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西去,綿延萬里。這條路穿山越嶺,連通著中華和異域廣袤的疆土。千百年來,萬里絲路流淌著中西文化交匯的長河。
古老的張掖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鎮(zhèn),這方土地上必然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我們徜徉在歷史長河里尋覓,在中西交流的歷史上,我們看到漢代張騫通西域入張掖境時為匈奴俘獲,在黑河畔留居10年之久;東晉十六國時期,高僧法顯西行過張掖,在此“夏坐”數(shù)月,大做法事,參禪布道,弘揚佛法;隋朝裴矩受命在張掖設“交市”,廣交西域商旅,繪制《西域圖記》,以致引得隋煬帝西巡,在張掖大會西域七十二國君主、使臣,留下千古佳話;大唐玄奘和尚西天取經(jīng),途經(jīng)張掖留下一路遺跡,大佛殿內(nèi)保留的《西游記》壁畫可為最直觀的印證……
今天,張掖大地上遍布的名勝古跡把悠久歷史拉近距離,形象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建于西夏的大佛寺、明代的鐘鼓樓、古樸滄桑的明糧倉、清代的高總兵府……
千年歷史長卷由文化寫成。漫漫歲月長途,千百個春夏秋冬被風吹過,被雨淋過,煙云散盡,漫長歷史隨著歲月一頁頁翻過,而文化則漸漸積累下來。我們穿越歷史的風煙,尋找過往的足跡,得到的是一部厚重豐盈的文化史。
縱觀歷史,在張掖蘊涵的文化長卷中,佛教文化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份量,是張掖文化寶庫中極其亮麗的篇章。其最為鮮明的標志,即為聞名于世的千年古剎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是佛教文化在張掖聳立起的一座瑰麗寶殿。
說起大佛寺,每一個張掖人都知道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位名叫嵬咩的高僧云游來到甘州,眼前忽然華光燦爛,隱約還有清朗悅耳的頌佛之聲。嵬咩尋聲覓去,在蘆葦叢中見到一尊由金磚翠瓦覆蓋著的碧玉睡佛圣像。于是,嵬咩斷定此處是佛門圣地,便主持興建了這座有名的佛殿,在大殿內(nèi)依照玉佛的形態(tài)泥塑彩繪了臥佛的金身。
而今,我們以今人的眼光審視歷史,大佛寺的出現(xiàn)當然遠非一個傳說故事那樣簡單。名冠華夏的張掖大佛為全國室內(nèi)臥佛之最,它的橫空出世肯定有著必然的歷史條件。
遠在新石器時期,張掖就有古人類活動的足跡。張掖地面的西城驛、東灰山等處的出土文物中,出土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石器工具,由此可見,張掖歷史之悠久。
遠在漢唐時代,張掖一帶就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業(yè)開發(fā)。唐代詩人陳子昂奉旨巡視河西,在寫給武則天的《上武后疏》中說:甘州“水泉良沃,不待天時,歲收20萬斛”。今天,我們看到歷經(jīng)歲月風雨而至今保存完好的明糧倉,即可想象出歷史上張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豐饒景象。
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位于絲綢之路中段南道和北道的連接處,由于其通衢東西的樞紐位置和富庶的自然條件,因而商賈云集,“西域諸國悉至張掖交市”,致使這里成為繁華的國際交易市場。尤其是設在張掖的茶馬市場,曾大大促進了中西方貿(mào)易往來,也在漢民族和邊區(qū)少數(shù)民族之間架起了友好往來的橋梁,繁榮了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對邊疆的穩(wěn)定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歷史上的張掖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夏商以來,此間即為戎、羌等氏族部落的家園,西周時期叫西戎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月氏地,西漢前期是匈奴右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始設張掖郡。因而,這里是中原文化同西域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相融合、相交匯的一個重要的舞臺。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通達東西的地理位置、豐饒的農(nóng)業(yè)和發(fā)達的經(jīng)濟、多民族聚居的大環(huán)境……多方面的因素,皆為文化這棵綠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份,使其得以枝繁葉茂。
漢唐以來,隨著絲綢西去,佛法東來,佛教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廣為傳播,張掖作為一座絲路重鎮(zhèn),自然會留下佛教文化的濃墨重彩。西夏的大佛寺、唐代的木塔寺、明代的西來寺和鐘鼓樓……都是千古不磨的文化經(jīng)典。
千年古城,輝映著歷史文化的佛光華彩。
我們走進肅穆莊嚴的大佛寺,瞻仰大佛殿巍峨的建筑和大佛安詳側(cè)臥的巨大塑像,不禁驚嘆其絕頂?shù)慕ㄖ囆g(shù)和雕塑藝術(shù)。整個大佛寺建筑氣勢恢弘,布局嚴謹,主次分明,以大佛殿為中心,對稱、有序地分布著山門、牌坊、大殿、配殿、天王殿、藏經(jīng)閣、佛塔等風格迥異的古建筑群體,為全國現(xiàn)存惟一的一座完整的西夏建筑。大佛殿高24米,青筒瓦覆頂,吻獸高峙,飛檐斗拱,氣宇軒昂。殿內(nèi)兩層樓閣,重檐歇山頂,周圍木構(gòu)繞廊。大殿檐下額枋上雕有龍、虎、獅、象、鹿、鶴等象征著威猛吉祥的飛禽走獸,形象生動逼真,活靈活現(xiàn)。大殿四角皆懸掛風鈴,每當風動,鈴聲清脆悠遠,使人生出無限遐思。
安睡在大佛殿內(nèi)的大臥佛頭枕蓮臺,側(cè)身向右而臥,整體塑像為木胎泥塑,金裝彩繪,比例均勻,線條流暢,形象豐滿,神態(tài)安詳,視之若醒,呼之則寐,充分展現(xiàn)了佛祖異于常人的超然特征。
大佛殿內(nèi)外眾多的木刻、磚雕、書法、壁畫、楹聯(lián)、匾額、題記、詩詞,無不體現(xiàn)出佛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據(jù)傳,當年這里古樹參天,水清亭秀,山光塔影交相輝映。寺內(nèi)曾有雙眼井、木瓜樹、金塔六角亭鼎,早晚日照之下,池水一片金黃,一派人間仙境。
今日大佛寺,亭臺樓榭連襟,玉宇瓊閣相望,古柏蒼翠,花木競榮,那籠罩著古墨書香與歷史光暈的碑、匾、磚雕、壁畫和件件出土珍品,還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真跡,無不在佛家文化的濃郁氛圍中閃耀著熠熠光輝。
張掖,千年古城,古城千年。歲月悠悠鑄歷史,佛光華彩映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