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的紡線車,可以說是媽媽的專用生產(chǎn)工具。那時候,我家七口人,媽媽每年要給每人做兩至三雙鞋,這加起來一年就得做20多雙鞋,要紡多少麻線就可想而知了……
每到農(nóng)閑時,媽媽就開始在家里忙著紡麻線了。媽媽紡麻線時,首先要將干麻皮用木梳梳開呈粗細均勻狀,再將其中的一頭扎緊,掛在炕頭的墻上,然后把紡線車放在炕上,將紡線車鐵鉆頭的粗頭部分與在紡車上繞著的魚線繩交叉套好,再將鐵鉆頭掛在紡線車左邊底梁上部的掛鉤并插入底梁外側(cè)木板上部的小孔里,在掛鉤和小孔處還要點上些許豆油做潤滑劑,然后便坐在炕上紡起麻線來。
紡麻線時,媽媽先從麻皮捆上拽下一根麻皮,將其中的一頭放在嘴里用牙嗑一下,將粗的地方嗑掉,再用舌頭和嘴里吐的唾液抿一下,讓麻皮細長光滑地纏在鐵鉆上。之后,媽媽便用右手順時針搖動扶手使紡線車轉(zhuǎn)動,而后再逐漸抻長麻皮讓它在鐵鉆頭上加勁,看看給麻皮上的勁差不多了,便用左手提著麻線,右手再向反方向稍搖動一下,隨之便用左手向前上抻著麻線,這麻線便隨著鐵鉆頭的轉(zhuǎn)動被纏到鐵鉆桿上。一根麻皮快要紡完的時候,媽媽再拽一根麻皮,將這根麻皮的頭續(xù)到前一根麻皮的尾部,周而復始,多半天的工夫,媽媽便紡好了一軸麻線的半成品。然后,媽媽將這軸麻線倒下來纏在自己的手上,再將這股麻線的頭和尾連在一起進行麻線繩的合成。媽媽干得快的時候,一天就能紡一軸麻線。所謂一軸,就是把紡好的麻線用手纏成七八寸長、一寸多粗的麻線穗子,纏到一起后留著納鞋底用。纏成麻線穗之前,媽媽要用抹布將麻線用手纏著擼一遍,使麻線更精細順溜。
冬天天短不出活,媽媽有時為了趕活便將那一根根麻皮在頭天晚上梳理好,抽出一根將一打麻皮從一頭捆好,然后用一只手的四指并攏將其繞在手上,拿下來,便形成了一個圓圈捆好放在笸籮里,為的是紡麻線時速度能快一些。
紡麻線只是媽媽做針線活的一部分。媽媽每年要做20來雙布鞋,所需要的麻線可是不少??!媽媽很能干,有時晚上帶燈干活一直到深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媽媽就是這樣為一家人的生計忙活著。我們兄弟姊妹從小到大穿的鞋都是媽媽做的,一直到我20多歲的時候,我仍然在穿媽媽做的布鞋。由此可知,媽媽這么多年下來,該用紡線車紡了多少麻線,又為我們做了多少雙布鞋啊!
13歲那年,我從嫂子那里學會了織衣物。這時,媽媽就更忙了,她不僅要繼續(xù)紡麻線,而且還要抽出更多的時間為我們紡棉線。將生產(chǎn)隊分的棉花彈好后,媽媽便將棉花包里的棉花拽出一小縷放在桌子上面鋪好,然后用一根高粱細稈放在上面,一手握稈,一手用掌心在放棉花的桌面上使勁地來回搓動,待到纏在細稈上的棉花條有手指粗細時,再將這秫秸細稈從棉條中抽出,這樣一根空心的棉花條就形成了。做成20多根后,再用紙包好留做紡線用,紡棉線時,媽媽還要用約有半尺長的高粱秫秸的外殼套在鐵鉆上,左手提著棉花條,右手搖動紡線車的扶手,就像紡麻線一樣。不同的是,媽媽在用左手提著棉花條紡線時,要來回地抖動手里握著的棉花條,這樣紡出來的棉線才會粗細均勻。那時候,不論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風雪嚴寒的冬季,只要有時間,媽媽就給我們紡棉線。那時候,農(nóng)村的生活條件很差,我們幾乎不買現(xiàn)成的秋衣,只穿用媽媽紡出來的棉線織成的線衣。由四軸或五軸合成的棉花線,就會織成厚厚的一件線衣?,F(xiàn)在想起,還覺得身上暖呼呼的。而有條件的人家,會養(yǎng)一兩只綿羊,到了開春或秋后將綿羊的毛剪下來,涮洗干凈后,再用紡線車紡成毛線,用它織成毛衣或毛褲穿。
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用紡麻線做鞋了,更不用紡棉線織衣服了,紡線車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紡麻線和紡棉線的陳年往事,就成了我們遙遠的記憶。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