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江蘇語文高考試卷中的詩歌鑒賞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分別從考試材料的選擇,命題特點作了細致的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解答策略。
【關鍵詞】語文高考 詩歌鑒賞 考試材料 命題特點
古典詩歌鑒賞評價是江蘇高考語文卷的常見題型,能力層級屬D級,歷年來考生答題的情況很不理想。這里,筆者通過多年來對這類題型的分析與思考,提出一些的備考建議,希望對廣大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考試材料的選擇
從2004年江蘇自主命題至今,歷時八載,詩歌鑒賞題目的命制穩(wěn)中有變,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首先說考試材料的選擇,《江蘇考試說明》強調:考查材料以唐宋詩詞為主,也可選擇其他時代、其他體裁的作品。八年來具體選擇材料如下:
2004年柳中庸《征人怨》(唐詩),2005年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唐詩),2006年魏初《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詞),2007年辛棄疾《鷓鴣天·送人》(宋詞),2008年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唐詩),2009年岳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宋詞),2010年王昌齡《送魏二》(唐詩),2011年杜甫《春日憶李白》(唐詩)。
從以上列舉不難發(fā)現(xiàn),命題材料的選擇是執(zhí)行考試說明的規(guī)定的,且具體操作時比考試說明更為寬松,如考試說明規(guī)定考查范圍為唐宋詩詞,實際上考查的是唐詩宋詞(06年例外),這樣范圍就大大縮小,有利于考生備考和高三教師組織復習,這樣安排也是符合實際的,也是人性化的。
再對篇目的選擇做進一步分析,我們又發(fā)現(xiàn):2004到2006年這三年,可能是出于反猜題押題的考慮,選擇的篇目和作者都偏冷,一句話,就是刻意回避名家名篇,尤其是2006年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從2007年開始,就全部是對名家作品的考查,盡管考查的名家作品有的不一定是名篇,但總比前三年考查生冷篇目要人性化多了,這里面的2008年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和2011年杜甫《春日憶李白》就是典型的名家名篇。因此我們不妨下個結論:江蘇卷詩歌鑒賞題對考查篇目的選擇側重于唐詩宋詞里的名家名篇。那么高三教師的復習指導和對平時練習材料的選擇也要依此標準進行,不要在生冷過僻的篇目上做文章,浪費時間和精力。
下面再具體分析到詩歌內容的選擇:邊塞詩一年(2004年),登臨詩兩年(2008年,2009年),送別詩兩年(2007年,2010年),懷人詩三年(2005年,2006年,2011年),命題者的愛好和趣味由此可窺見一斑,高三教師的復習指導和平時練習材料的選擇也應該以此四種類型為主,再兼顧其余類型。
二、對命題特點的分析
從2009年開始江蘇卷詩歌鑒賞題分值是10分,由三道簡答題組成,有別于全國其他任何省市的詩歌鑒賞題。試以筆者認為命制最為成熟的2009年為例做個分析。題目不算長,照錄如下:
(1)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2)詞中寫了哪些“風塵惡”的景象?
(3)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xù)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
第一題側重考查學生對表達技巧(手法)的掌握;第二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側重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江蘇卷一向很重視對概括能力的考查);第三題側重考查學生對作品情感意蘊的把握。題干表達嚴密,考查指向明確,嚴格落實了考試說明的要求,可謂中規(guī)中矩,且體現(xiàn)出江蘇作為文化大省應有的命題水準。筆者認為,2009年這么成熟的命題的出現(xiàn)絕不是偶然的,這是2007、2008兩年成功命題的繼承和發(fā)展,2007、2008兩年雖然只考查兩條簡答題,但考查的指向十分明確,即緊緊圍繞“手法技巧,內容概括,情感意蘊”這個三維目標。這個三維目標的設置十分科學,切實體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對文學作品鑒賞的要求:“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边@種能力是最高一級的語文能力,是個人語文能力的最高體現(xiàn)。從高考文學鑒賞考查的目標來看,江蘇卷的這種追求值得向全國其他省市推廣。
筆者把江蘇八年來詩歌鑒賞的命題分為三個時期:2004到2006為探索期,說實話,這一階段命題者還在做一些探索和嘗試,命題還不夠成熟;2007到2009為成熟期,這一階段命題指向明確,表達嚴密,體現(xiàn)出成熟的氣度和風范;2010到2011這兩年為“扭變期”:在成熟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但遺憾的是,這種創(chuàng)新是扭曲的,是不成功的,是以筆者把這兩年概括為“扭變期”。
試以2010年第一題為例:
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jié)的詞語。由送別季節(jié)可以聯(lián)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
高考試卷有專門的題目(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2010年這種題目的出現(xiàn)是歷史的倒退,不能真正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筆者認為,低幼化命題的出現(xiàn)與選材的失誤有直接關系:七言絕句篇幅短小,內容相對單薄,要命制出像模像樣的三條題目確實勉為其難,只好以低幼化的題目來湊足規(guī)定分數(shù),這實在有失江蘇作為文化大省應有的命題水準,這也提醒命題者要慎重選擇考查材料。
再來看2011年的第一題:
這首詩的開頭四句從哪三個方面對李白的詩作出了什么樣的高度評價?
從題面上不難判斷出這道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側重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但結合詩歌具體內容進行分析,便不難看出問題:
從前四句的關系上說,第一句“白也詩無敵”為總括句,是對李白詩歌的高度評價。后三句是對第一句的具體說明:第二句“飄然思不群”說的李白詩歌的“構思”,第三、四句“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說的是李白詩歌的“風格”。因此,從內容上看,對李白的詩的高度評價無論怎么概括也只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構思”和“風格”,何來第三個方面?
高考命題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千家萬戶,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糊里糊涂的命題會貽害眾多考生的。
當然,2010到2011年的創(chuàng)新變化并非一無是處,2010年的第三題就是好題: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云:“代為之思,其情更遠?!闭堊骶唧w分析。
這道題題面清晰,較過去難度并未加大,沒有去為難考生,且體現(xiàn)了江蘇卷技巧手法類題目的創(chuàng)新變化。筆者曾經在高三復習中把內容概括類題目概括為考查“寫什么”,把技巧手法類題目概括為考查“怎么寫”。2010年的第三題的創(chuàng)新變化體現(xiàn)在不是單純考查運用了什么手法(實際上題面已經告訴考生運用了什么手法),這道題側重于考查技巧手法的使用有什么作用。筆者把考查方式的這種新變化概括為考查“為什么這么寫”。筆者認為技巧手法類題目的這點細微變化較過去更能考查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另外,題面上引用了古代詩話的內容,文化氣息濃郁,確實體現(xiàn)出江蘇作為文化大省應有的命題水準。
命題進行創(chuàng)新變化固然是必要的,但是,筆者認為這樣好的創(chuàng)新變化還是少了一些,筆者更認為高考命題應在充分繼承以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保持一定時期的相對穩(wěn)定,這樣有利于高三教師備考,從而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
三、備考建議
針對江蘇卷詩歌鑒賞題命題特點,提出復習備考“九字訣”:
1.明內容
“明內容“即要求學生真正讀懂并理解詩歌的內容,這是正確解答內容概括類題目的必要保證。
筆者認為,詩歌鑒賞題答題情況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讀不懂詩歌的內容。中國古典詩歌是音樂文學,特別是近體詩受嚴格的形式和韻律的限制,不少句子是省略句或倒裝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理解障礙。不少教師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往往側重于手法的辨別,術語的灌輸?shù)?,而往往忽略了學生有沒有真正讀懂并理解詩歌的內容這個核心問題。
因此,幫助學生真正讀懂并理解詩歌的內容應成為教師指導詩歌鑒賞題答題的第一要務。手法的辨別,術語的灌輸?shù)裙倘恢匾珟椭鷮W生補充出詩歌的省略成分和理清詩歌的順序等則是重中之重。作為教者不要總是一味埋怨詩歌鑒賞題的指導收效甚微,要多問自己有沒有在幫助學生真正讀懂并理解詩歌的內容上做一些過多過細的工作。筆者堅信,只要教師肯在這方面花工夫,學生對古典詩歌的理解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2.辨手法
“辨手法”即學生能準確辨別各種表達技巧,這是解答手法類題目的必要條件。
教者要做指導,幫助學生理清各個概念,并做科學合理的分類。如要先搞清楚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抒情方式等幾個概念的不同。再進一步指出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借代、夸張等,表現(xiàn)手法有對比、襯托、象征等,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抒情、說明、描寫,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描寫的具體手法有視聽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等。
3.細感情
“細感情”即教者幫助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常見情感做詳細分類,這是學生能準確解答感情類題目的必要措施。
對于古典詩歌的常見情感如思鄉(xiāng)念親、羈旅行役的苦痛、貶謫之恨、國破家亡之痛等等,教者要通過精選示例進行分類講解讓學生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和把握,然后通過精選練習去鞏固掌握。
需要指出的是教者還應告訴學生思維不能簡單化,古典詩歌的情感往往具有多義性和復雜性,要做多角度的解讀和說明,才能在考試中獲取有效分。
筆者堅信,教者只要充分把握住江蘇卷詩歌鑒賞題目的命題特點,念好“九字訣”,考生對這類題目的解答就會充滿信心,提高考試成績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