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fā)生核泄漏以來將近25年的時間內,全球核電運行還未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核電事故。但隨著日本3月11日遭遇9級地震的洗禮,這一平靜被徹底打破。
那么,日本福島核電站危機到底有多嚴重?中國的核電是否安全?日本此次核事故又為中國提供了怎樣的借鑒?為此記者采訪了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旗下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為主的相關核電人士,就一系列讀者關心的問題向他們提問。
中國目前二代機組“安全”
記者:中國現在正在運行的二代機組很多,這些機組是不是安全的?
鄭明光:首先并不能把現在的二代技術跟以前的二代相比。因為現在的二代技術與1975年之前的二代技術相比是有相當大的進步的。泄漏事故的抗擊能力以及PSA(安全事故分析)技術的使用讓二代技術整體上對抗擊事故的能力提升了一個量級(10倍)。
而且現在的核電廠都廣泛地采用了數字化控制系統(tǒng),所以對于核地震事故的發(fā)生、發(fā)生征兆的預計能力也比原來有很大的增強。所以從設計、標準、安全審評、制造等都對核安全技術的強化有很大的作用。
記者:在發(fā)生了9.0級地震以及海嘯之后,日本的核電站發(fā)生了事故,那么中國的核電站選址怎么樣?
鄭明光:我們一般首先考慮的是整體巖基,巖土的穩(wěn)定、結構的穩(wěn)定,通常要遠離地震斷裂帶,就不太容易發(fā)生地震。像汶川地震的時候,東汽在漢旺的廠址是在斷裂帶上。溫家寶總理以前是搞地質的,他去看的時候,一看就知道那個地址在斷裂帶上,就對市政府說不能建在這里了,要換地方。但在汶川地震發(fā)生以前都不知道底下是斷裂帶。
建核電站的時候,通過詳細的探址、分析,選在比較穩(wěn)定的巖基上面,發(fā)生地震的時候,最多是搖得厲害,不會說發(fā)生大的斷裂。因此,每個核電站發(fā)生地震的時候,沒有說主管道斷掉了之類的事故,都是一些輔助的系統(tǒng)引起比較大的事故。
耿其瑞:但是這個抗震級別應該是與當地的地質條件相結合的。比如在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qū)上海,該市自有地震記錄以來都是很低的,最高的發(fā)生在黃海上的也就是6度,那么建造電站時至少要按抗7度進行設計。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是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地震烈度,6度等于地震烈度。
日本福島的這個核電站是按照最高抗7.9級來設計的,但是日本是地震活躍地區(qū),而且震級高,7.9級顯然是偏低了。地震多發(fā)地區(qū)的防震標準肯定是要不同的。舉例來說,北京地區(qū)民宅抗8級地震,上海地區(qū)是7級。
我們國內建設核電站都是在選址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和歷史狀況,以千年一遇以上的標準來提升其抗震能力。
王勇:在抗災級別上,我們的AP1000目前建造的機組都在0.3g以上,目前多次地震的結果表明,即使是早期設計的兩代機組,在抗震設計上還是比較可靠的,此次福島的核島構筑物在地震后沒有喪失完整性,安全殼也是完整的,大大緩解了放射性對環(huán)境的釋放。
記者:海嘯一類的災害呢?
耿其瑞:地震、海嘯因素都在廠址的選擇考慮范圍內,都是經過比較嚴格、科學的分析和論證的。
蔡劍平:大的臺風、一般性海嘯都刮不到核電站的廠址基層平面上的,因為我們的核電廠基本都在海拔十幾米以上。
三代核電安全性“更佳”
記者:國家核電負責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吸收、轉化工作,那么AP1000在安全性上相比二代有何不同?
鄭明光:在緊急事件發(fā)生時,三代非能動機組是不需要外部應急電源的。其靠的是重力、勢能(高位水箱)、自然循環(huán)和蒸發(fā)等這些自然的現象,驅動冷卻水冷卻反應堆和安全殼,把熱量帶出去。AP1000 有著一整套完整的非能動安全的體系,對反應堆注水和帶走衰變熱。
具體的區(qū)別是:二代的能動核電站在應急情況下,需要通過泵和閥、電動機,通過電源的驅動,對堆芯進行冷卻。對反應堆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發(fā)生事故后對堆芯進行冷卻,這樣放射性的燃料就不會燒毀。只要燃料不破損,釋放出來的放射性氣體就是非常有限的。另外正常運行時由于堆芯輻照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進入冷卻劑,但這個量級也是比較低的,同時主系統(tǒng)設有凈化系統(tǒng)能夠去除水中因輻射或設計容許的少量燃料元件破損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像切爾諾貝利,就是因為堆芯完全燒毀了,釋放出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質。三代在保障堆芯的冷卻能力上,有極大的提高。在選取了良好的地基后,加上AP1000先進的非能動安全系統(tǒng),我想安全保障應該是問題不大的。
王勇:現在我們從西屋公司引進的非能動三代核電技術。發(fā)生事故時,僅需要利用安全級蓄電池打開少數閥門,即可完成非能動系統(tǒng)的投運,后續(xù)的安全系統(tǒng)運行不需要任何電源。
記者:西屋公司稱其三代的AP1000核反應堆在72小時內無需人為不干預,72小時是怎么來的?72小時有什么意義?
鄭明光:在AP1000的核反應堆中,安全殼內部的冷卻水是一個自然的循環(huán)。而72小時是指,反應堆上的裝有數千噸的水箱在冷卻的過程中,在需要的時間內把水自然放空了。過了這72個小時,再往水箱里補水就行了。就內部來說,堆芯的冷卻是可持續(xù)保持的。
王勇:72小時可不干預的意義是什么呢? 就是指在72小時內不用采取任何人為的干預和外界的供水供電,AP1000 機組能夠自動的完成停堆,冷卻和去除衰變熱,將反應堆維持在安全狀態(tài)。通常目前的核電運營保障體系能夠實現在24小時內采取其它廠外設施恢復應急供水供電了。故72小時可以為緊急事故處理贏得寶貴的時間,所以非能動優(yōu)勢是很大的。
非能動系統(tǒng)與二代核電站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安全系統(tǒng)是非能動的,其他主體結構比如壓力容器等都是一樣的。以這次9.0級的地震來看,如果福島核電站主體結構完整性能夠保證,那么非能動的系統(tǒng)其安全功能也是能夠保證的?,F在二代核電站的問題就是在發(fā)生超設計基準事故時能動部分,應急電源的保障存在不確定性。今后,再建的能動電廠的時候,應該從此次事件中總結經驗教訓,針對外部事件進行更高安全要求的評定,包括地震、海嘯等等的嚴重程度,尤其是地震多發(fā)地帶與沿海海嘯易發(fā)地帶。
記者:中國內陸地區(qū)也將建設核電站,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要求,內陸上馬核電站必須堅持三代技術,這是為什么?
鄭明光:三代從整個反應堆發(fā)生事故的量級來講,比現在發(fā)生事故的至少低兩個量級(低100倍),所以肯定比二代技術安全性上更有保障。AP1000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更有利。
日本核事故的中國啟示
記者:此次核事故對中國的核工業(yè)有著怎樣的啟示?
鄭明光:這件事情結束我們還會做一系列的分析,比如外部的事件,比如地震、海嘯是怎么引起失效的?操作上是否有問題?
總體上來說,核電站的設計余量要留得比較大。核電監(jiān)管上的工作——運行、建造等,這些質量還是不錯的。雖然福島年代久遠,但是主體結構還是能夠滿足相關安全要求的。
耿其瑞:我覺得有兩方面的考慮,這次發(fā)生了這么嚴重的災情,應該把設計基準提得更高,看看有哪些需要繼續(xù)提高。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即使早期設計,主體結構還能經受得住強震,沒有更大損失,說明核電主體設計還是不錯的?,F在我們在安全系統(tǒng)上引入最新的技術,在安全性上也變得更好了。
環(huán)保部副部長說,不影響我們國家發(fā)展核電的計劃,這是有道理的。這說明搞核電站,基本的安全還是有保障的。但是從里面我們是可以吸取教訓的,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
記者:按照中國未來的規(guī)劃,中國將建造內陸核電站。如果內陸發(fā)生類似事件,日本在海邊可以用海水澆灌,然后再流入大海中,但是中國的內陸只有大江大河,其自凈能力與大海無法相比,而且下游人口稠密,是否危險性極大?
鄭明光:AP1000系統(tǒng)自成體系,自轉冷卻,實際上不用去做海水澆灌工作。內部的水箱保持足夠的水,使反應堆里的熱量能夠通過自然循環(huán)達到安全殼的底部,前面提到外部有水箱能在72小時內將余熱釋放出去。三天之后,還有空氣的導熱,內部溫度升高,熱導出去效果更好。因此,三天以后不一定需要水,如果需要水,上面的水箱還可以通過補水進行再次注水。而且整個過程不需要直接接觸反應堆,就不會引起像日本那種放射氣體或者液體大量釋放。
記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fā)生后,當時開始核電運營的國家僅有三個,中國是其中之一,介入時間比較短。而前能源局局長張國寶也曾說過,以往歷次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中,中國的核電安全在全球不是第二,就是第一。但是中國大亞灣也發(fā)生過一些小問題,中國將如何提升核安全體系?
鄭明光:應該說目前有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核能安全方面不僅有國家核能部門的監(jiān)管,還有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縱深防御的監(jiān)管要求,在設備生產過程中也有一系列的許可證制度。
授權生產之前,還有一系列的考核,基礎、能力、人員、經驗上都要滿足要求才能生產,這些都是獨立的監(jiān)管。像我們設計文件,過程中就有7個人,有設計、校審、審核、審定、批準、質量工程師、部門領導,是多級的審查審核,人力成本高也是核電成本高的一個原因。核電的高可靠性材料的高成本,也是比火電高的原因。
現在對核安全問題都認識清楚了,沒有什么是不可知的,特別是對人因的掌控上。
大亞灣事件是輿論上炒作過度了,一般設計過程中,燃料棒出現破損百分之零點幾的幾率還是允許的。因為它足夠凈化能量,比如燃料棒破損,它進入主系統(tǒng),主系統(tǒng)設有水凈化系統(tǒng)去除這些放射性物質,所以整個安全殼內的放射性還是有保障的。
記者:除質量把關,核安全保證還有哪些方面?
鄭明光:核電的安全有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從設計、制造、建造等也都有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核安局也有一套獨立的監(jiān)管體系,因此職能體系、標準要求、法規(guī)上也都是非常明確的。而且核安全水平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提高的,現在的核電跟原來的有本質上的差別。
王勇:我們國家的核安全文化逐漸提升,核安全所需要的設備質量也越來越有保證,安全監(jiān)管當局的嚴格監(jiān)管,安全性都是有保證的。
“2012年后中國核電最先進”
記者:AP自主化項目要求提升國產化率,國產的零部件能否跟得上AP體系的要求?
鄭明光:一號機組的國產化達到50%,四號機組的話達到了70%-80%甚至更高,因為國內自主化的水平是有明確要求的,經過十幾年核電的發(fā)展,中國的整個制造業(yè)也已經很成熟了。
2012年以后,估計世界上最先進的核電設備都要由中國生產,中國的批量化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像上海電氣可能2012年每年能做6套核電機組,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相比的。
記者:在消化完了AP1000之后,如果CAP1400研究順利,中國是否將成為先進的核技術出口國?
鄭明光:AP1000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核電技術,中國引進,也走上世界核電技術的前列。我們不僅要求能設計出自主的AP1000,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再創(chuàng)新CAP1400、2100。容量增加,經濟性也會提高。同時我們還會研發(fā)CAP400,CAP700這些小型化機組,因為有些國家比較小,電力容量有限,這樣更適合他們。整個非能動核電技術系列化后,可極大得滿足整個國際市場的需求。