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所展示的這件陶俑,乃是我國宋代的遺物。其外形乃龍首人身,且衣著去冠冕服、腳踏方形須彌座,觀之則身軀比例得當、造型靜穆飄逸,帶有些許仙家之氣。不僅如此,該件陶俑表層敷有一層淡紅色的陶衣從而掩去其灰陶本質以便涂朱施粉。雖經歲月打磨,但于其衣飾之上猶能見到以往彩繪痕跡,由此可以窺見古代礦物顏料保存效果之一斑。此外,此件陶俑雙手捧了一樣山子狀的物品,上有出筋若干,尤為引人注目。另外,經筆者測量,這件宋代陶俑高15.5厘米、座長5.8厘米、座寬4.8厘米。以1921年巨鹿故城出土北宋木矩尺長度30.91厘米進行折算,則該件陶俑高半尺、座長一寸九分、座寬一寸六分。
那么這樣一件陶俑的功用是什么?在它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社會背景呢?它身上的文化因素又來源于哪里呢?這值得我們細細梳理。
先來談談這件陶俑的功用。根據成書于金元之交并總結記錄了漢唐以來文化中心區(qū)葬俗的《大漢原陵秘葬經》的記載,該俑原是十二元辰俑中的辰龍俑。所謂十二元辰,又稱十二時或十二月將,乃是對傳統(tǒng)十二生肖的再現(xiàn)。從出土文物來看,有獸首人身及人俑捧獸兩種形制。圖中的這件陶俑顯然屬于獸首人身的形制。
然后說說這件陶俑背后的社會背景。在古代禮制上,自北朝至唐代,十二元辰的使用是與官員品秩密切相關的。例如,唐律就曾規(guī)定,凡九品以上的官吏的墓葬方可使用十二元辰??紤]到當時官民比例,我們不難想見其使用的范圍還是比較狹窄的。然而,到金元之交時,根據《大漢原陵秘葬經》的記載,自天子至庶人都可以使用。這種變化是不是因為唐末黃巢燔毀官方譜局之后士族政治徹底瓦解的結果呢?還是緣于隋代以降庶族地主經濟地位快速抬升打破了舊禮制的后果呢?答案顯而易見。
再來看看這件陶俑身上的文化因素。上古之時,我國的先民因對自然力的敬畏已經萌生了龍神信仰,并且由此產生君權神授思想。例如,《冊府元龜》就曾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炎帝神農的母親女登在一處名為華陽的地方游玩時,遇見一位人身龍首的神仙,雙方結合后生下了炎帝。而在物質領域,這也可以為在濮陽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蚌殼龍虎墓所佐證。后世,隨著東漢末葉道教的興起,龍神被吸收進了道教神祈的序列。到了尊崇道教的唐宋,龍神的地位加速上升,出現(xiàn)了專門的龍神信仰場所。開元十六年,唐玄宗李隆基詔令修建龍壇、龍?zhí)靡怨┘漓肫碛?,五代時又出現(xiàn)了“龍子祠”。最晚到宋時,今日為人所熟知的龍王廟已然定型,并延續(xù)至今。不僅如此,龍神在唐宋兩代連續(xù)獲得中央政府的加封,一路上升到“龍王”的地位。唐代中央政府首先封四海龍神以王爵,后宋代中央政府進一步在前代的基礎上封已有之龍神為龍王,其中東海龍王被宋仁宗專門加封為淵圣廣德王。以管窺豹,當時統(tǒng)治階級對于龍神的無比崇拜以及對國家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內心期待可見一斑。
但是在道家的眼里龍王不是手持笏板,就是懷揣法器,未曾有其雙手捧物一說。那么這件陶俑奇異的姿勢又是有什么內涵呢?經過考證,筆者認為這是當時與道教同時流行于中國的佛教文化影響下的產物。在佛經故事中,龍王往往坐擁巨額財富,有著無盡的珠翠珍玩。在敦煌石室遺書中就有《龍王禮佛獻寶圖》,并且在唐代傳奇《柳毅傳》及元代雜劇《沙門島張生煮?!分幸灿兴从场V链?,我們可知這件陶俑實際上塑造的是龍王獻寶的形象。至于其所捧山子狀的物品,根據與實物的對比,筆者認為這應是取材于珊瑚樹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珊瑚與珍珠、琥珀并列為三大有機寶石,自古即被視為富貴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