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明成立工作室以來第一部注資拍攝的電影作品《匹夫》,由青年導演楊樹鵬執(zhí)導,這個險些流產(chǎn),命途多舛的項目一開始就帶著“冒險”意味,帶著眾多被質(zhì)疑的目光,而黃曉明幾乎是略顯悲壯地一挺到底。如今,2000萬票房的成績已然塵歸塵土歸土,落下爭議的帷幕,但是票房的失利似乎并沒有讓黃老板心灰意冷,也并未讓眾人落井下石式的戲謔,反而讓更多人看見了黃曉明的認真和執(zhí)著。“我不知道該怎樣界定《匹夫》之于我的意義,票房不如預期,從這點來說《匹夫》并不成功。但如果僅把票房作為評判其價值的唯一標準,出發(fā)時,我為什么要選擇它呢?”
黃曉明工作室接下來的路還漫長,今后的軌跡還充滿了黃曉明和合作伙伴黃斌對它的期待和夢想,論成敗,并非只爭朝夕。
工作室初長成:品牌的建立與輸出
“這樣一個以明星為核心的工作室的模式,同時輻射了電影電視投資和娛樂整合營銷的事情,能不能做出一番事情來,我們很有興趣去嘗試。那就兩個人一拍即合,開始了我們現(xiàn)在新的征途?!?/p>
黃曉明起初是一個比較單純的藝人,但他是一個很有敏銳商業(yè)頭腦的人,所以他投資紅酒、酒店、互聯(lián)網(wǎng),甚至口腔醫(yī)院等很多其他相關(guān)的產(chǎn)業(yè),包括眾所周知他在華誼股票上頗豐的獲利。黃斌則是80后里電影制作的后起之秀,是《無極》、《梅蘭芳》的宣傳營銷總監(jiān),《趙氏孤兒》的執(zhí)行制片人,也是王小帥《左右》的制片人。兩個人結(jié)緣于一次頒獎禮的坐席上,有一搭無一搭的對話,牽出了兩個人對彼此的好奇,到《趙氏孤兒》之后,兩人的接觸進一步密切起來,進而發(fā)展成了互相的欣賞和信任。一個年少成名的超級明星,一個少年得志的電影制作人,這一筆注定寫得不會太平庸。
2010年的元月,兩人正式確立合作關(guān)系,成立了以黃曉明為“明星核心”的工作室,并開始了陸續(xù)的制片及出品工作。此時,黃曉明也同時在推進個人名義投拍并參演的高群書導演作品,《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而工作室成立以后,以工作室名義正式接下的第一個項目,則是二人為了支持年輕導演發(fā)展所立項目中的一個,《瑪?shù)露枴贰?/p>
《影視圈》:你們公司不斷地挖掘新導演,扶持新導演,這個力度有多大,是一種什么樣的模式?
黃斌:我們現(xiàn)在還是以曉明的角色投資、財務投資,以及合作的方式為主要投資方式,接下來會有幾部片子是全投,而且現(xiàn)在我們把電影投資一半的精力都放在投資新產(chǎn)品跟新導演上。我們跟新導演投資除了財務,更重要的是曉明的參與。當然我們不會全部演出,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演出了這幾部,比重已經(jīng)很大了。他有可能以后唱主題歌或者是各種各樣的方式投資。這對一個新導演的幫助更大。而且我們也在買各種各樣的劇本,我也是希望通過媒體跟大家發(fā)布這樣的消息,只要有夢想有熱情的年輕人,編劇、好的作家、導演跟我們聯(lián)系,因為我們有很多人脈來幫助他們成功。
《影視圈》:現(xiàn)在公司里面影視投資占的份額少,其他產(chǎn)業(yè)的投資比例有多少呢?
黃斌:我跟曉明合作的這個公司影視投資是最大的一塊,這個公司很大一部分是黃曉明個人的經(jīng)紀跟黃曉明品牌的延伸,第二部分就是影視投資。其他的有一些是黃曉明個人投資的,個人參與,我也有其他的個人項目。
《影視圈》:這一年運營你個人滿意嗎?
黃斌:我覺得滿意。合作前三年很多都是在磨合跟建立過程中,這一年主要是我跟曉明的磨合,包括跟團隊的磨合,還是很迅速,非常好,這個是最滿意的部分。
《影視圈》:一開始主要是黃曉明個人經(jīng)紀業(yè)務,到后來是增加團隊上去,這樣變成一個體制才會有更大的空間。
黃斌:對?,F(xiàn)在公司的收入來說黃曉明的經(jīng)紀還是占到比較大的比重,其他的部分還沒有完全得到特別大的盈利,慢慢像你說的他個人的經(jīng)紀比重會降低,不是說絕對降低,他的經(jīng)紀部分不僅是把他作為藝人,而是希望把他變成一個品牌,輸出一些品牌上的東西,包括延伸品。否則光靠一個藝人的收入,他一年就是365天,你讓他24小時不睡覺都要累死了。關(guān)鍵是黃曉明品牌的建立,這是我們在努力的目標。
明星董事的甘苦自知
“在這么一個圈子里大家也是一個比較的過程,黃曉明性格上有一種天生的不服輸,當在一個競爭的體系之下有誰比他可能做得更好,會激起他更大的斗志。我覺得他一直都在一種斗志滿滿的狀態(tài)下。”
《影視圈》:黃曉明當了董事長,身份就變了,你能感覺到他這種變化嗎?
黃斌:我覺得他的責任感更重了,對他來說以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愁,現(xiàn)在一人吃飽同時還要兼顧整個工作室的良性發(fā)展,我們一直非常殘酷也非常實在地說黃曉明既是這個公司的大股東、董事長,同時又是這個公司的核心產(chǎn)品。他的一舉一動都對這個公司有很大的影響,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他身上的責任更重,擔子更重。
當然也會有很大的壓力,在這么一個圈子里大家也是一個比較的過程,黃曉明性格上有一種天生的不服輸,當在一個競爭的體系之下有誰比他可能做得更好,會激起他更大的斗志。我覺得他一直都在一種斗志滿滿的狀態(tài)下。
《影視圈》:選片子的決定權(quán)在誰身上,誰占主導?
黃斌:我們都是有商有量,他現(xiàn)在時間太忙,都是在不停地拍戲。我會多做一點具體的工作,包括工作室的運營,包括他的經(jīng)紀部分的判斷都是我做,我既是CEO又是他的經(jīng)紀人,曉明跟我每件事坦誠交流。我不管是好是壞都會跟曉明分析分享。有的時候藝人還是會喜歡多聽一點好話,我跟曉明之間有這么一種默契,我們好話壞話都說,這樣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
《影視圈》:當時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你們之間有分工嗎?
黃斌:黃曉明是董事長,我是CEO,我們倆是合伙人的關(guān)系。
《影視圈》:你們近幾年的規(guī)劃和目標是什么?
黃斌:在五年之內(nèi)能夠支持七八位特別年輕的導演一起合作,我們也想有我們公司參與或者主投的三四部電影留下來,我們希望在這幾年里把黃曉明工作室培養(yǎng)成一個非常強有力,在國內(nèi)影視業(yè)叫得響的品牌。我們并不是要做得多大,我們希望這個品牌里它的關(guān)鍵詞比如說有專業(yè),有敬業(yè),有非常的新銳,我們能夠做出一些不同的產(chǎn)品來,這是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