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屬于宗教茶藝。禪茶中有禪機,禪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啟迪佛性,昭示佛理。
用具
碳爐一個;陶制燒水壺一把;根雕茶桌一張;兔毫盞若干個;茶洗一個;有把手的泡壺一把;香爐一個;香一支;木魚一個;磬一個;烏龍茶10克至15克;茶道一套;佛樂磁帶一盒。
基本程序
1.禮佛─焚香合掌
同時播放《贊佛曲》、《心經(jīng)》、《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樂或梵唱,讓幽雅莊嚴(yán)、平和的佛樂聲,像一只溫柔的手,把人的心牽引到虛無縹緲的境界中,使人煩躁不寧的心平靜下來。
2.調(diào)息─達(dá)摩面壁
達(dá)摩面壁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dá)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的故事。面壁時助手可伴隨著佛樂,有節(jié)奏地敲打木魚和磬,進(jìn)一步營造祥和肅穆的氣氛。主泡者應(yīng)指導(dǎo)客人隨著佛樂靜坐調(diào)息。
3.煮水─丹霞燒佛
在調(diào)息靜坐的過程中,一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為丹霞燒佛?!暗は紵稹睍r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
4.候湯─法海聽潮
佛教認(rèn)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睆男≈锌梢砸姶?,從煮水候湯聽水的初沸。鼎沸聲中,人們會有“法海潮音,隨機普應(yīng)”的感悟。
5.洗杯─法輪常轉(zhuǎn)
法輪喻指佛法,而佛法就在日常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洗杯時眼前轉(zhuǎn)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凈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凈無塵。在轉(zhuǎn)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zhuǎn)而心動悟道。
6.燙壺─香湯浴佛
用開水燙洗茶壺稱之為“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賞茶─佛祖拈花
借助“佛祖拈花“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葉。
8.投茶─菩薩入獄
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眾生,在這里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9.沖水─漫天法雨
佛法無邊,潤澤眾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dá)悟。壺中升起的熱氣如慈云氤氳,使人如沐浴春風(fēng),心萌善念。
10.洗茶─萬流歸宗
五臺山著名的金閣寺有一副對聯(lián):“一塵不染清靜地,萬善同歸般若門?!辈璞緷崈羧匀灰矗非蟮氖且粔m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后,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蓋乾坤
涵蓋乾坤意謂真如佛性處處存在,包容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真如妙體,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禪機。
12.分茶─偃流水聲
禪茶茶藝講究:壺中盡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xì)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啟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眾生
敬茶意在以茶為媒體,使客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達(dá)到大徹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稱之為“普渡眾生”。
14.聞香─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盡量多吸入茶的香氣,并使茶香直達(dá)顱門,反復(fù)數(shù)次,這樣有益于健康。
15.觀色─曹溪觀水
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為“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長”(《塔銘九卷》)。
16.品茶─隨波逐浪
“隨波逐浪”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五是“云門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門宗接引學(xué)人的一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閑適、曠達(dá)灑脫,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禪機佛禮。
17.回味─圓通妙覺
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后,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序,再細(xì)細(xì)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里云托萬里天?!?/p>
18.謝茶─再吃茶去
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為了相約再品茶?!安瓒U一味”,茶要常飲,禪要常參,性要常養(yǎng),身要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