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榮升”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多家機構預測,最早在2012年、最晚在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新年伊始,一些人追捧奢侈品更加變本加厲,讓人難以接受。
追捧奢侈品大體有三種情形。第一種是追“偽奢侈品”。元旦期間有媒體曝光,一個成本400元、市價600元的不銹鋼鍋,想進杭州的大商場,必須按2000元的標價賣。做鍋的人想不通,質量好、價格又實惠的鍋,為何要變成奢侈品才賣得掉?這種做法,是迎合“越貴越有人買”的消費心理。
第二種是追“半奢侈品”。圣誕期間,英國奢侈品商店打折,不少中國人早早去排隊,一開門就狂奔而入,“血拼”搶購。對奢侈品的追求,已到了“排除萬難”的程度。
第三種是追“真奢侈品”。前不久,貴州茅臺向國際組織申請“奢侈品100強”資格。已經進入“100強”候選名單的百達翡麗腕表、阿瑪尼西裝等,靠“獨特、稀缺、珍奇”取勝,是人們爭相追逐的目標。
對奢侈品的盲目追捧看似鬧劇,但反映了社會的心態(tài)?!肮芩鼈紊莩薨肷莩?,穿到身上就是真奢侈”。為了心理滿足感,就算明知2000元的不銹鋼鍋買虧了,就算在倫敦排隊擠得全身酸痛,那也值。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早在1899年就尖銳地諷刺當時的類似現象,稱其為“有閑階級的炫耀性消費”。
經過100多年,“炫耀性消費”越來越沒有市場。據世界奢侈品協會調查,美國人對奢侈品已轉變?yōu)椤白晕倚拖M”,買奢侈品和買T恤衫一樣,真心喜歡才買。歐洲人是“設計師消費”,喜愛某種設計風格才買。日本人則是“必需品消費”,職場競爭激烈,不少人為顯示實力,必須買奢侈品“武裝”自己。相比之下,中國人更多的是“炫耀性消費”,理性成分更少,這有百害而無一利。
更嚴重的是,支撐起這種病態(tài)消費的,有很多公職人員。他們是最不應該購買奢侈品的人。北京市法院系統(tǒng)曾隨機抽取2005年到2007年間審理的100起受賄案,發(fā)現官員收受的禮單中,名列第一的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熱”助長了公款消費、權力變現,這對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沒有任何益處。
而且,“奢侈品熱”刺激了全社會的神經。沒有能力購買奢侈品的年輕人,省吃儉用加入消費隊伍中,令許多老牌奢侈品國家震驚。有統(tǒng)計表明,購買奢侈品的中國人,平均年齡比歐洲人年輕15歲,比美國人年輕25歲;歐美人用個人財富的4%買奢侈品,中國年輕人用個人收入的40%追求奢侈品。幾千年來,中國極為注重“戒奢”,對個人而言,“奢侈華麗,人之大惡”;對政權而言,“未有奢靡而能長久者”。如果發(fā)展到“全民追逐”奢侈品,對社會風氣毫無好處。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2688萬農村貧困人口、人均GDP排在世界95位的國家,富人把相當一部分財富花在購買奢侈品上,這對經濟發(fā)展沒什么意義。遺憾的是,還有人在大聲叫好,提出所謂的“奢侈品經濟”,認為購買奢侈品可以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能做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也很“光榮”。其實,這個“第一”讓人蒙羞。當富有者在英國奢侈品商店門口排隊時,大批農民工正在火車站檢票口排隊。同樣是排隊,同樣是狂奔,前者為了享樂,后者為了生存。享樂的人成千上萬,生存的人卻有幾個億。一個國家,內需是靠幾萬人一擲千金拉動,還是靠幾億人安居樂業(yè)拉動?事業(yè)的成敗、社會的穩(wěn)定,是取決于幾萬人錢花得開心,還是取決于幾億人日子過得舒心?“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句古訓,今天尤其要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