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祥
(張家口市種子管理站,河北 張家口075000)
冀西北丘陵區(qū)地處北緯39~41℃之間,年平均溫度4~7℃,無霜期90~145 d,10℃以上的活動積溫2 000~3 464℃,且年際間變化很大,低溫冷害時常發(fā)生;該區(qū)為河北省少雨中心,年降水量400 mm,有十年九旱之稱[1].由于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不好,該區(qū)經(jīng)濟落后,糧、油生產一直發(fā)展緩慢,品種老化單一,嚴重地阻礙和影響到當?shù)氐募Z食生產和農民收入.因此,為滿足該區(qū)農業(yè)生產用種的迫切需要,作者在不同生態(tài)區(qū)的5個試點進行了15個雜交玉米新品種的篩選試驗[2,3],旨在篩選出適合該地區(qū)種植的早熟玉米新品種,以提高該區(qū)糧食產量,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表1 供試品種及來源
試驗地點設在萬全原種場、懷安原種場、蔚縣原種場、陽原農業(yè)中心試驗地和涿鹿農業(yè)中心試驗地 (表2).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0㎡ (長5 m,寬4 m),5行種植,種植密度57 000株/h m2.試驗統(tǒng)一按方案及記載檔案要求,進行生育期、植株性狀、抗病抗倒性、產量性狀進行田間觀察記載,成熟后收中間3行,計產面積12㎡,并從中依次取20個果穗,作水分測定和室內考種樣本.
試驗結果采用聯(lián)合方差分析、適應度分析、變異系數(shù)等方法分析,其它試驗結果采用平均數(shù)法統(tǒng)計[4].
由表3可見,在參試的15個品種中,除Dw35、SB2535、先正達407和SL1773較對照減產外,其余品種都較對照增產.其中田豐118平均單產最高,為10 867.5 kg/h m2,較對照增產18.1%;忻黃單156平均單產10 552.5 kg/h m2,位居第二,增幅14.7%;萬佳5827平均單產10 279.5 kg/h m2,增幅11.7%,居第三位;雷豐1號平均單產10 120.5 kg/h m2,增幅10.0%,位居第四;華玉681位居第五,平均單產9 804.0 kg/h m2,增幅6.6%;之后依次是先正達408、吉單27、承700、巡試801、順玉112和W89,增幅在1.3%~5.4%.
表2 試驗點設置及其概況
表3 不同品種在不同試點的產量結果
5個試驗點產量的聯(lián)合方差分析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品種間差異達極顯著 (本試驗誤差變異系數(shù)CV (%)=6.218,誤差在允許的范圍內,試驗數(shù)據(jù)結果有效).
表4 5點聯(lián)合方差分析結果
用LSD法對各品種進行多重比較 (表5),由表可以看出,田豐118、忻黃單156、萬佳5827、雷豐1號、華玉681都較對照巡天16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先正達408較對照增產顯著,吉單27、承700、巡試801、順玉112、W89較對照增產不顯著;先正達407、SL1773、DW35、比對照減產;SB2535比對照減產達極顯著水平.
表5 參試品種的小區(qū)產量及差異顯著性檢測結果
從表5可知,田豐118、忻黃單156、萬佳5827、雷豐1號、華玉668、先正達408、吉單27七個品種的適應度均在60%以上,適應性強;而承700、巡試801、順112、先正達407、巡天16(CK)的適應度在40%,適應性差;W89、DW35、SB2535的適應度在20%以下,適應性極差.
各參試品種的生育期與主要農藝性狀分析結果見表6.由表6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的生育期范圍在124~136 d,其中承700、SB2535比對照早4 d,吉單27、順玉112比對照早2 d,先正達407比對照早1 d,雷豐1號、巡試801、先正達408、SL1773與對照相當;田豐118和忻黃單156較對照晚熟1 d;DW35較對照晚熟2 d;萬佳5827、W89較對照晚熟6 d;只有華玉681比對照晚熟8 d,生育期偏大,不適宜在本區(qū)種植.
表6 試驗品種植株特性及產量性狀調查表
由表還可以看出,16個參試品種的平均株高為241 c m,最高的是SL1773,為256 c m,最低的是順玉112,為216 c m;穗長在17~21 c m,最長的是SB2535,最短的是承700和SL1773;穗行數(shù)在13-18行,最多的是雷豐1號和承700,最少的是先正達408、先正達407、華玉681;千粒重在269~400 g,最高的是順玉112,最低的是DW35;出籽率在80%~89%,最高的是吉單27,最低的是先正達407.綜上可以看出,產量前4位的品種其綜合性狀較優(yōu)良,有的生育期適中,有的穗較長,有的穗行較多,且千粒重都較重,出籽率均在85%以上.
2.4.1 抗病性
通過品種抗病性鑒定和田間調查記載結果,萬佳5827、田豐118、華玉681、雷豐1號、W89為抗大小斑病、莖腐病品種,SB2535、承700、SL1773為感大小斑病、絲黑穗品種.
2.4.2 抗倒性
經(jīng)過各點對不同品種的田間調查統(tǒng)計,萬佳5827、田豐118、巡試801、雷豐1號、DW35平均倒伏在0.6%~2.3%,對照在2.8%;平均倒折在1.4%~3.5%,對照在4.2%;抗倒伏性和倒折性較好.SL1773、承700、SB2535倒伏率均達到4.5%以上,倒折率達到6.2%以上,抗倒伏、倒折性差.
從試驗結果分析得出,試驗品種中的田豐118、忻黃單156和萬佳5827的綜合表現(xiàn)最好,不僅產量高,且適應性好,抗病性強,抗倒性好,屬于高產品種,可在相應區(qū)域進一步擴大試驗和示范.華玉681雖然產量高,但生育期偏大,在一些地方難以成熟,綜合性狀也較差.雷豐1號和先正達408其適應性中等,需繼續(xù)在其適宜的區(qū)域進行試驗.
[1] 洪士霄.冀西北黃土丘陵區(qū)種植業(yè)的困擾與出路 [J].河北農業(yè)科技,1990,(12):5
[2] 薛吉全,馬國勝,路海東.玉米新品種在秦巴高海拔山區(qū)的適應性分析 [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1):87-89
[3] 鄧培延,吳學忠.黔西北特殊生態(tài)區(qū)11個雜交玉米新品種篩選及穩(wěn)產性分析 [J].玉米科學,2004,(12):35-37
[4] 揚昌金,張家衛(wèi).雜交玉米新品種區(qū)域試驗與分析 [J].種子,2001,(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