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河南占有濃重的一筆,尤其是宋朝時期,河南更是全國飲食文化的中心。在新時期的歷史條件下,河南飲食業(yè)繼續(xù)著自己的輝煌,為祖國的飲食文化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河南;飲食文化;北宋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3-0070-01
地處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省,沿黃七百余公里,是我國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在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了可以利用蒸汽把食物蒸熟的炊具——甑,距今已有6000多年了,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jīng)可以吃到干飯了。而在四千多年前,大禹之子夏啟在今禹縣設“鈞臺之亭”,便是我國最早有記載的宴會。[禮記.王制]載:“凡養(yǎng)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這是我國古老的宴會制度,有虞氏便在河南省的虞城縣。出生于河南伊川縣一帶的商朝開國相伊尹,史載擅烹調(diào),被稱作“宰相廚師”,我國最早的烹飪學理論[本味篇],就是伊尹初見商湯時的談話內(nèi)容,他被后代尊稱為烹調(diào)始祖。
河南作為我國古代中原文化中心,其飲食文化自古就很發(fā)達,尤其是北宋時期。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商業(yè)及對外貿(mào)易的繁榮,北宋的飲食文化也迎來了它發(fā)展的高峰,并在我國飲食文化史上占據(jù)了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極高成就。
北宋都城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地處中原,盛產(chǎn)小麥,又在黃河之濱,魚類豐富,這決定了北宋都城人以面食為主食,以各類肉食和蔬菜為副食的特點。宋朝的面食有很多種,包括面、餅、饅頭、包子、餃子和餛飩等。在中國早期的文獻中,面食被統(tǒng)稱為“餅”,這個字最早見于[墨子.耕柱篇]。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說:“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钡教瞥蠓ǖ娜毡旧藞A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時行胡餅,俗家皆然”。在宋代,餅已成為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的餅主要是指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烤制而成的叫燒餅。[水滸傳]中武大郎在街頭叫賣的“炊餅”,在北宋時其實指的是饅頭。宋代是面食充分發(fā)展的時代,“面”已作為這類食品的名稱出現(xiàn)。在[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梁錄]等書中記載的面的品種就有百種左右。吳自枚[夢梁錄]卷十“面食店”有一條說明:“向者汴京開南食面店,川飯分茶(飯店),以備江南來往士人,謂其不便北食故耳。”包子在宋代時已有這個稱謂,據(jù)[夢梁錄]、[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包子這時的品種已有十余種。餃子和餛飩也是這時的主要食品了。餛飩的制作工藝以與現(xiàn)代非常相近。宋代的餃子又叫角子或者角兒,在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宋代東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常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卷三[馬行街鋪席])。夜市的繁榮,帶動了飲食的發(fā)展。[東京夢華錄]卷二記載,東京夜市從食豐富,價錢便宜。“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
[論語.鄉(xiāng)黨]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宋代的茶也已成為居民的主要飲食。東京的市民和我們今天一樣,早上習慣喝一種叫“煎點湯茶藥”的茶。元代畫家趙孟頫的“斗漿圖”,畫的就是市井販賣煎點湯茶藥的情景。蘇軾在東京親見貴族豪門對茶的珍愛,作詩到:“頗見紈綺中,齒牙厭梁肉。小龍得屢試,糞土視珠玉。團鳳與葵花,碔趺雜魚目。貴人自矜惜,捧玩且緘櫝。未數(shù)日注卑,定知雙井辱。”([蘇軾詩集])東京茶坊遍布于市,布置高雅,[都城紀勝.茶坊]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字畫……所以消遣久待也?!辈璺贿€是人們聚會的場所,“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習學樂器或唱和之類”([都城紀勝])。宋代時,我國的釀酒已十分發(fā)達,宋代的酒大概有四種:黃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文昌雜錄]卷3中說:“京師貴家多以釀醾,?酒獨有芳香而已?!彼未木茦菈延^而講究,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敘到:“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采樓、歡門。維任店入其門,一直主廊約百余步?!盵容齋隨筆]:“今都城與郡縣酒務……皆揭大簾于外,以青白布數(shù)幅為之?!?/p>
作為河南飲食文化代表的豫菜始于夏商,經(jīng)周、漢、魏晉直至隋唐五代的不斷充實和發(fā)展,到北宋時已形成頗具規(guī)模的并具有獨特地方風味的重要菜系。北宋初,宋太祖趙匡胤“恩施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于萬民者不留其有余”,東京汴梁城(今開封)即是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城市,飯店酒樓遍布大街小巷,大菜小吃的品種品類不勝枚舉,有“集天下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悉在庖廚”之說。而這些為豫菜形成色、香、味、形、器五性具佳的完整體系提供了有利條件。作為豫菜基礎和源頭的河南民間菜,它的原料取自中原地區(qū)歷代勞動者培植、飼養(yǎng)、采集、漁獵和不斷選優(yōu)的本地產(chǎn)品;它的烹調(diào)方法也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其特點較為突出,即“色重、味濃、湯滿、熟透、熱吃”。
此外,河南便利的政治和地理優(yōu)勢也為豫菜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中國八大古都,河南便有其四。平王東遷建都洛陽后,宮廷膳食制度進一步建立,設有膳夫、皰人、臘人食醫(yī)、酒正職等官,專職負責天子的膳食和祭祀供品。歷史上有名的“周王八珍”便在此時形成,并對以后豫菜的發(fā)展影響較大,經(jīng)過歷代廚師的繼承和發(fā)展,其內(nèi)容不斷豐富,技巧也更加精益求精。后周武則天臨朝稱制也定都洛陽,征召附近山區(qū)的民間湯菜進貢宮廷,后經(jīng)御廚高手加工升華,成為著名的定型定制的“洛陽水席”,可謂豫菜中的一朵奇葩。北宋的言、汝、鈞、哥、定五大名窯,河南有三。三窯的瓷器,是飲食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皿具,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發(fā)展了中原地區(qū)的飲食文化。[梵天廬絲錄]載:“晉、魯、川、滇、豫、粵、蘇、浙等省,食各有味道,菜各有拿手,人各有異,處處不同......”這點出了豫菜八大菜系的地位。
回顧歷史文獻中對于河南飲食文化的記載,我們對河南的飲食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這些文獻反映出當時中原地區(qū)人民的精神風貌,體現(xiàn)了當時中原地區(qū)社會的精神文明。作為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飲食文化還有很多路要走,祝愿河南飲食文化在新時期繼續(xù)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輝煌。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二十中學
參考文獻:
[1]鄭玄注,孔穎達.禮記.王制[M].
[2]劉熙.釋名[M].
[3]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
[4]周密.武林舊事[M].
[5]吳自牧.夢粱錄[M].
[6]耐得翁.都城紀勝.茶坊[M].
[7]龐元英.文昌雜錄[M].
[8]洪邁撰.容齋隨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