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拜讀了廣東省開平市開僑中學高級教師黎志新老師的《做一個智慧型的班主任》一書,掩卷沉思,深有感觸。黎志新老師以一個女性特有的細膩感觸,撥動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的心弦,彈響了一曲又一曲師生心靈的和鳴曲。
捷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本領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惫P者以為,黎志新老師是深得其中真諦的。是??!面對一屆又一屆剛剛經(jīng)歷黑色六月(原來是七月)的高四學生,那種說不出的痛是切膚的,是痛入骨髓的,面對一雙雙無奈而又無助的眼睛,抑或可能是一張張倦憊甚至沮喪的臉龐,心靈的療傷都是第一需要,任何蒼白的政治說教都顯得是貧血的,唯有找準切入點,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真正走入學生的心靈,從而激勵、喚醒、鼓舞才是療治心靈創(chuàng)傷的首選良方。
而黎志新老師根據(jù)自己對音樂的獨特到位的感觸,選擇音樂這一切入點去點亮學生的心靈之燈,更是彰顯了一個成功而優(yōu)秀的班主任的智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音樂是無國界的語音,無膚色、民族的隔閡,更無文化基礎課優(yōu)劣之分的鴻溝,音樂是所有健全的人都能感悟到的、觸摸到的質(zhì)性的東西,甚至有的學業(yè)成績并不優(yōu)秀乃至很不好的學生,他對音樂的感悟能力遠遠強于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因為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需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而這正是不樂意在文化課上“浪費時間”的所謂學困生的獨特優(yōu)勢,因而,黎志新老師能夠駕輕就熟,并不困難地走進學生心靈,用女性特有的溫柔的雙手撫慰學生受傷的心靈,學生內(nèi)心感動了,內(nèi)心深處的火山爆發(fā)了,發(fā)動機的引擎啟動了,他們帶著感動出發(fā),為深深理解自己的老師學習;他們帶著感動出發(fā),為疼愛自己而永遠無悔的父母而學習;他們帶著感動出發(fā),為被喚醒的自己而學習!
請先看一篇蘊涵大哲理的小文章《天才另一面》:
18世紀初,在俄國,有一個小孩,看見數(shù)學老師舉例做一道四則運算題時,最后的結(jié)果是零,他以為所有四則運算題的結(jié)果都是零。后來,凡是遇到四則運算題,他便會毫不考慮地在后面添一個零。老師對這個孩子除了搖頭和嘆息,毫無辦法。
這個笨孩子,就是后來寫出《葉甫蓋尼奧涅金》、《上尉的女兒》等名作的俄國詩人普希金。
20世紀中期,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百貨商店里,來了一個年輕人,他說,營業(yè)員少找了一角錢。營業(yè)員和他核算了好一陣子,最后得到了確認。營業(yè)員覺得,這人不可思議。不就是一角錢,值得這么認真?后來才知道,他從中科院宿舍坐了幾角錢的公共汽車,前來要這一角錢。營業(yè)員更是笑壞了:‘這不是大笨蛋嗎?’
這人就是數(shù)學家陳景潤。
造物主很公平,給你一長,必給你一短。給你一特別之長,必給你一特別之短?!?/p>
誠哉斯言!世上沒有全才!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沒有絲毫理由對學生求全責備!
而我校每年迎新晚會的那動人的歌聲,隨音樂律動的優(yōu)美舞姿,就大多是這群學生引以為自豪的杰作!這也從一個方面有力驗證了黎志新老師的成功的實踐。
黎志新老師的智慧,筆者以為還體現(xiàn)在她對學生的欣賞上,學會欣賞學生,進而欣賞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是新的課程理念真誠的呼喚,但而對學困生,特別是像我校這樣的中職學生,說出來容易,但真正要做起來,做得好,贏得學生的尊重與歡迎,卻又絕非易事。事實上,面對這些學生,我們大多數(shù)教師更多采取的是簡單粗暴的方式,動輒諷刺挖苦,個別教師甚至自認忍無可忍而對學生拳腳相加。細思之下,這是一種何種的弱智行為!因為無論如何,自尊都是人格的頂峰,一個不懂得尊重學生、欣賞學生的教師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智慧的教師,自然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智慧型的班主任。
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欣賞與被欣賞是一種互助的力量之源,欣賞者必具有愉悅之心,仁愛之懷,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賞者必產(chǎn)生自尊之心,奮進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學會欣賞應該是一種做人的美德。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個智慧型的班主任,學會欣賞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這里聊舉一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例子與大家共勉吧。
“二十年前,我剛當記者不久,面對了一個手法細膩、講求風格的小偷,竟自百感交集?;貋硪院髮懥艘黄馗澹滩蛔「锌骸裥乃既绱思毭?、手法這么靈巧、風格這樣突出的小偷,又是這么斯文有氣魄,如果不作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吧!’從時光里跌回來,那個小偷正是我眼前的羊肉爐老板。
他很誠摯的對我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點,使我想:為什么除了作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shù)氖履??在監(jiān)獄蹲了幾年,出來開了羊肉爐的小店,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幾家分店了,林先生,哪一天來我請客吃羊肉呀!
我們在人群熙攘的街頭握手道別,連我自己都感動了起來,沒想到二十年前無心寫的一篇報導,竟使一個青年走向光明的所在。”
培根說:“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jié)心城,四??萁撸瑓采交氖??!弊屛覀冊谏钪卸嘁恍┬蕾p。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馨香,一種溝通與理解,一種信賴與祝福。特別是針對一個教育工作者,欣賞的理性光輝必將照亮一屆又一屆學生的前行之路。
試想,林清玄作為一個文章大家,尚且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善待一個小偷,從而改變了這個人的一生,那么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該如何做出一個更加理性而智慧的選擇呢?筆者以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吧!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物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