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遠,張玉鈞
(北京林業(yè)大學 園林學院,北京 100083)
旅游體驗實證研究
——以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為例
黃志遠,張玉鈞
(北京林業(yè)大學 園林學院,北京 100083)
以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目的是了解在具體的旅游情境中旅游者的出游動機、旅游體驗的生成過程及結果(包括內容和質量)。采用旅游符號學的方法,通過現(xiàn)場觀察和問卷調查獲取數(shù)據(jù),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旅游體驗狀況與旅游動機、旅游者行為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符號解讀是旅游者與旅游場互動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旅游體驗質量與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關注程度、對旅游元素符號意義的解讀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且為正相關。雨花臺烈士陵園旅游者體驗存在多樣性和層次性,其中,崇高是旅游體驗的核心。
旅游體驗;旅游場;旅游符號學;雨花臺烈士陵園
旅游體驗即旅游者體驗(Tourist experience),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動機、生成過程和結果(包括內容和質量)。
旅游體驗研究的起點是旅游動機研究。Gray(1970)提出的“推-拉”驅動力模型將旅游行為產生的動因歸為推動因素和拉動因素相結合的結果[1]。后來眾多學者(Gnoth,1997;Iso-Ahola,1982;Crompton,1979;Tinsley & Eldredge,1995;Weissinger & Bandalos,1995;Fodness,1994;Goossens,2000;等等)對“推-拉”模型進行了擴展,增強了其解釋力[2-7]。謝彥君(2005)從現(xiàn)象學角度提出了“生活世界-旅游世界”的動機分析模型[8]。
旅游體驗過程是一個心理過程。謝彥君(2005)受格式塔心理學中心理場、物理場和心物場等概念的啟發(fā),提出了旅游場概念(即旅游情境),他認為在不同的旅游場中,旅游者的行為預期和行為表現(xiàn)會有很大不同,最終獲得的旅游體驗也會不同。旅游體驗實質上是旅游者與旅游場之間互動所引發(fā)的旅游者的心理過程及其結果[8]。因此,深入分析旅游者與旅游場的互動,就成為揭開旅游體驗如何生成的關鍵。
對于旅游者與旅游場的互動方式,即旅游體驗的生成方式,Cohen(1979)將其劃分為五種類型,即休閑、派遣、經驗、實驗和存在[9]。謝彥君(2005)將其劃分為四大類別,即觀賞、交往、模仿和游戲[8]。武虹劍、龍江智(2009)認為旅游者與旅游場之間的互動包括旅游者與旅游情境、旅游者與他者以及旅游者與活動之間的互動,由此產生旅游體驗的六種生成途徑:旅游審美、旅游認知、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中的游戲和娛樂[10]。
PineⅡ和Glimore(1998) 在《體驗經濟》一書中對于旅游體驗的分類為很多學者提供了啟發(fā),即將體驗劃分為娛樂、教育、遁世和審美四大類[11]。謝彥君(2005)認為旅游體驗的結果是愉悅,并將這種愉悅劃分為世俗愉悅和審美愉悅[8]。鄒統(tǒng)釬(2003)區(qū)分了旅游體驗的5種類型,即娛樂、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認為旅游體驗具有個體性、參與性、綜合性等特點[12]。馬寶建和張茵(2009)則將旅游體驗劃分為認知體驗、感知體驗、審美體驗、超驗體驗[13]。
綜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旅游體驗的動機、過程和結果多么復雜,旅游體驗的核心仍然是旅游者與旅游場的互動,這是旅游體驗研究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和首要矛盾。每一個旅游目的地都有一個旅游場,這個旅游場對旅游者具有一種內在的吸引力,對旅游者的身心發(fā)展具有補償缺失和發(fā)展提高的作用,旅游者到訪旅游地的目的就是獲得這種體驗,以完善自我。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選擇陵園景區(qū)中的雨花臺烈士陵園這一具體旅游場來研究旅游體驗的動機、生成過程和結果。
(一)研究對象:陵園旅游
本文所研究的陵園是指以逝者歸葬地或紀念地為核心部分,由陵墓區(qū)、紀念活動區(qū)、風景游覽區(qū)等功能區(qū)(各功能區(qū)不一定都有)構成的開放性園林,其類型包括:帝王陵園,如北京的明十三陵;革命烈士集體陵園,如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重要歷史人物陵園,如南京中山陵;社會知名人士陵園,如北京香山梁啟超墓;城市或社區(qū)公墓,如北京萬安公墓。
選擇陵園作為實證研究案例地,將陵園旅游者作為研究對象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其一,目前有大量陵園(包括各種類型)面向旅游者開放,陵園旅游者也數(shù)量龐大,但目前關于陵園旅游者體驗狀況的研究寥寥無幾,這一研究領域存在空白。其二,陵園是后人為紀念先人而修建,是含有豐富社會文化內涵的人工構筑物,擁有豐富的符號意義,這為研究旅游者與旅游場的互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其三,陵園旅游地具有旅游場的獨特性,作為逝者的歸葬地和紀念地,旅游者首先要面對的是死亡這一沉重的話題,它的旅游情境是凝重的。與其它的旅游目的地有所不同,陵園旅游地涉及到的“死亡”話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談論的,但卻又是無法回避的,這種矛盾決定了旅游體驗的復雜性和深刻性,這也是陵園旅游的獨特之處與魅力所在,因為旅游者總在尋找有別于日常生活的體驗。
(二)研究方法:旅游符號學
從旅游體驗的內容和手段來看,整個旅游體驗過程其實是一個符號的解讀過程[14]。謝彥君的這一論斷提供了旅游體驗實證研究的方法論啟示。符號學研究符號的結構、系統(tǒng)及符號串等內容,就其本質而言,是研究符號的表征和意指方式,即符號學就是研究表征和意指方式的科學[15]。
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就已經把符號學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引入了旅游學的研究中。1976年,MacCannell率先提出旅游的符號意義,他認為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更多的是在尋找旅游元素的符號意義[16]。旅游符號學的研究,有兩個層次:一是從宏觀和總體上對旅游地的符號意義進行分析,如Palmer(1999)認為遺產地象征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是一個國家的符號[17]。其二是從微觀層面研究具體旅游元素的符號意義,如Uzzel(1984)分析了6份“陽光假期”公司制作的宣傳冊上的照片,在照片中,一瓶葡萄酒象征著對“美好生活”的幻想和受到壓抑的缺憾(轉引自Echtner,1999)[18]。
對于陵園旅游地而言,死亡的主題與意義是旅游者無法直接感知和認知的,它必須借助于符號實體來表現(xiàn),也就是說,符號實體和象征意義起到了連接物質性旅游元素和精神性旅游體驗的橋梁作用。筆者的實證研究以符號學方法為指導、以田野調查為基礎來進行。首先是自行游覽,在游覽的過程中結合先前閱讀的相關材料和現(xiàn)場閱讀的解說文字以及自身的感受對各旅游元素進行符號意義解讀;然后是現(xiàn)場觀察,在整個陵園區(qū)選取10處旅游元素作為樣點,觀察旅游者的行為表現(xiàn),記錄結果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第三,在現(xiàn)場對旅游者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完成后,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編碼,輸入SPSS17.0數(shù)據(jù)庫,然后利用SPSS的多元統(tǒng)計功能對數(shù)據(jù)進行系統(tǒng)分析。
雨花臺烈士陵園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雨花東路,距離南京城南中華門1 km,面積113 hm2。1927-1949年之間,約有10萬革命志士殉難于此,知名的有鄧中夏、羅登賢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緬懷革命先烈,建立革命烈士陵園。雨花臺烈士陵園1988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評為國家第一批4A級旅游區(qū)、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一)雨花臺烈士陵園符號系統(tǒng)解析
上文已提及,死亡是陵園旅游場獨有并且是無法回避的話題,在雨花臺烈士陵園,死亡則具有更加豐富和深刻的意義,這種意義通過旅游元素及其符號意義逐漸表現(xiàn)出來。雨花臺烈士陵園是一個人工建構物,通過圖1可以看到,它包含一系列的元素,這些元素在設計和建造時被賦予了特定的符號意義,這種符號意義通過文化的約定俗成和解說而得以表達。如,在文化的約定俗成中國旗、國歌象征著國家和愛國主義,白鴿象征著和平;而在解說中旅游者被告知長明燈象征著烈士犧牲和奉獻精神永不泯滅,紀念碑的碑文更是明確地宣稱烈士精神的永垂不朽。在雨花臺烈士陵園這一特定的旅游場中,旅游者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其中的符號信息。與其他的陵園不同,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死亡主題被賦予了崇高的符號意義,由此,崇高也就成為旅游者體驗的核心。
圖1 雨花臺烈士陵園符號系統(tǒng)解析圖
(二)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關注與解讀
1.旅游者行為特征
從雨花臺烈士陵園選擇10個旅游元素(沿陵園中軸線從北到南依次是:烈士群雕像、烈士紀念碑、長明燈、白鴿、國歌墻、紀念館建筑、紀念館內文本紀念物、紀念館內烈士遺物、紀念浮雕、忠魂亭),每個旅游元素觀察10位旅游者的游賞行為。由觀察結果可知,旅游者的游賞活動包括觀看、拍照、閱讀、交流討論。其中,拍照是頻率最高、用時最長的活動,并且拍照頻率與用時時長與拍照對象符號意義的顯著性成正比,拍照最多、停留時間最長的是烈士紀念碑,平均時長達到了287.3秒;時間最短的是烈士遺物(衣物等),平均為12.5秒。根據(jù)Urry的旅游凝視理論——“凝視是旅游體驗中最根本的視覺特性,凝視透過符號的消費和收集而得以建構”[19]??梢哉J為,拍照是旅游者進行旅游凝視的重要方式,拍照頻率與時長體現(xiàn)著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關注程度。由此也可以認為,在雨花臺烈士陵園,旅游者對符號意義顯著的旅游元素存在著較高的關注度。
觀察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散客旅游者在游賞過程中都會尋找和閱讀解說,這說明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符號意義存在關注。因為如果旅游者在游覽之前沒有提前閱讀了解旅游對象的相關信息,在游覽過程中最直接和最高效的方式就是閱讀解說。通過解說,旅游者能夠直接了解旅游元素的由來故事和符號意義。
2.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關注程度
根據(jù)調查問卷中李科特五分制量表的量測結果,旅游者對以上列出的10個旅游元素具有較高的關注程度,關注程度非常深的旅游者比例在22.5%-44.2%之間,關注程度深的旅游者比例在21.7%-35.0%之間。
3.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符號意義的解讀
利用李科特五分制量表測度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符號意義的解讀情況,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結果可知,旅游者對雨花臺烈士陵園旅游元素的符號意義解讀具有較高的認同,符號解讀效果較好。
表1 旅游者對雨花臺烈士陵園旅游元素符號意義的解讀表
(一) 旅游者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
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旅游者的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呈現(xiàn)以下特征:性別比例相當;受教育程度以本科和高職高專為主;客源地江蘇省內和省外人數(shù)相差不大;江蘇省內,南京市內和南京市外人數(shù)相當;職業(yè)分散,高校學生和企業(yè)員工較多,旅游者存在大眾化;年齡以中青年為主。
(二)旅游者的出游特征
調查顯示,旅游者呈現(xiàn)以下出游特征,接近半數(shù)的旅游者是第一次到訪,即接近半數(shù)的旅游者的體驗是第一印象;絕大多數(shù)的旅游者有同伴;半數(shù)以上的旅游者年出游次數(shù)為2-4次,說明半數(shù)以上旅游者具有較為豐富的旅游經歷。
(三)旅游者的出游動機
調查結果顯示,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旅游者出游動機呈現(xiàn)多樣性和層次性。如放松身心和鍛煉身體是生理需要,屬于淺層動機;增長知識和交友等是學習社交的需要,屬于中層動機;而緬懷革命先烈和思考生活的意義,是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屬于深層動機。實證研究結果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具有一致性。
(四)旅游者體驗狀況
1.旅游者實際體驗狀況
如表2所示,在旅游者的實際體驗中,1-3為淺層體驗,能體驗到的旅游者人數(shù)較多;4-5為中層體驗,感受者減少;6-7為深層體驗,感受者更少。這說明旅游體驗存在層次性,并且,旅游體驗的層次性與體驗感受者的數(shù)量成反比例關系。這與旅游動機的調查結果存在一致性。
表2 旅游者實際體驗狀況統(tǒng)計表(N=120)?
2.旅游體驗的層次分析
在《悲劇心理學》一書中,朱光潛提出,悲劇的審美意蘊在于崇高,“崇高感是悲劇中最重要的成分”[20]。這一點與雨花臺烈士陵園的符號意義分析具有一致性,即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深層審美意蘊在于崇高。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旅游體驗可劃分為如表3所示的四個層次。
由于位于市區(qū),雨花臺烈士陵園兼具城市公園的功能,是城市居民休閑放松的場所,這一點從旅游動機和旅游體驗的調查結果可以得到證實。因此,感知體驗是大量旅游者需要的,結果證實,他們也得到了。又由于雨花臺烈士陵園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記錄著一段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因而,認知體驗也是旅游者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感知體驗和認知體驗容易獲得,屬于淺層體驗,旅游者與旅游場的互動處于一種初級層次。而在一般性審美體驗層次,旅游者與旅游場的互動則達到了一定的融合,旅游者被“震撼”、“感動”,有了“新的認識”。在這個層次,旅游元素的符號意義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崇高性審美體驗則屬于更高的層次,它更加抽象,更加富有內涵,并且與雨花臺烈士陵園的符號意義達到了高度契合。調查顯示,24.5%的旅游者能夠到達這一體驗層次。
表3 雨花臺烈士陵園旅游體驗分類與層次表
3.旅游體驗滿意度
在旅游體驗滿意度的調查中,91.7%的旅游者表示實現(xiàn)或基本實現(xiàn)了旅游期望,79.2%的旅游者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由此可以認為,雨花臺烈士陵園能夠較好地滿足各個層次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期望和滿意度要求,是一處優(yōu)質旅游景區(qū)。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的二元定序變量相關分析功能對旅游者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旅游者出游特征與旅游元素的關注程度、旅游元素符號意義解讀狀況和旅游體驗質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使用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shù)作為指標。得到如表4所示結果。
表4 旅游體驗質量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
分析結果顯示,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關注程度與旅游體驗質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且為正相關,即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關注程度越高,旅游體驗質量越高。同時,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符號意義的解讀與旅游體驗質量之間也存在顯著相關性,且為正相關。這說明,在雨花臺烈士陵園,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關注程度和旅游元素的解讀狀況對旅游者獲取較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由此可以認為,在旅游者與旅游場的互動中,對旅游元素的關注和符號意義解讀是獲得較高旅游體驗質量的基礎和過程,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確定以上變量具有顯著相關性的基礎上,利用SPSS軟件的回歸分析功能可得到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并寫出數(shù)學關系式。在寫出數(shù)學關系式之前,先要對回歸方程進行顯著性檢驗(F檢驗)。本研究的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旅游體驗質量4個分變量的統(tǒng)計量F均大于5,其相伴概率均小于0.001,說明自變量旅游體驗質量與因變量旅游元素關注程度、符號元素解讀狀況之間存在多元線性回歸關系。根據(jù)回歸分析得到的相關系數(shù)(采用非標準化系數(shù)),寫出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為
其中,Ti是表述旅游體驗質量的變量,i=1,2,3,4;Xi是表述旅游元素關注程度的變量,i=1,2,3,4,5,6;Yi指表述旅游元素符號解讀狀況的變量,i=1,2,3,4,5,6。
旅游體驗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方面,對豐富基礎理論和擴展應用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陵園旅游體驗研究是旅游實證研究尚待探索的區(qū)域,本文對此進行了嘗試。旅游符號學對旅游體驗研究具有工具性作用,目前旅游符號學的研究已經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旅游符號學的實證研究尚有待豐富。
本文通過對雨花臺烈士陵園旅游體驗的實證研究,得到三個方面的結論。第一,旅游體驗狀況和旅游動機、旅游者行為三者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旅游動機產生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場中存在的獨特吸引力,它促使旅游者離開日常生活世界,前往暫時的旅游世界。在旅游景區(qū),即旅游場中,旅游者在游覽過程中會尋找、關注、解讀和接受旅游元素的符號意義。對旅游元素符號意義的解讀和接受最終形成旅游者深刻的體驗感受,如果這種體驗能到達到期望或在旅游過程中對旅游者有所觸動,旅游者就能獲得較高的滿意度。第二,旅游者的體驗狀況存在多樣性和層次性,感知體驗和認知體驗屬于初級體驗,能被大多數(shù)旅游者感受到。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審美體驗可分為一般性審美體驗和崇高性審美體驗,一般性審美體驗屬于中級體驗,能被一定數(shù)量的旅游者感受到;崇高性審美體驗屬于深層體驗,只能被少數(shù)旅游者感受到。崇高是雨花臺烈士陵園深層旅游體驗的核心。第三,旅游體驗質量與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關注程度、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符號意義解讀狀況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且為正相關,即旅游者對旅游元素的關注程度越高,對旅游元素的符號意義解讀狀況越好,旅游體驗質量就越高。
[1] Gray H P. International travel-International trade [M]. Lexington:Health Lexington, 1970:123-128.
[2] Gnoth J. 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mat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24(2):283-304.
[3] Iso-Ahola S E.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 a rejoinder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2, 9(2):256-262.
[3] Crompton J L, Stacey L M. 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event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24 (2): 425-439.
[4] Tinsley H, Eldredge B.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A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ir need-gratifying properties [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5, 42 (2): 123-132.
[5] Weissinger E, Bandalos D.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cale to measur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leisure [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95, 27: 379-400.
[6] Fodness D. Measuring tourist motiva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 555-581.
[7] Goossens C. Tourism information and pleasure motiva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2): 301-321.
[8] 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一種現(xiàn)象學的視角[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9] Cohen E. 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 [J]. Sociology,1979, 13(2): 179-201
[10] 武虹劍,龍江智.旅游體驗生成途徑的理論模型[J].社會科學輯刊,2009,(3): 46-49.
[11] 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著.夏業(yè)良,魯煒等譯.體驗經濟[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81-104.
[12] 鄒統(tǒng)釬. 旅游體驗的本質、類型與塑造原則[J].旅游科學,2003,(4):7-10.
[13] 馬寶建,張 茵.山水旅游體驗的內涵及對景點解說的啟示——以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qū)為例[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3-35.
[14] 謝彥君,彭 丹.旅游、旅游體驗和符號——對相關研究的一個評述[J].旅游科學,2005,(4):1-6.
[15] 黃華新,陳宗明主編.符號學導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6-21.
[16] MacCannell D.張曉萍,等譯.旅游者:休閑階層新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3-132.
[17] Palmer C. Tourism and the symbols of identity [J].Tourism Management, 1999,(20): 313-321.
[18] Echtner C. The semiotic paradigm: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 47-57.
[19] Urry J. 楊 慧,等譯.游客凝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20]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第三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5-91.
Empirical Research on Tourist Experience: A case study of Yuhuatai Cemetery of Martyrs
HUANG Zhi-yuan, ZHANG Yu-jun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ourist motive,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ourist experience, field observation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ere carried out.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SPSS 17.0.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quality of tourist experienc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ourist motive and tourist behavior. By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semiology, it reveals that unscrambling the symbol meaning of tourism elem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ts and tourism field.What’s mor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among the quality of tourist experience, the attention tourists paid to tourism elements and the symbol meaning tourists got from tourism elements. In addition, the tourist experience is not only various but also stratified, and sublimity is the core.
tourist experience; tourism field; tourism semeiology; Yuhuatai Cemetery of Martyrs
F590.7
A
1673-9272(2012)02-0017-05
2012-02-26
黃志遠(1987-),男,湖北孝感人,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體驗與生態(tài)旅游。
張玉鈞(1965-),內蒙古奈曼旗人,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生態(tài)旅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文編校:易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