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電子差速技術,討論了基于雙電機獨立驅動的電子差速控制問題;建立了基于阿克曼原理的轉向低速差速模型。
關鍵詞:雙電機獨立驅動 電子差速 TMS320LF2407A
中圖分類號:U46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98X(2011)03(c)-0107-01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汽車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國民汽車保有量飛速增長。而這一增長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交通的安全性提出了很大的考驗。隨著控制科學,電子電氣技術的發(fā)展,將各種控制技術和電動車的研究相結合起來將成為一種趨勢。對于多電機獨立驅動的電動汽車來說,可以利用電子差速的方法解決汽車轉向時的差速問題,增加汽車轉向的穩(wěn)定性。
1 常見電動車的驅動方式、差速問題,及解決方案
目前流行的幾種驅動布置方法有集中驅動式、雙電機獨立驅動式(分前驅式和后驅式)、四電機四輪獨立驅動(包括四輪轂電機獨立驅動)等幾種形式。不論采用何種形式的驅動方案,在汽車轉向時,驅動輪需要解決差速問題。傳統(tǒng)汽車使用機械差速器來完成差速,最常用的是對稱式錐齒輪差速器,無論左右驅動輪轉速是否相等,兩邊扭矩總是平均分配,這樣的分配比例對于車輛在良好路面上直行或轉彎時,其運行狀態(tài)都是滿意的[1]。隨著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國內外對電子差速器的研究也逐漸增多起來。采用電子差速器,利用軟件對各驅動輪的轉速和轉矩進行合理分配,可以減少了機械傳動部件,使其具有傳動效率高、空間布置靈活、易于實現(xiàn)底盤系統(tǒng)的電子化和主動化等優(yōu)點。
2 電子差速設計
可以參考前輪轉向汽車阿克曼(Ackerman)轉向幾何學原理,在不考慮汽車質心側偏、橫擺角,以及路面情況變化和側風等情況下,可以汽車的轉向幾何模型如圖1所示。利用該模型進行轉向時驅動輪速度分析的假設前提條件為:剛性車體;車輪作純滾動,即不考慮已發(fā)生滑移、滑轉;行駛時所有輪胎都未離開地面;輪胎側向變形與側向力成正比。
圖中α1α2分別為前輪左右輪轉角,K為左右轉向節(jié)點距離,L為軸距。由幾何關系我們可以得出車輪轉角關系如下:
若假定輪胎在轉向時不發(fā)生側偏、且不考慮側傾時垂直載荷對內、外側車輪的影響,由速度瞬心定理可以知驅動輪行駛速度應滿足:
其中V為整車質心速度,R為整車質心到轉向中心點的距離;VL、VR分別為左右驅動輪的輪速,RL、RR分別為左右驅動輪轉向節(jié)點到轉向中心的距離。
設給定的目標速度為V0,由于本文將采用雙電機前輪驅動的方式,則根據(jù)汽車模型轉向時的幾何關系圖1及式(2)可以得出:
首先電動車駕駛員轉動方向盤,控制器根據(jù)傳感器采集到的各種信號,判斷電動車駕駛員的轉向意圖,計算出前后輪相應合適的轉角,然后電子差速控制算法根據(jù)驅動輪相應轉角信息和目標車速V0計算出驅動輪速度V1、V2,最后由電機轉速控制程序分別以V1和V2為轉速目標設定值,對驅動電機進行實時控制。
3 軟件設計
系統(tǒng)上電運行后,首先執(zhí)行初始化程序,對DSP一些寄存器進行設置,之后對系統(tǒng)進行標定自檢,如果發(fā)現(xiàn)故障及時清除,然后開啟A/D轉換程序,進入中斷等待循環(huán)。當A/D轉換信號采集到方向盤轉角信號超過一定閾值,這里設置一個軟中斷,讀取保存各傳感器信號A/D轉換得到的數(shù)值,轉向子程序判斷轉向模式,然后將前輪轉角值傳遞給電子差速子程序,電子差速子程序通過前輪轉角和目標速度V0,計算出左右驅動輪的速度,然后改寫EVA/EVB的比較控制寄存器,改變PWM的占空比,來改變電機速度,然后返回中斷,并從新檢查方向盤轉角信號。
4 結論
本文研究了電動汽車的電子差速問題。設計了前驅電動輪差速的低速簡化模型,以減小整體系統(tǒng)的負擔。設計制作的基于DSP2407的電子控制系統(tǒng)的初步實驗,驗證了本文所提出技術方案的實用性。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控制理論的完善成熟,電子差速技術作為車輛主動安全的先進技術一定會得到廣泛的運用。
參考文獻
[1]葛英輝,倪光正.新型電動車電子差速控制策略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2005,39(12).
[2]袁儀,陳世元,劉耀閣.電動汽車電子轉彎差速的解決方案綜述[J].上海汽車,2009.03.
[3]葛英輝,倪光正.新的輪式驅動電動車電子差速控制算法的研究[J].汽車工程,2005.
[4]劉宗鋒.雙電機獨立驅動電動汽車的電子差速[J],微電機,2008.9.
[5]葛英輝.輪式驅動電動車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J].杭州:浙江大學,2004.
[6]高時芳.四輪獨立驅動電動汽車的電子差速系統(tǒng)研究:[J].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
[7]黃立培.電動機控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42—54.
[8]靳力強,王慶年,宋傳學.四輪獨立驅動電動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tǒng)仿真,吉林大學學報,第34卷,第四期,2004年10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