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鑒賞題是高考的重要題型,也是高考語文的一個難點。本文論述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在詩歌鑒賞題的解答過程中,留心從五個方面關注題目信息,即標題、作者、注釋、詩眼和內容,只要抓準了這五個方面的信息,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和鑒賞詩歌。
【關鍵詞】標題 作者 注釋 詩眼 內容
詩歌鑒賞題一直都是高考必考題型之一,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蘊薄弱,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直偏低。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我認為主要可從以下“五看”入手。
一看標題。標題,往往包含著一首詩歌豐富的內涵,它可以透露出和詩歌相關的一些信息。例如《靜夜思》通過標題可初步判斷它是一首與思念有關的詩歌,聯(lián)系“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便可知它是一首思鄉(xiāng)之作。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從一“春”一“喜”之中,我們就能感受出作者對“雨”并且是“春雨”的特別喜愛之情。更有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別二首》,通過題目我們就能提煉出如下信息:該詩共有兩首,內容是送別,地點是江亭,時間是月夜。標題對詩歌鑒賞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看作者。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風格,把詩歌和作者結合,知人論世,有利于我們去鑒賞詩歌??吹讲懿僭姼瑁覀儜撓氲剿姼璧纳n涼雄?。豢吹嚼畎?,我們應該想到他詩歌的飄逸灑脫;看到杜甫,我們應該想到他詩歌的沉郁頓挫;看到白居易,我們應該想到他詩歌的平白清新;看到蘇軾,我們應想到蘇子的曠達豪邁;看到柳永,我們應想到柳詞的纏綿悱惻;看到李清照,我們應想到她詞風的婉約凄切;看到辛棄疾我們更應想到他詩歌的氣勢雄壯。
當然對詩歌的分析我們都應做到整體把握,即:把作者和作品有機結合。因為一個詩人的整體創(chuàng)作趨向和風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蘇軾就曾寫出了“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纏綿詩句。而李清照也曾發(fā)出“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壯之言。
三看注釋。詩下注釋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詩歌有關的文化常識,文學典故,或寫作背景。因此從詩歌注釋中捕捉信息,對我們分析詩歌具有很大幫助。以以下兩題為例:
臺 ?搖城
韋 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州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韋莊,晚唐京兆杜陵人。
有人說該詩流露出詩人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為什么?
要解答此題,就需從注釋中捕捉信息,注釋中“晚唐”兩個字,給我們透露出了詩歌誕生的時代,而晚唐正是社會全面走向衰落時期,聯(lián)想唐朝昔日的繁榮,曾經的繁華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依據知人論世的原則,聯(lián)系作者憑吊臺城古跡,發(fā)出“六朝如夢鳥空啼”的慨嘆,我們自然就會得出作者“懷古傷今,借六朝之事,抒昔盛今衰的感傷情懷”的答案。
夜泊牛渚懷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注]謝將軍,東晉謝尚,官鎮(zhèn)西將軍。鎮(zhèn)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遇袁宏誦詩,聽后大加贊賞,邀其凳舟長談至天明,袁宏從此聲名大振。
請簡要分析該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想要解答此題,則詩下注釋更為重要,從注釋可知,作者在這秋月當空之夜,憶起的是一位對袁宏有著提拔之恩的謝將軍,其懷才不遇,無人賞識之情顯而易見。結合“楓葉紛紛”之景,我們就可得出該詩表達了作者知音難覓,無人賞識的凄涼與惆悵的情感。
四看詩眼。詩眼是詩詞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因此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去分析詩眼,對詩歌欣賞非常重要。
江亭月夜送別二首
王 勃
亂煙籠碧砌,飛越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欲要鑒賞此詩,則詩眼“寒”字特別重要,一個“寒”字不只是告訴給了我們作者膚體的寒冷,按照“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原則,通過“寒”字,我們更能體會出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詩人獨有的內心感受。
五看內容。在詩歌鑒賞中,分析詩歌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是詩歌考察中的常見題型。而把握內容則是答好本題的關鍵。
對詩歌思想感情的分析,步驟如下:把握內容+知人論世+具體評價。請看下題:閱讀下面一首詩,分析該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孤?搖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
欲要分析該詩的思想感情,則必須要把握該詩的內容。該詩的內容是描寫了一棵“天生枝繁葉茂,雖孤獨卻樹干筆直高聳入云;深深植根于大地,越老越強,越曬越壯;為解除別人痛苦,甘愿去做五弦琴”的大樹。聯(lián)系作者,知人論世,作者顯然是在以樹喻人。在“把握內容+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我們即可得出:該詩表達了作者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甘愿為百姓疾苦獻身的思想情感。
對詩歌藝術手法的分析,其步驟如下:把握內容+明確手法+具體分析。請看下題:閱讀下面一首詩,分析該詩的藝術手法。
橫?搖 塘
范成大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通觀全詩內容可知這是一首送別之詩,而送別總是充滿了惆悵,根據詩中物象可知該詩運用了襯托的藝術手法。按照“把握內容+明確手法+具體分析”的方法。我們得出答案如下:
該詩前兩句描寫了春到橫塘,石橋橫臥,朱塔屹立的景象,景物依然而人事將變,作者用反襯的藝術手法,以“樂景抒哀情”使離別之情更顯悲涼;而第四句作者描繪了如絲細雨,似線垂楊,待發(fā)畫船等一系列傷感物象,用正襯的藝術手法,借景抒情,渲染了深深的離別之情。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縣漿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