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幾時開始,從大清早離家上班后,我們就甭想再中途折回來做頓午飯了——誰也沒有時間。
記憶里一家人的午餐變成了全社會人的午餐,陪你吃午飯的也從家人變成了同事和朋友。午餐的形式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帶飯、單“超”、外賣、AA或者干脆餓著。而每一種就餐方式背后,也都藏著一群人的故事,藏著這群人的生活狀態(tài)。
午餐不再只是填飽肚子,它已經(jīng)成為職場人必修的社交文化。要修煉午餐文化,先從午餐眾生的吃相里,找找經(jīng)驗。
帶飯族:自得其樂的“孤獨者”
///人群特征
男女不限,年齡不限,這是午餐眾生里最好自由發(fā)揮的一類人群,年齡呈現(xiàn)兩極化分布。
低齡化特征:他們可能是初入社會不久的年輕男女(當然女性偏多),一類與父母合住,因家中長期開火做飯,他們便坐收漁翁之利,安心帶著父母制作的便當上班。一類“動手能力”較強,看著偶像劇成長起來的時髦男女,將為對方“做便當”當做是表達愛意的方式,即使是前天晚上吃剩的剩飯,也要將其包裝得有滋有味。
高齡化特征:多為進入職場多年,已過而立之年的已婚人士。因為職業(yè)性質(zhì)患下了“職業(yè)病”,無法長期在外吃飯,并且因為有較強的衛(wèi)生意識,認為自己做的飯更衛(wèi)生,食用也更方便,故采取帶飯的方式就餐。
///午飯時間特寫
早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帶飯族”們卻不緊不慢地繼續(xù)看著電腦,喝著水。因為他們并不需要去湊午飯高峰期的熱鬧,只要愿意,在1到2個小時的午飯時間里,他們可以隨時開飯就餐。
相比同事的躁動,“帶飯族”自始至終都是安靜的,或許會跟著在QQ群里打鬧,卻也平靜地繼續(xù)做著該做的事情。雖然不時也會有同事友善地問:“帶飯沒有?沒帶一起吃哦?!钡玊A總會回應一句:“帶了嘛,都習慣帶飯咯!”然后又默默地低頭做事。待辦公室開始空起來,帶飯族們便相繼來到微波爐前,排隊等待熱飯熱菜。遇到同一個部門的同事,端著飯盒便聊了起來,遇到不同部門的人,就安靜地排隊。
長形的辦公桌上,陸續(xù)坐下幾名食客,相熟的同事小聲地談著話,或者互相夾對方的菜來吃。落單的人要么埋頭大吃(多為男性),要么就開始了一心二用(多為女性),一手拿筷子,另一只手卻沒有閑著,給朋友撥個電話,或者找本雜志來翻。磨蹭著細嚼慢咽地吃完午飯,洗好飯盒,嚼著口香糖四處晃晃,然后便坐回電腦前開始午間的娛樂,或者抱著靠枕睡午覺。
當辦公室再一次嘈雜起來,“帶飯族”們便伸著懶腰醒來,因為,下午的工作就要開始了。
///女食主心聲
吃飯在我家從來都是大事,無論早中晚餐,都是一家人需要正點準時參加的,做公務員的爸爸和做醫(yī)生的媽媽,現(xiàn)在都保持這樣的習慣。雖然我從讀高中開始就沒在家吃過一次午飯了——但還是經(jīng)常吃媽媽做的盒飯!讀大學好不容易瘋狂了4年,一畢業(yè),一工作,得,又還原了。
因為媽媽是醫(yī)生的緣故,對營養(yǎng)和健康的要求非常高,我現(xiàn)在帶的午飯都是她早上起床做好的,非常辛苦。當然,帶飯上班也已經(jīng)成了我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自然得就好像:手機沒電了你就得插上充電器一樣。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就是什么異類,有什么不同了,并且,我們單位的“帶飯族”也并不少。當大部分同事選擇外出吃午飯,我們“帶飯族”也可以聚在一起吃,大家一樣聊得很開心。而就算是一個人坐在電腦前邊吃飯邊刷微博,照樣很歡樂嘛。
因為習慣了帶飯,我曾經(jīng)很多次拒絕過同事的午飯邀約。但我不并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群,要和同事溝通有很多方式,不一定非得成為“飯友”,并且我覺得朋友和同事的確還是有區(qū)別的,看你的心態(tài)了。
///社交寶典
1、帶飯上班的確是一種常見的午餐方式,但當“午餐社交”成為一種社交文化,“帶飯族”們也需要掌握一些小心機。對,你并不是不合群,但你需要看起來“更合群”。
2、帶飯上班是一種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這種行為本身并沒有任何不妥。所以,一旦你決心做一個勤快的帶飯族,就不要扭扭捏捏,不要偷偷摸摸,說通俗點:爽快點!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有資格評論你的正常生活方式。
3、你也許不相信,很多“帶飯族”甚至是單位里受人羨慕的人,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享受父母或者另一半親手制作愛心便當?shù)拇?,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帶飯族”那般的“勤快”。所以,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好手藝。在特別的日子或節(jié)日里,帶著拿手好菜或者應景小吃(如雞蛋餅、餃子)等食物大方地與同事們分享。據(jù)說,越來越多的白領加入了“帶飯族”行列,原因之一就是受帶飯同事的慫恿和誘惑。
4、珍惜你的“飯友”,他們也許與你不是一個部門,平時不會有太多接觸。但每天中午,你們卻默契地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記得給陌生人一個善意的微笑,因為保不準TA就會成為你生活中的好朋友。
新來者:融不進小團體的恐慌
///人群特征
最大的特征自然是“新”, 包括初來乍到的職場新人,或者剛剛跳槽的新人。他們大多性格內(nèi)向而單純,在職場上沒有什么心機,將工作成績當作證明自己能力的標桿,但卻忽略了“人格魅力”才是交到朋友的最大法寶。
///午飯時間特寫
不做第一個,就做最后一個,這是大多數(shù)“新來者”的午餐就餐寶典。剛到午餐時間,就見他們接著電話往外走,一邊走一邊重復著:“好的,我馬上下來,你等我一會?!睂嶋H上,這場午餐也許真的是與朋友共度,但更多的時候,或許自始至終都是TA的“獨角戲”而已。一個人扒飯時,最怕遇到大規(guī)模的人流襲擊,最怕某位同事不經(jīng)意地拍拍自己的肩膀,抑或意味深長地看自己一眼。每次吃午飯,都像在“打游擊”一般,既累,又恐慌。
那就做最后一個人吧,裝作很忙的樣子拼命打字,即使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還是等到大部隊出發(fā)后才挪開座位。坐電梯看到一撥撥“午飯團”,落單的自己只有尷尬地站進電梯最里面。走出大樓,看到人群往東,自己會不由自主地往西而行。
也曾想過加入同事的拼飯隊伍,卻總怕對方不喜歡自己,怕自己融不進大隊伍的八卦話題,甚至還在疑慮:初來乍到的我是不是該請同事吃一頓飯?那吃什么呢?價格怎么控制?對方要AA怎么辦?想著想著,也就把這事拖了下來,依然一個人默默地餓著肚子,一個人默默地找空曠的角落吃飯,一個人繼續(xù)抓破腦袋陷入“落單”的恐慌。
///女食主心聲
我的同事幾乎都比我大,男性居多,女人們都化著精致的妝,走起路來高跟鞋踢踢踏踏的,我甚至還不敢主動和他們說話,更別提一起吃飯了!
我是6月6日入職的,幾乎半個月的時間里,每天中午都“拖”著不去吃飯,有同事問我就說自己還不餓。那哪兒是不餓啊,就是覺得別扭,怕自己融不進那個圈子。但不吃又不行,只得一直拖到午餐時間快結束時才匆匆往外跑。在牛市口上班的我甚至選擇走到雙橋子去吃飯,而不是就近的海椒市,因為我怕遇到被我拒絕的同事啊,如果遇到,那就太尷尬了。
然而,就在上周五,一名過生日的姐姐主動“抓”住了我,非常真誠地邀請我參加她中午舉行的生日宴?!斑@條街最好吃的串串,不吃真的很可惜喲!”中午下班,姐姐拉著我就往外走,完全不給我拒絕的機會,我只得尷尬地去了。
幸虧有這么個姐姐,幸虧我去了!那頓飯是我上班以來吃得最開心的一次午餐。我終于明白:之前的擔心和恐慌有多么的幼稚。新入職場誰都會有恐慌,但其實你恐慌的午餐方式可能恰恰是化解“恐慌”最好的方式,關鍵在于,你敢不敢跨出那第一步。
說真的,我很感謝向我伸出手的姐姐。
///社交寶典
1、無論是工作還是生存,只要你是社會人,就無法忽略社交禮儀。所以,為什么不把吃午飯看作一種交際方式,當作你新工作的第一個目標呢?大方地加入這個團隊,通過和大家吃午飯,讓大家接受你,認識你,了解你。與此同時,你和他們在午飯中的交談,也在不停地交換信息,不斷地豐富、提升和展現(xiàn)著自己。
2、人從來不可能無緣無故排斥另一個人,除非你威脅到TA的利益。不要讓你的恐慌將你壓迫成一個孤僻的“落單者”,當同事發(fā)來善意的邀請,大方地接受,而不是拒絕。如果你終日躲在“午飯恐懼癥”下,一個人自怨自憐,最終只會導致同事對你的孤立,這樣的工作,快樂嗎?
3、在團隊合作的今天,你和同事們一起工作、溝通和交流的時間,會遠遠多過一起吃飯的時間。連吃個飯都不敢,還談什么合作?
4、熱情大方,是最好的邀請函。
TIPS:
午餐社交,海外新潮
★ GrubWith.us
去哪里吃飯?如何結識新朋友?周末去做什么?……這幾乎是個世界性的問題。名曰GrubWith.us(http://www.grubwith.us)的網(wǎng)站于2011年上線,其主要作用就是解決 “誰來和你一起午餐?”的問題,網(wǎng)站在推廣社交文化的餐飲服務的同時,還融入了團購的內(nèi)容,讓用戶在飯桌中結識新朋友,拓展社交網(wǎng)絡。
GrubWith.us網(wǎng)站由硅谷知名創(chuàng)業(yè)孵化機構Y-Combinator投資,很有飯桌文化的意味。網(wǎng)站每天會尋找城市里一些好的、有品位和質(zhì)量的餐飲場所,然后征集參與者,猶如團購一樣,用戶去購買位置,最后一起聚餐、結交朋友。
這樣看來,GrubWith.us網(wǎng)站很有團購網(wǎng)站的性質(zhì),每天出售1個或幾個聚餐,然后又融入陌生人社交的概念,在國外還是很受歡迎的。該網(wǎng)站自推出以來,每個聚餐幾乎都預定滿了。這種模式,也已經(jīng)開始運用到國內(nèi)。
★ LetsLunch
5月6日,創(chuàng)意性極強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LetsLunch,在美國創(chuàng)業(yè)天堂硅谷上線,將社交網(wǎng)絡以及人脈的拓展從網(wǎng)絡和活動延展到了餐桌。創(chuàng)辦人利用LinkedIn [一家面向商業(yè)客戶的社交網(wǎng)絡(SNS)服務網(wǎng)站]這個商務信息平臺來拉幫結伙促成陌生人間的會餐。于是 LetsLunch 就成了 LinkedIn 生態(tài)圈中的一員,并已經(jīng)得到了硅谷人士的好評。
LetsLunch 的流程和玩法非常簡單:首先,用社交賬戶登錄。然后,告訴 LetsLunch 你什么時候有空。之后,LetsLunch 幫你安排午餐。LetsLunch 會安排地址相近、身份相近 (共有 10 級別) 的會員共進午餐 ,并邀請他們在午餐后給彼此評分。為了讓評分更有效力,網(wǎng)站還制定了一些有趣的規(guī)則:評分是匿名的; 你可以隨時改變評分; 任何經(jīng)常給對方打 0 分和 10 分的同學均不計算在內(nèi)。上線僅僅1個多月,已經(jīng)有數(shù)位重量級的企業(yè)家和投資人作為 VIP 出現(xiàn)在LetsLunch 上,每個人都有機會和他們一起午餐。
落單者:職位帶來的距離感
///人群特征
這類人群通常事業(yè)有成,在職場中處于“領導”位置。在員工和下屬面前既要樹立威嚴,又想拉近距離。他們往往飯局頗多,無論中午還是晚上都鏖戰(zhàn)在“酒桌”之上,但一旦落閑,如何解決午飯,也是個考驗他們的問題。畢竟,職位高低必定會帶來距離感。
///午飯時間特寫
“小李,告訴我下午的工作安排,我中午有個飯局。”掛掉內(nèi)線座機,便開始撥通手機,“王總,12點在XX酒樓,還記得吧?準時到喲?!痹俅螔斓綦娫挘砹艘陆蠛蛢x容,望了望透明玻璃外還在工作的員工,便信步走了出去——這是一次正常的商務午餐。
然而更多的時候,身居高處的領導們卻感受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有12點整辦公室門鈴準時響起,然后一個人坐在碩大的辦公室里,吃著下屬準備的品質(zhì)盒飯的。有看著員工們?nèi)宄扇和獬觥耙捠场?,然后只能獨自一人開著車,找家品質(zhì)餐廳用餐的。有走上街頭想找家路邊攤吃牛肉面,卻發(fā)現(xiàn)員工們正樂呵呵地吃著面打鬧,只得默默轉身離開的。甚至,還有干脆在辦公桌前看文件到下午兩三點,再往嘴里塞兩片面包,午飯下午茶一起解決的。
而無論是上述的哪種午餐方式,這樣的人,都是落單的。
///女食主心聲
吃午飯啊,這確實是個難題。有很多人會以為,廣告公司多活躍的氣氛啊,老總和員工肯定打成一片,吃個飯多簡單的事情——你錯了。在活躍的氣氛里掌握抓與放的度,這就是這頓午餐的難點。
如果你平時工作里就不是一個大大咧咧的老總,員工其實是懼怕你突然心血來潮地加入午飯大隊的,我就遭遇了這么一次。某個中午看他們討論得那么興奮,我就一揮手加入了午飯團。但那頓飯看似風輕云淡,實則暗流涌動。我明顯感受到了員工們的拘謹,場面多次冷場,大家都在為話題而找話題。到了買單的時候,甚至還在互相遞眼色,哈哈,真是難為了他們。
即使我有這個心思,但工作性質(zhì)也不允許我長期和他們一起吃午飯。那么干脆就減少這樣的機會吧。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我現(xiàn)在都是吃過午飯才到公司。其實你是個怎樣的老板或者上司,不會因為你與員工、下屬吃幾頓飯就改變。而既然做到了這個位置,你就得接受可能落單的現(xiàn)實。在如今的職場,高低職位之間的距離,真的沒有那么容易靠幾頓飯、幾句話就拉近的。
///社交寶典
如果你是領導:
1、如果你真的決定和員工打成一片,自愿加入“午飯團”,第一要記得堅持,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因為員工經(jīng)不起你的突然“襲擊”;第二記得要一視同仁,不要總是和相同幾名員工過于親近。
2、如果條件允許,你可以從以下兩位老板的行為中,吸取如何與員工相處中的經(jīng)驗:女老板A,在自家的公司辦了食堂,每天親自下廚給員工做飯;男老板B,帶頭在自己創(chuàng)辦的IT公司內(nèi)吃零食,在午休時間玩游戲。這兩位老板都成了廣受員工愛戴的好飯友和好朋友,其秘訣不是作秀,而是夠真誠。
3、最好不要單獨約一名異性同事進餐。
4、不要因員工偶爾拒絕你的午餐邀約就患得患失,神經(jīng)兮兮,疑神疑鬼,人都有自己的空間,都有自己的私事兒,不是么?
5、不要把飯桌變成辦公桌,多和員工聊點生活中的趣事,暫時忘了工作吧。
如果你是員工:
1、領導主動邀約吃午餐,請欣然接受。即使你認為主動找你吃飯的領導并不討人喜歡,但仍然要最大限度說服自己赴約。其實跟領導一起吃午餐,有以下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借此機會跟領導聯(lián)絡感情、建立形象。二是可以進入公司核心內(nèi),趁機多了解公司內(nèi)部事情。
2、不想赴約或者有私事時,藝術性地拒絕領導。千萬不要丟出一句簡單的:“我不去!”這樣直接的拒絕等于“自找死路”。巧妙點好,比如用委婉謙恭的態(tài)度表示自己待會兒還有重要的公事等著處理,或早已與重要的朋友或家人約好一起共享午餐時光。此時,這樣善意的謊言是必要的。
3、很多領導會在午餐時借機套員工的話,以套取“小圈子”的秘密。作為一個聰明的員工,一定要知道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死也不能說,切忌不要在背后隨便道人長短。
4、領導和你吃頓飯,就只是單純吃頓飯,別覺得自己就怎么樣了,腳踏實地地好。
小圈子:和誰吃飯?不和誰吃飯?
///人群特征
這是午餐社交群里較為活躍和廣泛的一群人,也可以被稱為“潤滑劑”。他們通常熱情大方,好交朋友,有一定的職場經(jīng)驗,懂得較好地處理職場的人際關系。這樣的“小圈子”之間通常有三種關系:一是存在緊密的工作聯(lián)系,比如是同部門的員工或者同一項目組的成員;二是存在緊密的情感聯(lián)系,比如是私底下交情不錯的同事;三是因為特定事件而臨時形成的午餐組合。
///午飯時間特寫
時針慢慢指向12點,辦公室里開始“暗流涌動”。QQ上,群里吆喝吃飯的各種建議不斷浮現(xiàn)。
“今天中午吃肥腸雞的報名了哈,統(tǒng)計完了我就打電話訂位子咯?!?/p>
“你們?nèi)ヂ?,我們幾個要減肥,就整點清淡的,吃點抄手就可以了?!?/p>
群里越來越熱鬧,群外的人也不閑著,有約的美女拿出鏡子開始補妝,小伙子走到走廊里默默地點一根“飯前煙”,更多的人則開始心不在焉地開起小差,甚至干脆踱步到“飯友”身邊催促其關機就餐。隨著打卡機一聲音樂響,同事們?nèi)齼蓛傻亻_始出門覓食,把電梯擠得水泄不通。雖也有“午飯團”的成員選擇單獨就餐,或者加入了另一個圈子,原因無非是和誰誰誰有了小過節(jié),正處于“雙方看不過眼”的時期,抑或突然心情不好,要一個人“清淡”一下。但部分“團員”們依舊牢牢抱成團,開心就餐。
聊八卦、八領導、自拍……無論是匆忙的20分鐘還是充足的2個小時,一頓午飯早已不是簡單的飽腹,而成為大家工作之余放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女食主心聲
“我們兩個是因為工作相識,然后成為好朋友。因為工作性質(zhì)一樣,幾乎天天都在對方眼皮底下竄,大家就叫我們TWINS!”婷婷笑著說:“是,我們兩個是‘飯團’的絕對主力?!毙π焖俚匮a充道。
午飯團形成的原因大同小異,無非是幾個同事因為相處時間較多,彼此了解,所以選擇共同外出覓食?!肮ぷ鲿r間里不好聊天,但午飯的時候什么都談,時事、熱點、八卦、領導、工作等等,想到什么聊什么?!币尤腈面煤托πΦ摹靶∪ψ印辈⒉浑y,“聊得來就行?!钡膊⒉蝗菀住敖^對不歡迎虛偽的人,還有大嘴巴的人!”
而婷婷和笑笑也并非每天午飯時間都膩在一起,畢竟在工作單位里,你需要和不同職位和崗位的人打交道,也需要時不時地改變口味,認識新的朋友?!坝械娜苏f飯團就是一個小團體,是,我們當然是。但這個小團體并不一定是固定的,萬一我哪天和笑笑吵架了,我才不會和她去吃飯呢!”
“那我拉著你去,咱在飯桌上和好唄!”笑笑趕緊打圓場。
///社交寶典
1、因為各種原因,你的午飯“小圈子”會不停地加入和離開一些人。請記住,職場有自己的動態(tài)平衡規(guī)律,人也應該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失去了熟悉的“餐桌密友”,你也可能會得到另外一個新搭檔。
2、午餐對象的變化也體現(xiàn)在人事變動、升遷、離職等方面,餐桌上的人員更替可能意味著同事升遷了,或是得到了更好的機會,但自己卻沒有。這樣情況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影響到你的心情,要學會排解這種不必要的壓力。
3、同事畢竟是同事,午餐上絕不是什么話題都可以說。將話題局限于生活中的吃喝玩樂、興趣愛好是最安全的,不要順嘴就把話題拉到職場中個人的是非上。餐桌聯(lián)盟本質(zhì)上也是利益的聯(lián)盟,而在這樣的聯(lián)盟中,應該保持一些職場上應有的警惕。
4、“午飯團”基本上是AA制,但并不會分那么仔細,經(jīng)常是這頓A請,那頓B請。但最好不要因此“耍手段”,比如輪到自己的時候就招呼大家吃點便宜的。拜托,大家可不笨。對于小圈子來說,午飯吃的是交情,而不是填肚子或者排場。是不是志同道合,是不是一類人,這些只需要一頓飯就可以檢驗出來。
TIPS
北上廣流行社交“拼飯族”
近年,“拼飯”成為SNS網(wǎng)絡新的流行詞,北上廣不少白領在網(wǎng)上組織“拼飯團”,每天應付午飯不再四處“打游擊”。
事實上,如何應付午餐一向是令白領頭疼的問題。食堂不想去,外賣又不讓帶進辦公室,就只能出去“打游擊”。但同事之間“拼飯”每次只能湊幾個人,到了餐廳一樣要等位,跟“打游擊”區(qū)別不大。這個時候,專業(yè)的拼飯社交網(wǎng)站的出現(xiàn)給了這群有“拼飯”需求的白領們一種新的選擇。
可以發(fā)起一項“拼飯”號召,也可以加入別人的號召,到了午飯時間便各自在相應地點集合。這樣的方式,不但人多,話題也夠多,大家吃得開心,聊得也高興。甚至有的餐廳還會給“拼飯團”額外的優(yōu)惠。
“拼飯團”的出現(xiàn),顯然與SNS核心價值之一——關注朋友不無關系,而且在網(wǎng)上“拼飯”,形式靈活,聯(lián)系方便,自然會獲得白領青睞。據(jù)悉,網(wǎng)上的麥當勞午餐“拼友團”已有近10萬人報名參加,其中,北京用戶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來自上海、天津、廣州等城市,顯示出白領找尋“午餐解決方案”的愿望強烈。
(據(jù)《中國經(jīng)濟時報》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