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少珍
(肇慶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我國很多學者將該詞翻譯為“科學素養(yǎng)”,也有人將其譯為“科學素質”,科學素養(yǎng)與科學素質這2個詞常被混用.目前國家正式文件中統(tǒng)一使用“科學素質”這一詞語,因此筆者也采用這個表述方式.《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1]中指出: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其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根據有關調查,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大多數公民對基本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較低,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則更為欠缺,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區(qū)較為盛行.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
地方院校的大學生畢業(yè)后將成為地方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他們肩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重任,他們的科學素質水平對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以肇慶學院為例,對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學生進行了科學素質調查.目的在于了解地方院校大學生群體的科學素質狀況,為教學改革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實施提供參考.
本調查選取肇慶學院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該校學生大部分來自廣東省各個地區(qū),少部分來自其他省份,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方法采用分層隨機取樣法,按一定比例在肇慶學院的14個二級學院中抽取450名學生(男、女各半)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問卷是筆者根據公民科學素質的定義,參考公眾科學素質調查問卷和有關科學素質的文獻編制而成.問卷為結構型問卷,分為3個維度:對基本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對基本科學方法的了解程度;對科學的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
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為442份,回收率達98.2%,其中文科150份,術科143份,理科149份.在回收的442份有效問卷中,男生217份,女生225份.問卷回收后,運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了分析處理.
調查對象的基礎科學知識題目回答情況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6道關于通用科學知識方面的題目,大學生回答的正確率明顯高于“中國公眾”(據2003年調查結果),這應該與大學生受教育程度較高有關.
大學生與“歐盟公眾”相比,通用科學知識回答的正確率則有高有低,現對其原因分析如下:第1小題,大學生們反映在課堂里并沒有學過與輻射污染食品相關的知識,但回答正確率與歐盟公眾持平,該結果比較理想,這應該與大眾傳媒的宣傳有關.因為2011年日本發(fā)生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危機,中國的大眾傳媒向公眾廣泛傳播有關輻射污染的知識,使有關科學知識得到廣泛普及.
第3、4、6小題,大學生回答的正確率比歐盟公眾高,這可能與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曾較好地接受過相關科學知識教育有關.第2小題,大學生回答的正確率雖然比歐盟公眾高,但也不是很理想,這可能與高中階段文理過早分科,導致非理科學生沒有學好物質結構方面的知識有關.第5小題,大學生的回答正確率低于歐盟公眾,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不太重視地理學科的教學,而高中階段文理過早分科,又導致理科學生沒有學好地理知識有關.
表1 基本科學知識回答正確率統(tǒng)計表 %
第7小題是檢測被測試對象對科學方法了解程度的常用檢測題,本次調查回答正確率為79.9%,這說明多數大學生對概率方法是有一定認識的.
第8和第9小題是筆者針對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的情況設計的,測試了2個與食品有關的化學名詞.“誤把亞硝酸鹽當作食鹽使用致人死亡”的事件,近年已經不止一次地發(fā)生,這是公民缺失某些重要科學知識導致的悲劇.第8和第9小題檢測的結果令人相當失望,正確率很低.知道亞硝酸鹽(亞硝酸鈉或亞硝酸鉀)不是食鹽(氯化鈉)的大學生僅為40.5%;知道碳水化合物是指糖類的大學生只有27.8%.筆者查閱過不同版本的義務教育化學教科書和生物教科書,有的版本介紹了這2個名詞,而有的版本則沒有,因此,學生應答此題的對錯率與學生是否有機會學習該知識有關.
為了解不同專業(yè)和性別的大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是否存在差異,筆者進一步對數據進行了分析處理.首先將大學生對科學知識回答正確的標記為1,算1分,答案錯誤的標記為0,算0分;然后計算每位學生9個小題的總得分;最后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方法對科學知識題的得分情況進行分析.最終結果如下:理科生(6.879 2分)比文科生(6.193 3分)得分高,差異極其顯著(P<0.01);文科生(6.193 3分)比術科生(4.685 3分)得分高,差異極其顯著(P<0.01);女生(6.102 2分)比男生(5.765 0分)得分高,差異顯著(P<0.05).
進一步分析表明,在性別層面上,除了第3和第7小題存在極其顯著(P<0.01)的差異外,其余各題均為差異不顯著.第3小題,女生答題的正確率比男生高;第7小題,男生答題的正確率比女生高.
在專業(yè)層面上比較,前7道題,文科生比術科生回答正確率高,差異極其顯著(P<0.01);第8和第9小題,文科生與術科生差異不顯著,回答正確率都較低.文科生與理科生比較,第1、3、5、7小題差異不顯著;第2和第8小題,理科生比文科生答題的正確率高,差異顯著(P<0.05).第6小題,文科生答題的正確率比理科生高,差異顯著(P<0.05),這可能與文科生高考時要考地理有關.第4和第9小題,文科生比理科生回答正確率低,差異極其顯著(P<0.01).電影《侏羅紀公園》可能會影響學生對第4小題的回答.
由上述分析比較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對科學知識的了解,專業(yè)差異大于性別差異.
為了了解大學生基本科學知識的來源途徑,筆者在問卷中設計了1道排序題,要求學生按重要程度對自己獲取基本科學知識的途徑進行排序.統(tǒng)計結果依次如下:課堂教學>科普書籍、刊物>電視、廣播、互聯(lián)網等媒體>校內校外各種興趣小組或協(xié)會>家庭和朋友>科技館、航博會、動物園等場館>其他.
由上述結果可知,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首要來源,這提示我們,學校課堂是傳播科學知識的最重要陣地.課程的體系、學科課程標準、教科書等對教學內容的選取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取.西方國家的學者曾提出“科學為大眾”的理念.在當今科技產品比比皆是、科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時代,未來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將是科學知識或科技產品的創(chuàng)造者或生產者,而幾乎所有的人都將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我們的教育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向學生普及核心和重要的科學術語與概念,以便他們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能面對并解決各種各樣與科學相關的問題,作出正確決策.本調查題目中與食品密切相關的2個科學術語“亞硝酸鹽”和“碳水化合物”,大學生對其了解程度令人堪憂,這警示我們:教科書與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得息息相關,教科書不能忽視基礎而重要的科學術語與概念的傳授,否則會造成某些方面的“新文盲”,從而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3.4.1 對科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關系到他們繼續(xù)獲取科技新信息的動力.為此,筆者在問卷中出了以下題目:首次在報紙上看到“克隆技術”、“厄爾尼諾現象”之類的新名詞時,您有何反應?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大學生對科學興趣的調查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有50.9%的大學生很關心科技新信息,有42.3%的大學生對其興趣一般,而有6.8%的大學生對這類信息根本沒有興趣.
3.4.2 對待科學技術的態(tài)度
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筆者在問卷中調查了大學生對待科學技術的態(tài)度與看法,調查結果見表3.
表3 大學生對待科學技術態(tài)度的調查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科學技術的利大于弊(82.6%),而只有2.7%的大學生贊同“科學技術萬能論”,有7.2%的學生對現代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持悲觀態(tài)度.
求簽、算命、星座預測在民間是比較普遍的迷信活動,公眾對迷信的分辨能力是衡量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標準.筆者將目前盛行的3種迷信活動設計成測試題,檢測學生的迷信情況.調查結果見表4.
表4 大學生迷信情況調查結果
被調查者如果選擇了“不相信”或者“不知道”,才能被初步確認為“不迷信”.由表4可見,有71.3%的大學生不迷信求簽,60.8%的大學生不迷信算命,有61.8%的大學生不迷信星座預測.同時,也應該看到,求簽、算命、星座預測這3種迷信活動在大學生中仍有較大的市場,這并不是好現象.
科學精神是人類思想寶庫的重要財富,它引導人們以真善美為宗旨.為了解大學生們的科學精神,筆者參考了朱鐵群和鄭志宏[4]的文章,設計了幾道題目檢測大學生的科學精神,結果詳見表5~9.
3.6.1 理性懷疑精神
為檢測學生的理性懷疑精神,筆者設計了如下題目:請問您對專家所言“礦泉水比純凈水更有營養(yǎng)”的觀點持何態(tài)度?調查結果見表5.
表5 大學生懷疑精神調查結果
從表5可以看到,大部分大學生都具有理性懷疑精神,只有5%的大學生盲目相信專家或有從眾心理.
3.6.2 多元思考精神
為檢測大學生的多元思考精神,筆者出了如下題目:營養(yǎng)學家視雞蛋為一種營養(yǎng)品;數學家視雞蛋為一種橢圓體;動物學家視雞蛋為一種胚胎.如果將這種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引入科學研究,其結果會是什么?調查結果詳見表6.
表6 大學生多元思考精神調查結果
從表6可以看到,很多大學生都有多元思考精神,這是值得欣慰的.
3.6.3 實驗求證精神
為檢測大學生的實驗求證精神,筆者設計了如下題目:假如您是一名初中學生,您的物理老師說,雞蛋放在濃食鹽水中會浮起來,加自來水稀釋使食鹽水變淡,雞蛋又會慢慢沉降下來.您如何判斷老師說的對與錯?調查結果詳見表7.
表7 大學生實驗求證精神調查結果
由表7可以看出,相當多的大學生傾向于進行實驗求證或者進行公式推導,只有少部分大學生“唯師唯書”.
3.6.4 平等爭論精神
筆者出了一道測試“平等爭論精神”的題目:對學者們用多種理論爭論“恐龍滅絕之謎”您有何看法?調查結果詳見表8.
表8 大學生平等爭論精神調查結果
由表8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認同“多種理論爭論屬正?,F象”的觀點,這是好事情.
3.6.5 社會責任精神
筆者出了道測試大學生社會責任精神的題目:您對“轉基因食品”這項技術的研究有什么看法?調查結果詳見表9.
由表9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大學生有社會責任精神(第1~3選項),只有極少數大學生有從眾心理(第4選項)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第5選項).
表9 大學生社會責任精神調查結果
從上述關于科學精神的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精神.
肇慶學院生命科學學院2008級生物科學專業(yè)的鄧成段、李依娜、司徒素萍、馮雪玲、韓少云、翟志敏等同學參與了本研究的調查過程,作者特此鳴謝!
[1] 新華社.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EB/OL].(2006-03-20)[2011-09-20].http://www.gov.cn/jrzg/2006-03/20/content_231610.htm.
[2] 曾國屏,譚小琴.后發(fā)國家進入科學全球化的兩個困惑——以中國為例[J].民主與科學,2006(4):5-7.
[3] 郭傳杰,湯書昆.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33.
[4] 朱鐵群,鄭志宏.大學生科學精神素養(yǎng)的缺憾及其教學對策[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