宿龍床。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寨,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余顆于車下,連軫還都,揚言殺賊大勝而歸,于城門下焚燒人頭,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2]董卓燒殺搶奪奸淫令人神共憤,人人得而誅之,也為后來董卓被殺埋下伏筆。其實,作者這樣渲染董卓的暴行也正是為了表現(xiàn)《三國演義》小說對于漢室皇朝因為有董卓這樣的篡權逆臣而擔憂的憂患意識。
中華民族歷代皇朝自古以來就推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統(tǒng)治階級是否能夠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主要看其是否關心民生疾苦,而代表漢室皇朝正統(tǒng)的劉備就是關心民生疾苦而倍受推崇的典范。其一,由于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其身上流淌著漢室皇朝的高貴血統(tǒng),代表了漢室皇朝正統(tǒng),相對于“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等奸臣逆賊來說更須予以尊重和擁護。其二,劉備一生憂國憂民,關心百姓疾苦甚于關心社稷。劉備在窮困潦倒的情況下而三讓徐州;在曹操追兵將至的緊急關頭,卻冒著被追殺的危險不舍棄那些追隨自己的百姓先走,一路照顧他們,直到脫離危險為止;劉備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也不擾民,為的是避免給老百姓帶來傷害。特別是《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中刻畫了劉備被曹操擊敗后愛護百姓冒死攜民渡江的細節(jié),把劉備愛國愛民的憂患意識刻畫得入木三分:“令孫乾、簡雍在城中聲揚曰:‘今曹兵降至,孤城不可久留。百姓愿隨者,便同過江?!瘍煽h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愿隨使君?!慈仗柶?,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于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長催船渡之,方可上馬?!盵2]
面對曹操追兵,劉備本來可以放棄老百姓而獨自渡河逃命,但是其并沒有如此,而是千方百計攜民渡江,并且擔心老百姓渡江有失而“望南而哭”。如此明君如何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劉備施行的是憂國憂民以民為本的“仁政”,與明清時期傳統(tǒng)儒家對明君所提出的要求極為吻合。所以,明清時期士大夫和民眾對劉備的評價甚高。雖然一些士大夫對劉備的一些舉措提出了質疑,認為其目的是為了其政治統(tǒng)治服務,乃政客而已。但是,這種評價終非主流,并未影響眾士大夫特別是廣大老百姓對劉備憂國憂民乃明君的高度贊譽。正因為蜀漢以皇帝為首的統(tǒng)治階級具有愛民惠民的憂患意識,所以也深受老百姓的擁護。《三國演義》小說在明清時期廣為流傳,明清時期讀者對憂國憂民的劉備也情有獨鐘。
即使是被毛宗崗視為“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1]的曹操,其也在《蒿里行》中同樣表達出了深深同情廣大勞動人們生活疾苦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正是《三國演義》中所蘊含的這種憂國憂民的中華民族憂患精神,在明清時期廣大讀者特別是士大夫中引起了強烈共鳴,使他們對《三國演義》以及《三國演義》所樹立的漢室皇朝正統(tǒng)劉備和蜀漢都倍加喜愛。同時,這種憂患意識又極大地影響了明清時期的民眾,使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并且這種憂患意識一直傳承下去,永遠使中華民族保持著憂患的民族不朽精神。
《三國演義》在明清時期的廣泛傳播過程中,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影響,使廣大的老百姓有了“忠義”和“神勇”的崇拜偶像,增強了民族憂患意識。正是由于這種正面的影響和導向,才使中華民族永遠保持者積極向上、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奮斗不止,提升了中華民族信義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才能使中華民族內強素質,外御強敵,才能使強大的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強林,為世界所矚目。
[1] [清]毛宗崗.讀三國志法[C]//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卷首新鐫世德堂本,1769.
[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 無名氏.老圃叢談[C]//魯迅.中國小說史料,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4] [清]王 侃.江州筆談[C]//魯迅.小說舊聞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5] [清]徐 鼒.小腆紀年附考[M].北京:中華書局,1957.
[6] [清]陳康祺.燕下鄉(xiāng)脞錄[C]//筆記小說大觀,北京:中華書局,1957.
[7] 黃 人.小說小話[C]//晚清文學叢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8] [明]李 贄.三國志敘[C]//新鍥京本校正按鑒演義全像三國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7.
[9] 著 超.古今小說評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preading of the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pon the National Spirit
HUANG J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The wide spreading of the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 one of China’s four greatest classical novels-in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exerted powerful and essential influence over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established the lofty ideals of loyalty and exceptional valour, embodied in the person of Guan Yu. The novel uplifted the Chinese people’s faith in chivalry and through its dissemination it improved the cohesion of our nation, strengthening in our people the sense of common suffering.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issemination; national spirit; influence; study
I207.4
A
1673-9272(2012)02-0160-06
2012-01-24
黃 晉(1970-),男,湖南永州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傳播。
[本文編校:楊 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