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華
(肇慶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認知體驗哲學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參照他們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思維、經歷對待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形成一個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的認知方式,而這種互聯的認知方式往往借助轉喻和隱喻機制來實現。
近十多年來,許多研究者非常關注對身體部位及感覺經驗詞語的隱喻研究。其中關于人的感覺(如:視覺、聽覺)和身體器官(如:眼、心、手、手指、掌)等上位隱喻研究的成果較多[1-5]。然而關于人體最基礎的器官,即“足部”的隱喻研究則相對被忽視。鑒于此,文本將從認知體驗哲學的角度,系統探討人體足部名詞(英語為:foot/feet;漢語為:足、腳)在英漢語言中的隱喻機制,包括其隱喻投射的共性和個性以及它所屬的投射域及各個投射背后的理據。
人類如何通過語言將對世界的體驗再現出來呢?認知語義學認為,人類首先用身體來體驗世界,然后認知世界,最后將認知通過心智內化并借助語言符號表示出來。而這個心智內化過程需要通過轉喻、隱喻、概念化、范疇化等機制的幫助來完成。本研究關注的是隱喻機制在人類語言創(chuàng)造上所起到的作用。隱喻不僅是語言現象,它往往被看作是人們表達思維和行動的一種系統方式[1]7-10。認知語義學認為,人類祖先的思維具有“體認”特征,亦即是通過身體來感知世界。他們常把基于其上的經驗作為衡量周圍世界的標準。因而,人們非常熟知的身體部位及感覺經驗的隱喻認知自然成為了人類認識、思維和表達世界的聯系紐帶之一。早在1921年,Kurath就已經發(fā)現,印歐語系中的情感類語言頻繁地衍生自感覺體驗和身體部位詞匯[6]34。后來,Sweetser[7]41進一步提出了,“以身喻心”說,即以社會或身體的外在域喻情感或心智的內在域的理論,認為人的身體及其感覺經驗在隱喻意義形成以及人類概念化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與周圍世界互動的過程中,體驗使人類逐步形成意象圖式,同時獲得一個內在的思維邏輯,再通過人類的理性思維和想象力,發(fā)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義和語言表達。其中,作為感觸器官之一的“足部”必然是人體中傳遞信號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部位。人類正是因為在依靠足部行走、勞動的同時,借助它來認識自然界、表達身體經驗及抽象思維,并創(chuàng)造出語言。所以,這些表示人體部位的詞語極易通過隱喻映射到其它語義域中。
本研究采用的語料為:其一,《牛津高階雙解詞典》[8]和《現代漢語詞典》[9];其二,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10]和現代漢語語料庫[11]。語料選擇的原因是:語料一呈現了詞義演變的大致階段,較典型地反映了足部詞語概念隱喻的投射范圍;語料二真實而又豐富地體現了足部隱喻用法在當代美國英語和現代漢語實際語言語境中的使用情況,因而二者具有可比性①本文的英漢語例子分別取自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和現代漢語語料庫,所以文中各例將不再進行標注。。
人類具有相似的發(fā)展經歷,但同時由于賴以生存的生活環(huán)境存在地域、氣候等差別,這就造成了人類具有相似而又各異的體驗、認知和語言,并產生民族間文化異同。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許多指稱認知域即有宏觀的相似性又有微觀的差異性。因此,關于“足部”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隱喻自然具有共性和個性的兩種表現。本文首先探討“足部”在英漢語言中概念隱喻的共性。
(一)共性研究
1.[足]喻底部/基礎。詞義首先具有原型范疇,再以隱喻為擴展機制創(chuàng)造新義。從足在人體的位置來看,它是處于身體的最底部,這即是“足”的基本原型范疇。這一顯著的特征在英漢語中均被投射到事物的底部位置,而這個含義也最靠近足部的中心范疇。如漢語中的“山腳”、“桌腳”、“腳注”、“墻腳”等;英語中的“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詞匯是對事物底部的投射。此外,與漢語略不同的是“foot”在英語中不僅有名詞域,甚至還擴展到動詞域,具體用法見例(1)。
(1)Virginia will foot the bill for about$130 million in road and subway improvements.(維吉利亞州將付款1 300萬美元來改善道路和地鐵。)
例(1)中,“foot”跟付賬怎么會有聯系呢?追溯詞源,我們就知道早在15世紀,人們便開始使用“foot the bill”這個成語,但當時指的是店家把所有的賬目加起來算出總金額后,寫在賬單的底部(foot of bill or account),于是,“foot”的意思相當于“bottom”。但是到了19世紀,則演變?yōu)橄M者說“foot the bill”了,因此這個短語已經變成了“付賬”的意思。所以,探究英語中“foot the bill”的演變詞源可知該義產生自“foot”的位置②見http://www.chinadaily.com.cn/english/doc/2005-04/28/content_438159.htm。
2.[足]喻社會地位。在英漢語里,足位于人體最底部的這一方位特征還可以被投射到事物的質地和人的社會地位。漢語中足的方位特征首先被投射到質量低級之物,如:下腳料,進而引申為處于社會低層的勞動者,見例(2)。在英語中同樣有用“foot”表示階層低級的用法,如“foot soldier”喻軍銜低的步兵。例:
(2)這就斷了碼頭上腳夫們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們,肚子里的東西一天比一天少。(腳夫喻舊時靠體力擔任傳遞或運輸的人)
3.[足]喻身體健康狀況。從足的構造看,人的足底存在著幾乎所有身體內臟器官的反射區(qū),足底連結著人體的12條經絡中最為重要的其中6條,即脾經、胃經、膀胱經、腎經、肝經和膽經,故稱足底為反映身體健康的鏡子。英漢兩種民族對于以“足”喻身體健康狀況具有共同感覺和高度的認知相似性。例如:
(3)After six-week illness it took me some time to find my feet again.(喻身體恢復健康。)
(4)The manager of the New York Knights was astonished to learn of Hobbs’ age,saying:“Thirty-four years for a rookie is starting with one foot in the grave.”(喻健康狀態(tài)不好或相貌衰老)
(5)這人是個大個子土人,約有40~50歲,寬胸,四肢筋肉突起,手腳強勁。
從上例我們知道,英漢語中都有以腳步有力顯示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腳力虛弱則隱喻身體虛弱,健康不佳。如果一個人的一只腳或雙腳已經踏進了墳墓則隱喻某人因身體虛弱或年老得即將面臨死亡。
4.[足]喻情感。當人感到害怕或生氣時,身體中的氣血就會流通不暢,血液難以循環(huán)到手和腳的微血管末梢,從而直接造成手足溫度下降,產生冰冷的感覺。于是,這種生理現象通過隱喻語言將感知域投射到人的心理和情感域,產生出表達恐懼或憤怒情感的語言。英漢民族在這方面的體驗也有高度的相似性。例如:
(6)While western businesses jump in,some Americans have cold feet(喻美國人害怕了)
(7)嚴肅的氣氛使人連大氣都不敢喘,我更是怕得手腳冰涼。
(8)He was scared from head to foot.(喻整個人被嚇壞了)
例(6)和例(7)說明,足的溫度可以表示人的恐懼情感。在英語里還以神經從頭傳輸到腳的生理過程形象地隱喻人的恐懼情感,如例(8)。再者,英語中有以足部被清潔的動作來表達對人的欽佩情感,如例(9),漢語卻往往運用更多的器官來表達,如欽佩得“五體投地”。
(9)I was swept off my feet by her wit and charm.(她才貌雙全,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值得注意的是,漢語里關于“足部”的隱喻,大多數都與手分不開。如例(7)是將手和足的溫度投射到恐懼或憤怒情感。還有將手和足的動作投射到情感域的現象,如“氣得直跳腳”、“嚇得手腳發(fā)軟”、“慌了手腳”和“手忙腳亂”等動作分別隱喻人的憤怒、恐懼和緊張的情感,而英語中并沒有這樣的表達。
5.[足]喻態(tài)度和做事方式。人類的活動與足部的運動方式息息相關,自然會頻繁地用足部詞匯來構筑人的態(tài)度和做事方式等抽象范疇。英漢語言中用“足”來反映這一隱喻投射的語言表達比比皆是,它們大致可以被分為主體態(tài)度認真踏實和粗心大意兩方面。一方面,如果人在行走時左右雙足扎實平穩(wěn)地著地,他就能夠使身體保持平衡,不易跌倒。因此,基于此認知理據,足部平穩(wěn)的運動方式被隱喻為做事踏實認真、全力以赴的態(tài)度。例:
(10)But even starry-eyed romantics can keep both feet on the ground and a firm grip on their wallets.(喻腳踏實地牢牢地抓住他們的錢袋)
(11)…that will come once we put our best foot forward as a host city,…(喻全力做好工作)
(12)他們對中西天文學均采取去偽存真的科學態(tài)度,并腳踏實地作了大量的工作。
另一方面,如果走路時,一只腳失去平衡就會跌倒失足。所以“失足”在英漢語中被隱喻為主體做事粗心大意而產生的失誤。例如:
(13)I mean,one tiny mistake,one slip of a foot,one step off of a dismount can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old medal。(以失足喻犯錯誤)
(14)三思而后行,這樣可以避免盲目沖動和急躁情緒,防止“一失足成千古恨”。
6.[足]喻智力與能力。從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人類的活動表現與足的運動方式相關。但是有時只有足的運動還不能幫助主體很好完成任務,往往需要靠手、腳四肢的協調配合運動達到快速完成任務的效果。所以,這一運動特征在英漢語里被隱射到主體運動和思維速度,如用手腳配合協調表示主體的動作或思維敏捷,能力強。反之,不協調的四肢運動則表示主體動作愚笨,能力低、辦事效率不高。
(15)You act like you have two left feet.What a Klutz?。ㄓ鞅渴直磕_,像個木頭?。?/p>
(16)Demonstrators protested what they claim is government foot dragging in the search for an AIDS vaccine.(喻工作拖未果)
(17)He focuses on building his agility,speed, and ability to think on his feet.(喻思維敏捷)
(18)鄉(xiāng)下女人手腳利落,樣樣事情干得服服帖帖。
(19)希望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我們再不會因為蹩腳的英文而鬧出笑話。
(20)何博傳對此弄不通,就不應該不懂裝懂,指手劃腳的。就憑何博傳先生這點“三腳貓式”的“蛤蟆功”,怎敢“從井里跳出來”哇哇叫呢?
從上例可以看出,漢語比英語更傾向于用結合上肢和下肢動作的四字詞語來隱喻人的思維和能力,它用“指手劃腳、三腳貓”隱喻人的知識水平不高。英語里還以錯把腳放入口中(put/stick foot in the mouth)這一夸張的隱喻表示主體做事愚蠢或出差錯,以致后悔。漢語里則以“手腳做事毛糙”來進行隱喻。例如:
(21)Well,we’ve all put our foot in our mouth occasionally.(喻說話不得體)
(22)Politician works to remove his foot from his mouth(喻努力修正差錯)
7.[足]喻對思想的約束力。足的運動特征不僅被投射到主體動作思維的靈敏度,它還被投射到主體的思想意識域。如果人的手腳被縛,縮手縮腳,則無法運動,這個概念被隱喻為思想受約束桎梏;相反,放開手腳則隱喻思想大膽,具有創(chuàng)新性。漢語中有束縛手腳和放開手腳。英語則如例(23):
(23)…and she’ll go unless she’s bound hand and foot by a greater duty here。(喻受約束)
8.[足]可喻人際關系。人的行走運動同樣可以隱射到人際關系上。英語中有用 “on friendly footing/firm footing”來隱射與他人的友好關系。實際上,英語中較多地將人在行走時邁錯腳步的活動投射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友好關系上。例如:
(24)Boeing is not going to hold any customers’feet to the fire and lose a customer in the future to a competitor.(喻穩(wěn)定與顧客的關系)
(25)We have put our business with Philips on a firm footing.(喻關系牢固)
(26)The new student started off on the wrong foot with the teacher by answering back rudely.(喻關系搞僵了)
漢語里較少出現用“足”隱喻與他人的關系這樣的用法。然而,在英漢語中共有用一只腳踩兩種物體來隱喻主體與他人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和兩面性。如 “Have a foot in both camp/腳踏兩條船”。
9.[足]喻認可度。從功能角度來看,足是托負起整個人體直立的唯一器官。人類遠祖的前肢與后肢分離和分工,并開始直立行走,乃是人類進化中最偉大的第一步。于是,“足”這一功能在英漢語中衍生出“立足”之隱喻義,并進一步投射到了心智層面,擴展為主體或客體某領域取得初步成功和受到認可之義。例如:
(27)The fact is that this man has come out and has stood on his own two feet.He’s not afraid of anybody.(喻站穩(wěn)腳跟)
(28)…and we try to get this country back on its two feet.(喻國家自立)
在這點上,漢語與英語有完全對應的投射。它們都以“立足、站穩(wěn)腳跟”隱喻人獲得了初步成功。 但漢語的“站住腳”還可以投射到客體或某些觀點受到了認可。例如:
(29)其實,這些論點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二)個性研究
盡管人類有相似的生活體驗和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但是不同的物理環(huán)境會造成各民族間各自特色的認知方式。接下來,我們將探討英語和漢語中“足部”隱喻義。
1.英語中“足部”隱喻為照顧他人。
當獲得他人的照顧和服務時,常常不需要自己親自動手或動腳去做事情,等著他人的服務,因此,在英語中,可以“足”喻照顧、服務。例如:
(30)Everybody should have a week like this, where you’re waited on hand and foot,and you feel kind of like a king。(喻等著他人的服務)
與英語不同的是,盡管漢語中用“閑手閑腳、抱手抱腳”詞語表示“手腳不運動”,但是它們確切的喻義是指人懶散不積極工作,或不關心他事,并沒有“照顧”之義。可見,“足”在英漢語中的隱喻是大同之中存小異。
2.漢語中“足部”隱喻。
a.[足]喻弄虛作假。如果在非生物體上安裝類似手腳的裝置,那么這雙手腳就是假的。因此,漢語中用“做手腳”來隱喻弄虛作假。例如:
(31)有相當一部分加油站在加油機上做手腳,以“短斤缺兩”非法牟利。
b.[足]喻幫手。盡管安裝的手腳是假的,但是它們也會對人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因此,漢語里也有以“作腳”表示幫手之意。例如:
(32)我又不能自去,少不得要他作腳。
本文通過對語料進行系統深入考察后,歸納出關于“足部”的隱喻投射域及其認知理據。請閱表1: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足”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共有11個隱喻投射,其中9個是兩種語言共有的,2個是有差異的。這些概念隱喻大致構筑了英漢語中4類抽象范疇域:智力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社會地位與人際關系、程度。這也佐證了Sweetser提出的“以身喻心”說具有跨語言性。不論是共同的還是差異的投射,都分別是以“足”的溫度、生理構造、位置、運動方式和功能為隱喻理據。比如,“足”喻健康和情感是以它的生理構造特點和溫度為基礎;“足”喻社會地位卑微的人是根據它的位置產生的投射隱喻;“足”喻人態(tài)度、思維/知識/能力是根據它的運動方式投射的結果;“足”喻認可度、幫手等是根據它的功能產生投射隱喻的。追蹤溯源,可知“足部”隱喻義是有一定的理據可循的,這些詞義的產生離不開人類與世界互動的體驗過程,離不開人類心智的內化過程。由于英漢民族對“足”的構造、溫度、位置、運動方式和功能的認識和體驗大致相同,所以會產生共同的隱喻投射;同時,由于二者對“足部”特征的關注點的不同,又會產生差異的投射域。甚至即便二者有共同的關注角度,也會有細微的差異,于是產生各自獨特的隱喻投射,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
表1 “足部”隱喻投射域及認知理據
人們使用隱喻是因為它的高度概括性、修飾性和新奇性。隱喻使人類超越了語言上的限制,讓人類可以將體驗到的豐富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進行理性或美感的詮釋,它在為人類語言創(chuàng)造了無限空間的同時,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便捷的認知途徑。英漢語中從“足”的運動特征隱喻人的思維、能力、知識、情感和人際關系可知“足”總是與人的精神活動緊密相連的。總之,英漢“足部”詞匯語義相似而又相異的引申途徑,顯示出語義引申的民族性,說明了人類存在不完全相同的認知途徑和方式[12]187,也說明了“以身喻心”的概念隱喻在各民族間存在認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相對性。
[1]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7-10.
[2] YU N.Figurative Uses of Finger and Palm in Chinese and English[J].Metaphor and Symbol,2000(3):4.
[3] 陳佳.英漢視覺常規(guī)隱喻比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20-27.
[4] 齊振海.“心”隱喻詞語的范疇化研究[J].外語研究,2004,(6):24-27.
[5] 覃修桂.“眼”的概念隱喻——基于語料的英漢對比研究[J].外國語,2008(9):37-43.
[6]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1:34.
[7] 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41.
[8] 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0] 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http:// www.americancorpus.org/.
[11]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研究中心.現代漢語語料庫[OL].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
[12]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