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蟲是民和縣常見的主要林業(yè)有害生物,2007年2008年在我縣)川口、中川兩地區(qū)對大青葉蟬的生活習性進行了觀察,基本查清了該蟲的生活習性,總結出監(jiān)測預報方法和防治辦法,為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著卵率;孵化高峰期;天敵;鳥類;物候法
大青葉蟬Cieadella uiridis(Linnaeus)屬同翅目葉蟬科害蟲,別名大綠浮塵子、青葉跳蟬、大浮塵子、小葉蟬。刺吸植物汁液,并能轉播病毒,是農、林業(yè)的一大害蟲。寄主食性很雜,危害柳、楊、榆、蘋果、梨、李、桃、核桃、花椒、葡萄、海棠、沙棗、白臘等160多種植物,對林木主要是在樹枝表皮下產卵為害,嚴重時著卵率達100%,在1m的枝條上產卵310多處,常是樹木表皮剝離,枝稍枯死,最后導致苗木或樹木整株死亡,同時由于產卵造成的傷口,有利于林木病害的發(fā)生,如腐爛病等。
一、生活習性觀測
1.生活史
在民和境內1年2代,第一代發(fā)生期為4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為6月上旬至10月下旬,均以卵在林木嫩樹和干部皮層內越冬,4月中旬卵開始孵化,5月上旬為卵孵化盛期,卵孵化時間多集中在早晨,以7時半到8時為孵化盛期,且樹干東南向的卵塊孵化較早。
2.發(fā)生與危害
孵化后的若蟲,1h左右開始取食,善群聚,常以10-20多個若蟲群聚危害,若蟲孵出三天后,由原來產卵寄主植物上移到矮小的寄主,如禾本科農作物上危害,第1代若蟲期49d,第二代若蟲期24d。
成蟲喜潮濕背風處,多集中造生長茂密,嫩綠多汁的農作物與雜草上,晝夜刺吸植物危害,趨光性強,遇驚若蟲一樣傾斜或橫行逃避,驚動過大,日光強烈時,活動較盛,飛翔也多。
經(jīng)過一個月的補充營養(yǎng)后交尾產卵,雌蟲交尾一天即可產卵,交尾產卵均在白天進行,產卵時雌蟲先用鋸狀產卵器刺破寄主植物表皮,每塊產3~15粒卵,每頭雌蟲產卵3~10塊。越冬卵產于林、果、樹木幼嫩光滑的枝條和主干上,以直徑1.5~5cm的枝條著卵率密度最大,1~2年的苗木及幼樹上卵塊多集中于1m以下的主桿上,愈靠近地面時,卵塊密度愈大,3~4年生幼樹上,卵塊多集中在1.2~3m高處的主干與側枝上,以低層側枝上卵塊密度最大,越冬卵期長達5個月以上。越冬卵的孵化與溫度關系密切。近孵化時,卵的頂端常露出產卵痕外。孵化時間均在早晨。初孵若蟲喜群集,常棲息于葉背危害,以后逐漸分散到矮小植物和農作物上。
二、監(jiān)測預報
1.氣溫法
當翌年平均氣溫達8℃以上時卵開始孵化,平均氣溫達15℃以上時為第一代卵的孵化盛期。
2.物候法
根據(jù)杏花盛開時正時卵孵化盛期,秋季農作物收獲后,官亭地區(qū)黃豆收獲后,或10月上旬,第二代成蟲大量遷回越冬場所。
三、防治措施
1.物理機械防治
(1)燈光誘殺和網(wǎng)撲
利用成蟲趨光性,用黑光燈一天可最多誘殺成蟲3560頭;成蟲早晨不活躍,在露水未干時,進行網(wǎng)捕,1h內1人可以捕捉2000頭成蟲。
(2)人工砸卵
對越冬卵數(shù)量較大的樹木,特別是幼樹,用木工擠壓卵塊,消滅越冬卵。
(3)人工涂白
成蟲產卵前,在樹干1.5m以下噴刷涂白劑或防啃劑,效果明顯。
2.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昆蟲、天地鳥類和蟾蜍進行生物防治。
3.化學防治
根據(jù)測報抓住兩個最佳防治時機即5月上旬第一代卵孵化高峰期和第二代成蟲9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大量樹上產卵前。于大青葉蟬秋季成蟲遷回樹林產卵前,噴施菊酯類乳油4000~5000倍液;對農林間作的樹木,當秋季深翻后,成蟲多集中在田耕及周圍雜草上,對其進行化學防治,即省工又省藥,且防治效果好。
四、人工防治
1.修剪蟲枝
冬季結合修枝,剪去被產卵枝,減少越冬卵基數(shù)。
2.人工捕捉
夏季成蟲羽化期盛期,人員組織進行人工捕捉防治。
3.清除寄主
秋季,在大青葉蟬產卵前,清除雜草,消滅中間寄主。
參考文獻
[1]山東林木昆蟲志.編委會,(136)大青葉蟬.山東林木昆蟲志.19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