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開明專制化運動,可以劃分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三個階段。
清末的開明專制化過程,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自變法以后,晚清政權實際上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著從傳統(tǒng)專制向開明專制政體轉變的歷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敗與清王朝的崩潰,中國清朝統(tǒng)治者最終并沒有完成向開明專制政體的成功轉變。
為什么一個舊王朝在承受西方列強的挑戰(zhàn)之后,最早的現代化選擇,是一種開明專制化運動呢?這是因為,人們只能在既定的條件下,運用當時的政治組織來嘗試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一個舊王朝的政治精英,在面對民族危機這種巨大的壓力時,他們想到的首先是通過傳統(tǒng)王朝體制來抵制西方列強的侵凌,維護王朝自身的利益,他們不可能超越這一時代的限定條件。所謂的開明專制化,就是專制政體的“舊瓶裝新酒”,利用皇帝的權威和既定的官僚體制,作為政治杠桿來推行現代化的轉型。
洋務派的選擇
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由沿海沿江的地方大員開始啟動的。西方挑戰(zhàn)引起的危機感,可以以當年湘軍領袖胡林翼進攻安慶時反應作為例子,胡林翼在安慶城外的山頭看到長江上像野馬般狂駛的洋艦,他從馬上驚跌下來,不久后嘔血而死。他真切敏感地意識到這種挑戰(zhàn)的嚴重性。這很能說明西方挑戰(zhàn)在中國士紳官僚中引發(fā)的深度危機感,以及由此給予中國士大夫官僚知識分子的強烈沖擊力。這種深度危機感引發(fā)的避害反應,體現于李鴻章的一句名言里,李鴻章把西方挑戰(zhàn)看作是中國“數千年未有的大變局,數千年未有的之強敵”,這一著名的概括標志著一種新的態(tài)度在清后期政治精英中的出現。這種由危機意識引發(fā)的警懼感,民族求生意志,以及通過仿效洋人來增強自己的自衛(wèi)能力的世俗理性態(tài)度,就構成了洋務派的基本政治選擇。
開明專制化是中國現代化的第一個階段,相當于俄國彼得大帝與日本明治維新的國防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的階段。然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并不可能在無限長的時間內自然演進到開明專制。清王朝的洋務運動的命運,并不決定于中國人自己,而實際上不得不取定于日本是否比中國更快地、更有效地實現現代化起飛,正如歷史所告訴我們的那樣,日本人經過了二三十年的明治維新,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并發(fā)起了對中國的挑戰(zhàn)。對于中國來說,十分不幸的是,中國不得不過早地與日本人在甲午戰(zhàn)爭中攤牌。中國官僚士紳政治精英陷入了深重的焦慮和危機感中。一種不同于洋務運動的新的激進模式取而代之,這就是戊戌變法階段的來臨。
激進的變法派
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這樣一批體制之外的邊緣知識分子,由于深重的民族危機的刺激,迅速地成為激進的變法派,并在同樣承受著焦慮壓力的青年皇帝的青睞下,迅速地進入了帝國的政治中心,成為清帝國變革的主導者與策劃者。他們和年輕的光緒皇帝相結合,形成了推動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新的精英勢力。這些少壯派變法人士精力充沛,有著強烈的改革熱忱,具有比洋務派精英更明確的現代化意識與世界眼光。
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兩個根本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心態(tài)上的危機感和他們強烈的焦慮感妨礙了他們做出理性的政治決策。第二個原因,是他們沒有在官僚體制內從事變法的經驗,在從政以前,他們遠離政治中心,大部分時間在在深山里讀書講學,實際上始終處于政治上的邊緣狀態(tài)。
戊戌變法的不切實際的激進主張引起了包括保守派、既得利益者與有限支持改革的溫和派在內的廣大官僚群體的不滿??涤袨樵谧兎ㄎC來臨時,不但沒有及時改變激進策略,反而在條件完全不具備的情況下,假借皇帝的假圣旨,孤注一擲地要搞一次注定失敗的包圍頤和園的政變。最終引起慈禧的反政變,導致這場變法以悲劇告終。
清王朝最后一次努力
清末新政這是清王朝所進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認真的現代化努力。這場新政運動也印證了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說過的一句話:“處于權威危機中的統(tǒng)治者往往會迅速的變成真誠的改革者,他對改革的真誠,來源于他對保住權力的真誠?!鼻迥┬抡\動是由以慈禧為首的王朝統(tǒng)治者發(fā)起的,并自上而下地在全國各省全面推進,新政的內容又極其廣泛,包括廢除科舉,舉辦新式學堂,禁止鴉片,興修鐵路,改革司法制度,鼓勵實業(yè)等等。這場新政運動內容的豐富,對社會生活沖擊的深刻,均遠遠超過了當年僅在沿江沿海地區(qū)進行的洋務運動。從時間上說,它從慈禧太后回到北京開始啟動,到辛亥革命爆發(fā)才結束,長達11年,遠遠超過了戊戌變法的一百天。清末新政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有著遠為深刻的影響。
這場改革為什么會失?。恐饕蚴沁@樣的新政是在清王朝統(tǒng)治者的權威合法性急劇流失以后,在這一政權業(yè)已陷入了信任危機的情況下急劇推進的。受到權威危機壓力而充滿焦慮感的統(tǒng)治者力求通過急劇的、大幅度的、高難度的改革,來實現中國的富強,從而來挽回自己的權威危機。然而,由于清末新政規(guī)模太廣,改革難度、幅度太大,統(tǒng)治王朝的權威低落到了不足以支持這種大難度、大幅度變革的程度。其結果是改革過程中積聚了越來越強烈的社會不滿,而這種不滿又進一步嚴重地削弱了清政權的權威合法性。這種合法性危機的深化又反過來引誘統(tǒng)治者去從事力不從心、更大幅度的改革,以此來試圖重新取得流失的權威,大幅度改革缺乏地方上實驗的機會就匆匆出臺,會進一步把事情弄得更壞。這就會使政權陷入一種飲鳩止渴的惡性循環(huán)。
另外,第二個問題是,清末新政改革的基本戰(zhàn)略也是錯誤的。當時的立憲改革由于日俄戰(zhàn)爭的影響而提前發(fā)起,確實是過于超前了,如果當時仍然采取戊戌變法時的開明專制主義模式,而不是君主立憲模式,將會更穩(wěn)妥些。所謂的開明專制模式,就是有現代化導向的皇帝擁有不受挑戰(zhàn)的絕對權力,并運用這一權力來推進現代化。德國威廉二世改革就是開明專制主義的典型。而清末新政采取的君主立憲,實際上是一種憲法限制下的分權制,這是一種類似于英國模式的“有限君主制”。在英國,在資產階級力量強大以后,統(tǒng)治者的權力受到自下而上制定的憲法的限制,權力移到國會,這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虛君體制。
如果進一步概括清末開明專制化運動失敗的原因,可以認為,從根本上說,是中國的傳統(tǒng)官僚體制的自我創(chuàng)新能力太低,專制集權政治的文化惰性十分強固。從清末改革三階段來看,洋務運動由于士紳保守勢力過于強大而遭受失敗,戊戌變法則由于激進改革精英的不當戰(zhàn)略而失敗,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權威的的急劇流失,由于不適當的分權化的立憲改革而失敗。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惰性,傳統(tǒng)君主體制創(chuàng)新能力過于微弱,是清末變革失敗的主要原因。(本文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