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成年人作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其合法權益應得到強有力的保護。構建和完善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和公訴制度應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為中心,堅持幫教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權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公訴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3-0352-0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狀況與特點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由來已久,在新的形勢下此問題又有了新的變化,呈現(xiàn)出以下狀況和特點。
(一)從犯罪主體上來看。首先,未成年人犯罪呈現(xiàn)出低齡化趨勢。由于大眾傳媒的迅速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一些不好的文化產(chǎn)品例如色情電影、暴力游戲等廣泛的影響了青少年人,加上未成年人發(fā)育的提前,導致未成年人犯罪年齡提前。
(二)從犯罪類型上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暴力犯罪、性犯罪和財產(chǎn)犯罪方面,且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受社會上不良風氣和一些暴力型影視作品與游戲的影響,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越來越嚴重,實施的暴力行為越來越令人發(fā)指。
(三)從犯罪的組織形式上來看。團伙犯罪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由于未成年人身體發(fā)育尚不成熟,力量弱,膽子小,心智不成熟,沒有力量也沒有膽量單獨作案,所以結成團伙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目前,已有7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屬于團伙作案。
(四)從犯罪手段上來看。未成人犯罪的手段呈現(xiàn)出兇殘化和智能化的趨勢。未成年人由于心智發(fā)育不成熟,加之善于模仿一些暴力影視作品中的情節(jié),其犯罪手段越來越兇殘,下起手來對被害人毫無憐憫之心,不計后果,慘無人道,有些人非但不認為這是犯罪,反而覺得這是“酷”的表現(xiàn)。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公訴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公訴模式。 未成年人犯罪的公訴是指在審理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中實行的一種不同于成年人公訴的特殊法律程序和制度。未成年人公訴制度的設定目的和核心價值是保護青少年的利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社會原因占很大部分。另外,由于未成年人尚未發(fā)育成熟,可塑性較強,如果對觸犯法律的青少年合理保護,加強教育,他們以后還有可能成長為對國家、社會發(fā)展很有作用的人。因此,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制定了針對未成年人的特殊的公訴制度。旨在保護其隱私,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促進觸犯法律的未成年人改過自新和成長。
(二)我國現(xiàn)行未成年人公訴制度的運行狀況。 我國現(xiàn)行未成年人公訴制度的運行主要是圍繞著《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規(guī)定展開的?,F(xiàn)行的未成年人公訴制度在運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下面詳細論述之。1、未成年人公訴制度的成功經(jīng)驗。一是堅持了正確的訴訟原則,堅持把“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貫穿于整個公訴活動過程之中。對觸犯刑法的未成年人以教育為主,輔之以懲罰的有關措施,有利于青少年的改過自新和以后的持續(xù)發(fā)展。二是對違反刑法的未成年人實行社會幫教。2、未成年人公訴制度存在的問題。第一,有關法律規(guī)范較為滯后。我國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文件中沒有制定專門的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訴訟程序,缺乏能夠有效預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法律體系,導致在立法層面這方面的規(guī)定滯后,影響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理效果和預防。第二,在很多檢察院尤其是基層檢察院辦案過程中,對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沒有給予相當?shù)闹匾?,對于有關法律、政策等的落實不夠。很多檢察官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只對未成年人的權利做政策性宣傳,沒有實質上保障未成年人利益,實際上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同等對待。這不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影響其日后的改過自新和健康發(fā)展。
三、未成年人犯罪公訴制度的構建與完善
(一)制定和完善獨立完整的有關未成年人犯罪公訴制度的法律法規(guī)。 我國現(xiàn)階段對未成年人公訴制度并沒有專門的法律規(guī)范,或者有但卻不完善,分布零散。作為一項對于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權利有重要意義的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未成年人公訴制度勢在必行。只有建立起獨立完善的未成年人公訴制度,才能做到在相關法律事務中有法可依,切實保障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權益,促進其悔過自新和健康成長。
(二)健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分案起訴制度。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應在不影響案件審判的前提下堅持未成年人與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分案起訴制度。鑒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國家應加強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保護,分案起訴制度將更有利于對青少年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挽救和感化工作。
(三)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訴訟權利告知制度。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法庭有義務在審判活動開始前告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己的訴訟權利。在告知其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定從輕、減輕情節(jié)外,還應當告知其可以減輕、從輕處罰的酌定情節(jié)。這樣可以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自己享有的權利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利于案件的審理工作。即維護了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有利于其在法庭審判中真誠悔罪。
(四)采用非羈押手段與親情感化方式。未成年人由于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在行為上難免會有犯錯誤乃至犯法的時候。如果一味采取羈押的手段對未成年人進行監(jiān)禁,就容易導致其產(chǎn)生悲觀情緒和敵視社會的危險傾向。因此,檢察機關在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的訴訟過程中,應盡量對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不采取羈押或不批準采取羈押措施。
(五)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訊問制度。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應當針對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制定詳細的訊問方案,采取最適合該未成年人的方式展開。在訊問之前應當通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到場。在訊問時應運用通俗的、符合未成年人年齡和理解能力的語言進行,避免運用難懂的專業(yè)術語。并注意語氣、語調和提問的方式,做到文明執(zhí)法,客觀、公正、理性地引導未成年人認罪服法。
綜上所述,我國現(xiàn)階段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和公訴法律制度及實際運行上,已經(jīng)取得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重要成就。但仍面臨著新形勢下的諸多問題,這需要國家、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為未成年人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作者單位:蘭州理工大學
作者簡介:許欣,男,現(xiàn)為蘭州理工大學人文學院2009級法學2班學生,研究方向:訴訟法。
參考文獻:
[1]建安,盧廳編著.遠離犯罪——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教育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胡高生.當前未成年流竄犯情況調查及管理教育對策[J].青少年犯罪研究,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