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蜚聲中外的絲綢之路和沙海駝鈴,對于久居江南水鄉(xiāng)的人們來說,不啻是遙遠而神秘的夢。它常常引起我無窮的遐想和神游。
一個幸運的機會,使我暢游了西北,夙愿得償。
我們從蘭州出發(fā)。汽車離開蘭州就步步爬高,開始了艱難的跋涉。遠眺祁連山,橫亙西方,綿延不絕。車子沿著河西走廊,經金昌、永昌、山丹,抵達了張掖。
大佛寺是張掖的名勝。它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寺內,木胎泥塑、金裝彩繪的釋迦摩尼涅槃像,身高34.5米,肩寬7.5米,頗為壯觀,據(jù)說是全國室內臥佛之冠。在它的兩側,分立著信女優(yōu)婆夷和善男優(yōu)婆塞的塑像。十八羅漢形態(tài)各異。四墻上滿壁繪畫。巨佛長臥900年,始終不朽,足見千百年來香火鼎盛。觀賞者、朝拜者無不贊嘆。
當晚下榻酒泉。酒泉何以為名?相傳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匈奴,大勝而歸,漢武帝賜御酒一壇犒賞他。他顧念戰(zhàn)士辛勞,不愿獨享,便將御酒全部傾入金泉,與三軍戰(zhàn)士同飲。酒泉由此得名。
酒泉西行10多千米,便到了萬里長城西端終點嘉峪關。嘉峪關南銜祁連山,北接馬鬃山,地勢險要,關隘宏偉。千百年來,它一直是拱衛(wèi)我國內地的重要屏障。在這兒流傳著許多愛國志士的動人傳說。登上城樓,心潮澎湃,浮想聯(lián)翩,不由地產生了崇敬和肅穆的感情。
出嘉峪關百余千米,便是—望無垠的大戈壁了。戈壁灘地面平整,表層覆蓋著灰褐色的沙礫巖,其下為堅硬的沙層。由于終年缺水,寸草難生??v目遠望,那無邊無涯的沙漠,無窮無盡的旅途,夢幻中的絲綢之路,竟是那樣的嚴峻而艱難。幸喜好客的主人為我們備下了西瓜,供我們旅途解渴、解熱。我們吃著西瓜,隨意地談起了唐僧取經的故事。當年他們向天竺取經,克服了千難萬阻,頭一道難關恐怕就是這戈壁沙漠的干渴吧!
經過兩天半的跋涉,敦煌古城終于在眼前了。在敦煌城南6千米處有一座鳴沙山。它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山勢陡峭,漫山黃沙。山北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一汪清泉,像娥眉彎月似的,水草青青,波光粼粼,人稱月牙泉。長時間困頓在漫漫沙龍中的人們,頓然耳目一新,喜上心頭。當?shù)厝苏f,風起沙飛,居然繞泉而過,從不落入泉內。月牙泉歷經滄桑卻依然漣漪縈回,未被黃沙湮沒,真是造化的奇跡!
至于有關鳴沙山的傳說,更為神奇。人們登山時,沙陷雙腳,步履維艱。但是,人們從山頂上下滑時,沙礫卷裹,響起奇異的聲音。鳴沙山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又有當?shù)厝苏f,天氣晴朗時,山中隱隱響起絲竹管弦之音:風沙起時,山中又傳來軍馬嘶嗚、鼓角陣陣之聲。我想,興許是人們緬懷歷史遺跡而產生的想象吧!如今鳴沙山已是甘肅省的一個重要旅游點。當?shù)赜旭橊劤鲎?。騎上駱駝,悠悠緩行,駝鈴叮當,領略大漠風光,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敦煌的莫高窟是真正的古老佛國勝地。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遍布石窟佛像,上下四五層,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綿延近2千米。石窟佛像的鑿建,開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經北魏、西魏、北周,到隋唐時形成宏大的規(guī)模了,號稱千龕。是否確有其數(shù),我不曾細數(shù)。然而工程之艱巨,規(guī)模之宏大,中外游人無不為之折服。
第96窟是一尊巨佛彌勒,高33米,它是敦煌第一大塑像。據(jù)說是女皇武則天在位時鑿建的。
第98窟是五代時期洞窟的典型,也是莫高群窟中最大的洞窟,建筑輝煌,壁畫精美。壁畫大多反映的是佛教中的故事。
像這樣的彩繪壁畫,莫高窟有45000平方米之多,窟中的彩塑有2450身。唐宋木結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shù)千塊。它是建筑、繪畫和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也是古代匠師們留下的極為寶貴的藝術遺產,我國光輝燦爛古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觀看了眾多的石窟佛像,不由地使我聯(lián)想到當年佛教的昌盛?,F(xiàn)在佛教在我國西部地區(qū),主要是喇嘛教。它在西藏、青海、甘肅有很大的影響。當?shù)厝苏f,每年農歷正月、4月、6月和9月,要舉行四大法會。2月舉行兩小法會。各族數(shù)以萬計的群眾,不遠千里,趕到青海省塔爾寺進香。他們攜帶幾十斤酥油,磕著數(shù)不清的頭,最大的愿望是得到大喇嘛輕輕撫摸一下,賜福全家平安。
我們饒有興趣地來到塔爾寺。塔爾寺是我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派)六大寺院之一。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西南隅的山坡上,依山建筑,高低錯落,擁有大小金瓦殿和一座可容3000人誦經的大經堂。大金瓦殿,藏語稱賽爾頓。相傳黃教開山祖師宗喀巴出世時,其母將胎衣埋在現(xiàn)今大金瓦殿的地下。后來那里生長出一株菩提樹,樹上10萬片葉子,每張葉子上都有“獅子吼佛像”。其母心疑,便在這里建了一座小塔,大約是為了鎮(zhèn)邪求佑。后人在小塔基礎上建了一座大銀塔。清朝康熙年間,青海蒙古郡王額爾德尼,布施黃金千兩,白銀萬兩,將屋頂改為鎦金銅瓦,這才成了真正的大金瓦殿。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寺廟占地雖大,也還覺擁擠。
塔爾寺之行,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竟是佛學的研究。
塔爾寺把寺廟辦得像高等學府。學員們在這里學習佛教傳統(tǒng)禮儀,同時學地理、天文、醫(yī)學、誡律、儀式等等。設有哲學、因明、藏醫(yī)和丁科四個專業(yè),類似普通大學的系。哲學專業(yè)傳授佛教哲理,因明專業(yè)研究佛經中的邏輯理論,藏醫(yī)專業(yè)學習藏醫(yī)藏藥,丁科專業(yè)是學習科技方面的知識。每個進修的喇嘛,選定一個專業(yè)為主修學科。除此,還有戒律和懺悔,是共同必修的課目。
我們到達塔爾寺這一天,適逢寺內展開佛學大辯論。一進寺廟山門,那廣闊的廣場上,三五成群,圍著若干個圈。人圈里一個喇嘛盤膝打坐,閉目合什:另一個喇嘛對面站著:坐的大聲提問,站的直立回答。時而招手,時而跺腳。周圍還有一些喇嘛圍觀。向導告訴我們,這是根據(jù)佛學教義進行大辯論,也是對小喇嘛學業(yè)的一種口試??梢姺饘W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不是頭頂上燙幾個疤,遵守佛門清規(guī)戒律,就能成為有修養(yǎng)的和尚的。
告別了塔爾寺,我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啟程南行。乘機回眸,巴顏喀拉山群峰巍峨,日月山峻峭素潔。在冰峰下面有著甘美的乳泉、青青的草灘、白云般的羊群、奔馳的駿馬,還有瑰麗而古老的文化寶藏。大西北并不都是荒漠凄涼,巍巍群山并不都是嚴峻冷酷。它給予我的是甜蜜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